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铜时代/国学基础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十批判书》的姊妹篇,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主要收录了“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周易》之制作时代”“墨子的思想”“青铜器时代”等文章,而且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收录在本书里的文章更侧重于考证。

内容推荐

《青铜时代》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向来与《十批判书》并称为姊妹篇,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青铜时代》这部文集,更侧重于考证。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历来是相关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料。在文集之后又附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权威,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小觑。

目录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周易》之制作时代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驳《说儒》

墨子的思想

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

述吴起

老柟,关尹,环渊

《韩非子·初见秦篇》发微

秦楚之际的儒者

青铜器时代

附录

《两周金文辞大系》序

周代彝铭进化观——录自《古代铭刻汇考》

彝器形象学试探——录自《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只是把天来利用着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既已经怀疑它,那么这种工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在这儿周人的思想便更进了一步,提出了一个“德”字来。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农业社会发展的进度是很迟缓的,从周初到春秋中叶虽然已经有五百来年,在诗的形式上未能显示出有多么大的变化。《诗》经删订,是经过儒家整齐化了,固然是一个原因,而社会的停滞性却更鲜明地表现了在这儿。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亘历千年以上都没有多么大的变化是出于同一道理。不过在那样徐徐的进度中却可看得出有一个极大的转变,便是土田的渐见分割,而农夫的渐归私有。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殷末周初是奴隶生产鼎盛的时期,故青铜器的制造,来得特别庄严典重。但奴隶制自恭、懿以后便渐渐发生了毛病,一些管理工奴的工官偷工减料以敷衍上方,而把工奴的剩余劳动榨取了来,作低级物品的生产,以换取当时新起的地主阶层(本来的农官)的米谷,于是二者之间便大做其生意。所谓“如贾三倍,君子是识”,所说的便是这回事。献给上层的器皿,既是奉行故事、偷工减料的东西,故在这种器皿上所表示着的便是堕落的痕迹。

——《青铜器时代》

序言

我把十年来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研究文字收集成为两个集子:一个是这儿呈献出的《青铜时代》,另一个是她的姊妹篇《十批判书》。本来是想分成内外篇集为一部的,为出版的关系,把它们分开了。

《十批判书》的内容,如名目所示,偏于批评。本集则偏于考证。两者相辅相成的地方很多,因此我很愿意自行推荐:读过本集的朋友请阅读后集。

本集所收文字,有的在写作年代上相隔了十年,见解便不免有些出入。在这样的场合自当以年代较晚者为准。不过出入处也很有限,并且无关宏旨,所以我也就没有加以改动,以显示十年来的自己的屦迹。

附录三篇关于青铜器的文字,是从《两周金文辞大系》和《古代铭刻汇考》等书摘录下来的,借以表示我研究青铜器的方法和收获。那些书都是在日本印行的,国内流传者甚少,我便把它们摘录了下来。因为是文言,有点不伦不类,故把它们作为了附录。

关系彝器形象的研究,没有插图是不容易明了的。这件事在目前不容易办到。回国以来在这抗日战争的七八年中,我也把这方面的研究完全抛荒了。即如《彝器形象学试探》一文本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中《图编》的序说,我自己手中无书,七八年来不曾和它见面了。这一次承李可染兄为我从艺专的图书馆中抄寄了来,阅之恍有隔世之感。但这种研究在目前抛弃了,我也并不感觉可惜,将来时局稳定,政治上了轨道之后,总会有人顺畅地继续下去的。

郭沫若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

后记

关于中国古代的研究,断断续续地,前后费了将近十五年的功夫,自己感觉着对于古代的认识是比较明了了。

十五年前所得到的一个结论,西周是奴隶社会,经过种种方面的研讨,愈加感觉着是正确的。

有了这个结论,周、秦之际的一个学术高潮才能得到说明;而那个高潮期中的各家的立场和进展,也才能得到正确的了解。

我是以一个史学家的立场来阐明各家学说的真相。我并不是以一个宣教师的态度企图传播任何教条。在现代要恢复古代的东西,无论所恢复的是那一家,事实上都是时代错误。但人类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在现代以前的历史时代虽然都是在暗中摸索,经过曲折纡回的路径,却也和蜗牛一样在前进。因而古代的学说也并不是全无可取,而可取的部分大率已溶汇在现代的进步思想里面了。

对于人体的解剖阐明了的现代,对于猿猴乃至比猿猴更低级的动物的解剖便容易完成。谁还能羡慕猿猴有长尾,而一定要把人体的尾骶骨设法延长?谁又会看到鸟类的盲肠大有效用,而反对在盲肠发炎时剪掉人体的虫样突起呢?

