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注评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本书主要参考详审了历代前人对《论语》的注释,比较参酌,择善而从。对于歧见纷纭的句子,我们还尽可能翻阅了解放后的有关论文,选择我们认为妥帖的解释引作注译。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的讲述。不仅配有原文,而且还有生动具体的译文和注释,内容新颖,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间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

【注释】

①方来:方,并;“方来”犹言并来,即不只一人来。译文以“众多”一词意译之。 ②君子:原义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统治阶层的人,引申为有道德的人。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译文】

孔子说:“学了而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众多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二)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弟子。 ②孝弟:孝,儒家伦理重要德目之一,指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顺从。弟,同“睇”(ti),指弟弟尊重顺从兄长。 ③仁:孔子提出的道德伦理的最高标准,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主要意义是由于意识到人是同类而产生的对他人的同情爱护,即所谓“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

【译文】

有子说:“(如果)他的为人是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全力培植(做人的)根本,根本立牢了,(做人的其他)道理就随之而产生。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该是仁的根本吧!”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显出讨好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四)曾子日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sh百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②忠:儒家德目之一,为他人(特别是为君主)尽心竭力。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P1-2

序言

儒家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它的创始人是生于2500年前的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其先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因避宋国内乱而迁至鲁国。其父孔纥曾任鲁国大夫,但他在孔子三岁时就死了。因此孔子幼年生活贫困,在少年青年时期曾干过不少“鄙事”,如当过治丧时的吹鼓手,看管过谷仓、畜群。但孔子又是个自幼好学、倾心求知的人。生活的坎坷艰辛,只是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增长了他的才干,并没有改变他求学的热切勤奋。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终于成了一个博学、善思、勤实践的人。后来他曾当过地方行政长官(中都宰),当过鲁司寇,主管司法。原先想用自己的主张去改良社会,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在政治上作出一番事业来,但结果却很不得志,统治者并不采纳他那一套。综观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最主要、最有意义和影响的两件是兴办教育和整理典籍。他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办了一所私学,这是他教学生涯的开始。他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招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为弟子,广泛施以教育。据说他的弟子先后累计达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才干突出的有七十多人。由于教学需要、孔子很早就注意到对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直到七十三岁逝世之前,一直在这块园地力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诗》、《书》、《礼》、《易》、《春秋》的整理编纂工作,对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这本书除直接记述孔子言行及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的言论外,还兼记弟子的言论。书成于孔子死后,是由他的弟子辑录而成的,少数内容甚至是再传弟子的笔墨。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与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反对统治者挥霍无度、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主张重视教养,搞好粮食生产,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仁”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他办教育、从政、率弟子周游列国,直至整理古代典籍,无不实践着仁,体现着仁,弘扬着仁。

“仁”也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与此相联系,他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巧言令色胁肩谀上,媚世同俗等等,都为他所鄙视。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学习要“不耻下问”,有紧迫感,做人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做事要“临事以庄”尽心竭力。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是教育了学生,也对一个民族刚健进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很值得重视。在教学方针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态度上,他提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决不因学生的贫穷、愚钝而加以歧视,决不因自己博学多能而师道自尊,骄矜自大。他对弟子没有疾言厉色,不用训斥命令口气,因此他的教学形象既充满睿智威信,同时又温文尔雅、可亲可即。关于如何学习,孔子也有不少精辟议论,如学思结合,多闻多问,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以上三方面是《论语》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还涉及哲学、伦理、文艺、礼仪等方面。《论语》中的许多言论成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言论,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性,不但在中国有持久广泛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世界。孔子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论语》自独尊儒术的西汉起,便成为知识分子和仕宦阶层置之案头的重要典籍,是学校的传统教材。尤其是宋、元以后,科举必取“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语句命题,因此更加受到重视。现代的人,虽然目的与古人大不相同,但要想研究孔子,研究儒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论语》是必须阅读的。当然,《论语》的内容也有消极成分,如重视等级名分,轻视生产劳动,过分强调礼让孝道等等,在读的过程中,这些都是需要批判的。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论语》在语言文字上的可读性。它是一本语录体的散文著作,没有铺陈叙事、纵横议论的大段文字,又加之其语言接近当时口语,绝少诘屈聱牙之句,故易读易记。再者,《论语》对后世的文学语言也有很大影响,仅直接出自该书及由其中语句凝缩演化而来的成语、格言、熟语就有八十余条,一般的词语就更多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至今活跃在现代汉语中。所以,《论语》对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对建立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的版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曾流传过三种版本,即《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古论》二十一篇。三种版本各有传人,而传习《鲁论》者名家居多。西汉末年安昌侯禹以《鲁论》为主,择采《齐论》,形成新版本《张侯论》。东汉郑玄为《论语》作注,就以《张侯论》作依据,参照了《齐论》、《古论》,进一步扩大了《张侯论》的影响。以后《齐论》、《古论》逐渐湮没,《张侯论》成了“最后而行于世”的版本,我们今天所见《论语》也就是《张侯论》。

为《论语》作注释义的书历来很多。较为重要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呙作疏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解放后,影响较大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我们在为《论语》注释翻译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以上书籍,按时代先后详审前人注释,比较参酌,择善而从。对于歧见纷纭的句子,我们还尽可能翻阅了解放后的有关论文,选择我们认为妥帖的解释引作注译。为了尽可能减少译文失误,并为初学古文者提供方便,因此尽量采用直译,少用意译,语言力求符合语境和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简洁晓畅。古籍的注译需要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底,以我们的水平是远不能胜任的。初一尝试,即倍感艰难,待全书注译完毕,惴惴之心更无去日。承蒙编辑厚意付梓出版,尚祈读者不吝赐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注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韬//马智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0544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4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