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小说选(上)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永远也不会消失他们的名字:海明威、拉格洛夫、罗曼·罗兰、法朗士、纪德、加缪等。本书收录了自1901年到2004年以小说为主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十七位作家的五十七篇作品。这些作品或轻柔热烈、或深沉凝重,或朦胧晦涩,或圆润空灵……

内容推荐

从1901年起,诺贝尔奖的颁发被认为是“作为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但据说如何理解、执行遗嘱,一直像一个世界共猜的哑谜,以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这个谜让世人猜测了百年,也让瑞典学院为难了百年。  从理论上说,文学奖是授予那些“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二次大战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更看重“文学的开拓者”,同时也认为只有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才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迄今一百零一人;她将成为与史同长的一个永久性的奖项。  本书收录了自1901年到2004年以小说为主获奖的五十七位作家的五十七篇作品。译者大多为知名译家,有不少是该国文学的研究专家。译文除少量为转译外,绝大部分均直接译自原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目录

比昂松(挪威)

危险的求婚/云汀译(1)

显克维奇(波兰)

灯塔看守人/施蛰存译(6)

吉卜林(英国)

在格林诺山上/董乐山译(23)

拉格洛夫(瑞典)

银矿/王汉梁译(42)

保尔·海泽(德国)

犟妹子/杨武能译(55)

罗曼·罗兰(法国)

彼埃尔和绿丝/迎晖译(73)

吉勒鲁普(丹麦)

明娜/吴裕康译(135)

彭托皮丹(丹麦)

皇家贵宾/彭恩华译(151)

汉姆生(挪威)

爱之奴/裴显亚译(163)

法朗士(法国)

克兰比尔/赵少侯译(172)

莱蒙特(波兰)

死/施蛰存译(197)

黛莱达(意大利)

妻子/吴正仪译(218)

温塞特(挪威)

克丽丝丁之死/朱碧恒译(222)

托马斯·曼(德国)

马里奥和魔术师/胡其鼎译(242)

刘易斯(美国)  

巴比特的早晨/潘庆舲译(287)

高尔斯华绥(英国)

质量/黄梅译(302)

布宁(俄罗斯)

最后的幽会/戴骢译(310)

马丁·杜加尔(法国)

非洲秘闻/邵小鸥译(320)

赛珍珠(美国)

仇敌/钮琪译(341)

西伦佩(芬兰)

暮年/任元华译(362)

延森(丹麦)

谢士婷的最后历程/斯文译(370)

黑塞(德国)

内与外/张佩芬译(383)

纪德(法国)

浪子还乡/刘锡珍吉海玲译(396)

福克纳(美国)

大黑傻子/李文俊译(415)

拉格奎斯特(瑞典)

沉落地狱的电梯/沈东子译(437)

莫里亚克(法国)

身份/金志平译(444)

海明威(美国)

老人与海/海观译(464)

拉克斯内斯(冰岛)

莉里亚/伊信译(534)

加缪(法国)

局外人/郭宏安译(545)

安德里奇(南斯拉夫)

卖柴/黄雨石译(612)

试读章节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头四十天上,有一个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没有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爸妈就对他说,老头儿现在一定“背运”了(那是形容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他们吩咐孩子搭上另一只小船到海里去,在那只船上,头一个星期就捉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头儿每天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心里非常难过,他总要走下岸去,帮他去拿卷起的钓丝,或者鱼钩,鱼叉,以及绕在桅杆上的帆。那一面帆上补了一些面粉袋,收起来的时候,看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桑提亚哥,”他俩从系船的地方爬上岸的时候,孩子对他说。“我又能跟你一道下海啦。我家里已经攒了一些钱。”  原来是老头儿教会了孩子捕鱼的,所以孩子很爱他。  “不,”老头儿说,“你们那只船运气好。还是跟他们一道吧。”  “但是你可记得,你是怎样接连八十七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以后我们又是怎样接连三个星期每天都捉到大鱼的吗?”  “我记得,”老头儿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不相信才离开我的。”  “爸爸叫我离开你。我是个孩子,不能不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头儿说。“这是合情合理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你在海滨酒店喝一瓶啤酒,然后我们把打鱼的东西带回家去,好吗?”  “为什么不好?”老头儿说,“打鱼的都是一家人啊。”P464-465

序言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遗嘱写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金将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形式,分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五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学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力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与促进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

于是声名卓著的诺贝尔奖就随之产生,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1968年瑞典银行又出资增设了经济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发)。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襟怀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诺贝尔精神”。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起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谓“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们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妮·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1997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综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断改变和改进之中,这一过程也反映了评奖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争议。而且,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毕竟囿于自身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文学观点、审美情趣等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要评得大家满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说到底,毕竟是一家之言,当然这是一“大家”之言。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精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总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它的世界性和权威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们选编了这几本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集子,意在向我国读者介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情况,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创作经验等,供我国读者欣赏和借鉴,并得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而且也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本书分上、下两卷,收录了自1901至2005年以小说为主获奖的五十七位作家的五十七篇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有长篇小说节选。入选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大多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在本书选编过程中,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多次无偿提供了宝贵的原文资料,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许多知名译家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谨在此一并深致谢意。

云汀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小说选(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兆霖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1316
开本 32开
页数 6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8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1
14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