新儒家、新道家、新墨家等的努力,不外是想设法延长尾骶骨;反对科学的方法而提倡八卦五行的动向,更不外是把虫样突起认为人类的心脏罢了。

是什么还他个什么,这是史学家的态度,也是科学家的态度。并不嫌长尾猿的尾子太长而要把它缩短一点,也不因古代曾有图腾崇拜,而要把爬虫之类依旧当成神灵。

本来还想再写一两篇,如对于名家的批判,先秦儒家与民主气息之类,但因兴趣减衰,不愿再糜费时日了。

关于名家,王国维在年青的时候早说过这样的话:“战国议论之盛不下于印度六哲学派及希腊诡辩学派之时代。然在印度,则足目出而从数论声论之辩论中抽象之而作因明学,陈那继之,其学遂定。希腊则有雅里士多德自埃利亚派诡辩学派之辩论中抽象之而作名学。而在中国,则惠施、公孙龙等所谓名家者流,徒骋诡辩耳。其于辩论思想之法则,固彼等之所不论,而亦其所不欲论者也。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

这见解我认为是正确的。只是惠施的学说存留者无几,《庄子·天下篇》所载大一小一之说多少还有些学术价值,而支离灭裂纯作观念游戏的公孙龙,则仅是一名帮闲而已。

关于儒家最难理论。事实上汉人分家的办法已经过于笼统,而后人言儒家尤集笼统之大成。粗略言之,所谓儒家之在秦前秦后已大有不同。秦以后的儒家是百家的总汇,在思想成分上不仅有儒有墨,有道有法,有阴阳,有形名,而且还有外来的释。总而称之日儒,因统而归之于孔。实则论功论罪,孑L家店均不能专其成。

就是先秦儒家,也有系统上的进展和个人思想上的分歧。孔子和孟、荀不尽同,孟、苟亦各有特点或偏见,孔子门下所谓七十子之徒,他们的言论,更不能让仲尼来负责。但先秦邹鲁之士,既被总而称之为儒,彼辈功过亦统而归之于孔。孔子因而成了超人,也因而成了盗魁。这是断断乎不合逻辑的。

应该从分析着手,从发展着眼,各人的责任还之各人。这可算是对于古人的民主的待遇。

先秦儒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在先秦诸子中究竟是比较民主的些。孔子的主张是奴隶解放的要求在意识上首先的反映。他虽然承继了前时代贵族所独占的文化遗产,但他把它推广到庶民阶层来了。他认识了教育的力量,他是注重启发民智的。这和道家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法家的燔诗书愚黔首的主张完全不同。  常见被人征引来指斥仲尼为非民主的两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仿佛他也是一位支持愚民政策者。这只坐在把可不可解为宜不宜去了。但可不可是有能不能的意义的,原意无疑是后者,前代注家也正解为能不能,所谓“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象这样本是事实问题,而被今人解成价值问题,这未免有点冤枉。

问题倒在百姓不能知,而孔子进一步所采取的究竟是什么态度?是以不能知为正好,还是在某种范围内要使大家能够知呢?孔子的态度,无疑也是后者。他不是说过“举善而教不能”吗?他不是说过“庶之,富之,教之”的次第吗?

又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本是奴隶社会的制度,在孔子毋宁是“刑须上大夫,礼须下庶人”的。然而近人的清算却把先行时代的旧债,堆在孔子身上去了。这也不能说是公允。

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价值倒逆的现象要发生是必然的趋势。前人之所贵者贱之,之所贱者贵之,也每每是合乎正鹄的。但感情容易跑到理智的前头,不经过严密的批判而轻易倒逆,便会陷入于公式主义的窠臼。在前是抑墨而扬儒,而今是抑儒而扬墨,而实则儒宜分别言之,墨则无可扬之理。在前是抑苟而扬孟,而今是抑孟而扬苟,而实则孟并未可厚非,苟亦不必尽是。

孟子最为近代人所诟病的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那个所谓“天下之通义”。在这几句上有“故日”两个字,本来不是孟子的意见。《左传》(襄公九年)载知武子语:“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鲁语下》公父文伯母亦引此语。)又《鲁语上》载曹刿语:“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这些便是孟子所依据,而他引用了来主要在反对许行的无政府式的平均主义而已。平均主义是说不通的,一个社会里面有干政治的人,有干生产的人,必须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倒确实是一个“通义”。

问题倒在乎孟子的看法,劳心者是不是一定可贵,而劳力者是不是一定可贱?然而孟子并不是以劳心为贵,以劳力为贱的人。他不是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吗?他不是又说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吗?

