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湛蓝色的,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林徽因的建筑理念与实践的总结文字,论及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并对北京的文物建筑着以浓重的笔墨。没有半点林徽因传奇一生的介绍,一点也不香艳,但倍觉清雅。是对林徽因的尊重、也是对建筑艺术的尊重。
图书 | 林徽因讲建筑 |
内容 | 编辑推荐 封面是湛蓝色的,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林徽因的建筑理念与实践的总结文字,论及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并对北京的文物建筑着以浓重的笔墨。没有半点林徽因传奇一生的介绍,一点也不香艳,但倍觉清雅。是对林徽因的尊重、也是对建筑艺术的尊重。 内容推荐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垒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目录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1 《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17 平郊建筑杂录 /45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61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89 我们的首都 /105 试读章节 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一个城是不断的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动而发展着改变着的,北京当然也非例外。但是在过去一千年中间,北京曾经有过四次大规模的发展,对这些变动有个简单认识,对于北京城的布局形势便更觉得亲切。 现在北京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九三七年,北方民族的辽势力渐大,五代的石晋割了燕云等十六州给辽,辽人并不曾改动唐的幽州城,只加以修整,将它“升为南京”。这时的北京开始成为边疆上一个相当区域的政治中心了。 到了更北方的民族金人的侵入时,先灭辽,又攻败北宋,将宋的势力压缩到江南地区,自己便承袭辽的“南京”,以它为首都,模仿北宋汴梁的形制,按图兴修。金朝在北京曾不断地营建,规模宏大,最重要的还有当时的离宫,今天的中海北海。辽以后,金在旧城基础上扩充,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东面城墙还在现在的琉璃厂以西。P65-6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林徽因讲建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徽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3294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4-05-01 |
首版时间 | 2004-05-01 |
印刷时间 | 200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30 |
宽 | 164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