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中庸注评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二篇,宋代朱熹将它们单独提出来放在“四书”之中,作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按章节次序先进行简注,接着翻译原文,最后详加评析,文后选编附录。

内容推荐

《大学》、《中庸》的言论与思想,涉及到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还是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本书特将《大学》、《中庸》合而为一,并配以注释、译文及评析,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前言

大学

中庸

《大学》《中庸》评论资料选编

试读章节

【题解】

《大学》这部书,原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三篇,宋代理学家单独抽出成书,程颐有《改正大学》,朱熹又以此为底本,对章节重新进行了编排,分为经文1章,传文10章。朱熹说:“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本书的章节顺序,即依朱熹《大学章句》的编排,小有改动。

《大学》是古代教育理论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纲领。汉代郑玄在《三礼目录》中说:“名日《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唐代孔颖达认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宋代朱熹认为《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所以教人之法,相对于十五岁前的小学而言。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四书章句集注》)宋代卫浞引程颐说:“《大学》乃孔子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初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者,今之学者赖有此篇书存,其它莫如《论》、《孟》。”引蓝田吕氏日:“小学之教,艺也,行也。大学之教,道也,德也。礼、乐、射、御、书、数,艺也;孝、友、睦、姻、任、恤,行也。自致知至于修身,德也;所以治天下国家,道也。古之教者,学不躐等,必由小学然后进于大学。”(卫浞《礼记集说》卷一可四十九)引永嘉薛氏曰:“所谓大学者,以其学而大成,异于小学。处可以修身齐家,出可以治国平天下也。”(卫浞《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二)

总体来说,《大学》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宗旨,即所谓“道”,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③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④

【注释】

①大学:据朱熹说,指大人之学。古代八岁人小学,十五岁人大学。明明德:使明德显明。第一个“明”字是使动用法。明德:指人本来具有的良知良能。宋代真德秀解释为天赋予的德性。亲:程颐认为当作“新”,据后面的传文,程说有据。新民:使民众自新。 ②格:至,指了解到。格物:探究事理。 ③壹是:一切(朱熹说)。所厚者:指家庭,与自身的关系最接近。所薄者:指国和天下,与自身的关系相对较远。 ④此二句原在传文第四章后,属第五章,程颐认为是衍文,依《礼记》置于此。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本来具有的美好的德性显现出来,在于使民众自我革新,在于使人处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该处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然后才能心绪安定;心绪安定然后才能神志专一;神志专一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然后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万事都有首尾始终。知道事情谁先谁后,就接近把握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性显现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定要先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质;想要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质,必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定要先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探究到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然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培养好品德和素质;培养好了品德和素质,然后才能把家庭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然后才能达到天下太平。上白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质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它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对本该重视的地方没有重视,却能使薄弱之处变得深厚,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懂得这些就叫做知道根本,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P1-3

序言

《大学》、《中庸》二书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最早就附属于“六经”中《礼经》即《仪礼》,是《仪礼》的辅助资料。到了唐代,《礼记》列在“九经”之中,宋代列在“十三经”之中流传至今,可见《大学》、《中庸》一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中庸》在西汉时与《论语》、《孟子》并称“小经”,相对于所谓“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六经”(“五经”加《论语》)、“七经”(“六经”加《孝经》)而言,并单行于世。《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颜师古注日:“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四库全书提要》认为:“盖子思之作。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汉儒以无所附丽,编之礼记,实于五礼无所属,故刘向谓之通论。”宋代孝宗淳熙年间,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大学》、《中庸》又加入了“四书”的传承系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一直沿袭到明、清,因而《大学》、《中庸》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

《大学》的作者,郑玄注《礼记》此篇时没有明言,宋代有学者认为是曾子所作,如黎立武在《大学发微》中说:“《大学》其曾子之书乎?”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朱熹认为经文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文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比较各家的说法,朱熹的说法最为得当。

《大学》的内容,说得简单点,就是古代的教育方针,牵涉到“知”和“行”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三大纲领:一是“明明德”,就是挖掘发现人的道德和良知良能,属于求知和修身的范畴;二是“亲民”,程颐认为当作“新民”,就是使民众日益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求知和修身的具体运用;三是“止于至善”,就是前二者所达到的境界。实现这三个纲领就是八目:“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三纲八目有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宋代金履祥的《大学疏义》说:“古者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年八岁则皆人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皆人大学。八岁者,小子也,以其为小子之学,故谓之小学。十五则大人也,以其为大人之学,故谓之大学。小学者,养其良心而谨其学业也。大学者,充其知识而措诸事业也。所谓大学之道者,谓大人所以为学之理也。”朱熹认为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按朱熹编排的章节,经文部分仅有一章,从“大学之道”到“未之有也”一共只有205个字,朱熹认为是孔子的言论。传文部分十章,朱熹说,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有关《大学》的注释,宋代以前都是附在《礼记》中。早在程颐、程颢之前,司马光有《大学广义》一卷,但对“四书”详细地论说,是从“二程”开始的。朱熹对“四书”可以说穷尽了毕生的精力,直到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自从他的《四书章句集注》问世以后,由于此书的影响,独立成篇的注释和解说渐渐多了起来。从今存的文献来看,宋代有金履祥的《大学疏义》一卷;元代有许衡的《大学直解》一卷,景星的《大学集说启蒙》一卷,黎立武的《大学发微》一卷、《大学本旨》一卷;明代有胡广的《大学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王守仁的《大学古本旁释》一卷,崔铣的《大学全文通释》一卷,魏校的《大学指归》二卷,王文禄的《大学石经古本旁释》一卷《申释》一卷,罗汝芳的《近溪子大学答问集》一卷,曹珧的《读大学》一卷,乔中和的《古大学注》一卷,周从龙的《大学遵古编》一卷;清代的就更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毛奇龄的《大学证文》四卷,胡渭的《大学翼真》七卷,李光地的《大学古本说》一卷,宋翔凤的《大学古义说》二卷,等等,近40种之多;民国时期有马其昶的《大学谊诂》一卷,易顺鼎的《大学私订本》一卷等。这些著作或者考订版本文字,或者阐发义理,或者训诂名物,或者搜辑资料,从各个方面保存了《大学》的相关资料,推动了《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解放以后,对《礼记》的研究日渐稀少,虽星火尚存,但对《大学》则少有问津,不能不算是文化上的缺憾。