大体上说来,孔、孟之徒是以人民为本位的,墨子之徒是以帝王为本位的,老、庄之徒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孟子要距杨、墨,墨子要非儒,庄子要非儒、墨,并不是纯以感情用事的门户之见,他们是有他们的思想立场的。

荀子后起,自然有他更加光辉的一面,但他的思想已受道家和墨家的浸润,特别在政治主张上是倾向于帝王本位、贵族本位的。“皋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王霸》),这家天下的神气是多末巍巍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完全恢复了旧时代的意识。他主张重刑威罚之治,持宠固位之术,从他的门下有冰寒于水的韩非出现,多少是不足怪的。

但我们近人却同情荀子而斥责孟轲。苟子法后王,俨然是进步;孟子称先王,俨然是保守。但其实孟子称道尧、舜、禹、汤、文、武,荀子也称道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帝王是在梁惠、齐宣之先故谓之先,是在神农、黄帝之后故谓之后而已。而荀子所说的“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王制》),这如可说是进步,是很难令人首肯的。

孟子道性善俨然唯心,荀子道性恶俨然唯物。但其实两人都只说着一面,而其所企图的却是要达到同一的目标。性善故能学,性恶故须学。两人都是在强调学习,强调教育的。孟子的逻辑倒不能一概谥为“唯心”。例如他视“白羽之白”不同于“白雪之白”,“白雪之白”不同于“白玉之白”:便是他不承认有什么“共相”,有什么“真际”,更不消说还要由“真际”显化而为万物的那种打倒提式的幻术了。在这一方面,孟、苟无宁是同道。他们都不是“错人而思天”的那种观念论者。

荀子对于孟子有所责让,主要是由于他和子思倡导五行学说,所谓“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爰)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之言也”(《非十二子》)。这所谓五行毫无疑问便是金木水火土的五大原素。思、孟的书不全,他们的五行说是失传了。但如《书经》里面的《洪范》,因而及于《禹贡》、《皋陶谟》、《尧典》那几篇,必然是思、孟所“案往旧”而造的说,饰的辞,我看是没有多大的疑问。

从思想的发展上看来,五行说的倡导倒应该是思、孟的功绩。由神道造化的观念,转向于分析物质原素以求解答宇宙万物之根源,不能不认为是一种进步。只是后来的阴阳家把它们误用了,逐渐又转化为了新的迷信,因而遭到了荀子的唾弃。然而这责任是不应该让思、孟来负的。

由物质分析的五行说更产生了惠施的小一说,益之以当时相当进步的历数与音律的知识,本来是可以产生正派的逻辑学的。例如“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虽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孟子并非天文专家而他竟能有说这样话的自信。又如“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万章下》),他对于音乐可见也并不是外行。但可惜这种分析的倾向被帮闲的公孙龙转化而为了支离灭裂的诡辩。而近人却又慷慨地把分析的功劳归之于这位诡辩家去了。

我确实地感觉着,民主的待遇对于古人也应该给与。我们要还他个本来面目。一切凸面镜、凹面镜、乱反射镜的投影都是歪曲。我们并不要因为有一种歪曲流行,而要以另一种歪曲还它。如矫枉常过正,依然还是歪曲。答复歪曲的反映,只有平正一途。

我自己也不敢夸说,我已经是走上了这一步,但我是努力向着这个目标走的。我尽可能搜集了材料,先求时代与社会的一般的阐发,于此寻出某种学说所发生的社会基础,学说与学说彼此间的关系和影响,学说对于社会进展的相应之或顺或逆。断断续续地也算搜求了十五年。关于纯粹考古方面如卜辞、金文之类已有专书。关于社会研究方面,前后的见解有些不同,自当以后来的见解为近是,在本书所收的各文中也大体散见了。有好些朋友要我从新来叙述一遍,加以系统化和普及化,但我实在没有那样的耐心。就是收在这儿的十几篇文章也都是断续地写出来的,我只按照着写作的先后把它们编录了。

这儿正表示着我所走过的迂回曲折的路,是一堆崎岖的乱石,是一簇丛杂的荆榛。这些都是劳力和心血换来的,因而我也相当宝贵它们。有善于铺路的人要使用它们去做素材,我可感觉着荣幸。但如有人认为毫无价值而要蹴它们两脚,我也满不在乎。反正我能弄明白了一些事情,自己觉得时间并没有完全虚费,我已算得到了报酬了。

十五年的岁月并不算短,然而自己所走了的路却只有这么一点长!惭愧吧?确实也可惭愧。有的朋友认为干这种工作有点迂阔而不切实用,自己也有些这样的感觉,特别在目前的大时代,而我竟有这样的闲工夫来写这些问题,不免是对于自己的一个讽刺。但有什么妙法呢?迂阔的事情没多人肯干,象我这样迂阔的人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于。揆诸各尽所能之义,或许也不算是犯了什么罪恶吧!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日重庆

这篇后序本是附录在东南版《先秦学说述林》后面的,现在把它移录在这儿,当作我研究过程中的一项注脚。

一九四六年六月三日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铜时代/国学基础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沫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2631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