《大学》的章节,朱熹因为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分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对原来在《礼记》中的次序进行了改动。传文的首章,原在“没世不忘”之下,传文的第三章内引《淇澳》诗以下,原在今传文第六章之后。朱熹按经文的顺序,传文首章解释“明明德”,第二章解释“新民”,第三章解释“止于至善”,第四章解释“本末”,第五章缺文应是解释“格物”和“致知”,第六章解释“诚意”,第七章解释“正心”和“修身”,第八章解释“修身”和“齐家”,第九章解释“齐家”和“治国”,第十章解释“治国”和“平天下”,环环相扣,次序井然,显示了朱熹对《大学》内在逻辑性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经学是中国学术的正统,中华文化的根基。宋代程颐、程颢兄弟主张从《四书》读起以至“六经”,朱熹直接说《四书》是学习“六经”的阶梯,并专门为读《大学》总结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后人称之为“读《大学》法”或称“读《大学》纲领”,他说:“看《大学》且逐章理会,须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须逐一令记得,反复寻究,待他浃洽,既逐段晓得,却将来统看温寻过。《大学》一书有正经、有解、有《或问》,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伊川旧日教人先看《大学》,那时未解说,而今有注解,觉大段分晓了,只在仔细去看,一日教看《大学》日: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方可读他书。”“《语》、《孟》随事问答,难见要领,惟《大学》是曾子述孔子说,古人为学之大方,而门人又传述以明其旨,前后相因,体统都具。玩味此书,知得古人为学所向,却读《语》、《孟》便易人,后面工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看这一书又自与看《语》、《孟》不同。《语》、《孟》中只一项事是一个道理,如孟子说仁义处,只就仁义上说道理。孔子答颜渊以克己复礼,只就克己复礼上说道理。若《大学》却只统说论其功用之极。”元代景星在《学庸集说启蒙序》中记载他的先生黄元吉告诫他说:“汝欲为学,必先熟读四书以为之本,而后他经可读矣。”《四书》都是把《大学》作为第一篇,就足以说明它是古人学习的入门书。基础的东西是十分重要的,用《大学》中的话来说,知道什么是基础和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就是“知本”,也就是“止于至善”。假如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古人十五岁进入“大学”阶段就学习《大学》,要解决的是“知本”的问题,是“止于至善”的问题,我们今天十五岁的初中生是否把这样的问题提到教学日程?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地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即知道什么是“至善”了吗?《大学》一书的宗旨,就是从修身做起,进而治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进而治理天下。修身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素质教育,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吗?我们今天读《大学》这本书,完全可以透过文字上的一些迷雾,去挖掘古今共通的一些道理和规律。

《中庸》的作者,《中庸集解》原序云:“《中庸》之书,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曾子学于孔子而得其传矣,孔子之孙子思学于曾子而得其所传于孔子者焉。既而惧夫传之久远而或失其真也,于是推本所传之意,质以所闻之言,更相反复,作为此书。孟子之徒实受其说,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汉之诸儒,虽或传诵,然既杂乎传记之间而莫之贵,又莫有能明其所传之意者,至唐李翱始知尊信其书,为之论说,然其所谓灭情以复性者,又杂乎佛老而言之,则亦异于曾子、子思、孟子之所传矣。”

《中庸》的内容,比《大学》要难理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原来把《中庸》放在最后,他主张先读《大学》,接着读《论语》,再接着读《孟子》,最后才读《中庸》,这与二程主张先读《大学》,接着读《论语》,再读《中庸》的次序有区别。按照《四库全书提要》的说法,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小,后来就把《中庸》排在《大学》后。《中庸》难就难在它牵涉到一些较为玄妙的概念和哲理问题,如“中”和“庸”本身就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再如“天命”、“性”、“道”也是既古老又抽象而且玄妙的概念,如果缺乏对古代哲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就难以理解和把握这部书的中心内容。朱熹这样的学者对“四书”尚且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更不要说一般的学人了。当然,朱熹是为了构建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不同的。实际上,只要读懂了《大学》以后,从上述这几个抽象概念人手,《中庸》一书也就不难理解了。概括地讲,《大学》和《中庸》讲的无非是修身和治人的问题。如果说《大学》要解决的是学习目的的话,《中庸》要解决的就是行为的准则,只不过古人讲得比较抽象罢了。《中庸》的开头两章,是理解《中庸》的关键。其余的三十一章都是对前两章的阐释,说的都是如何做到“率性”、“修道”达到“中庸”境界的问题。天下万事,各有各的中庸之道,如同《大学》里所说的“至善”一样,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全靠每个人自己去理解和把握了。

《中庸》的注释,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记载戴隅有《中庸传》二卷,梁武帝有《中庸讲疏》一卷;宋代司马光有《中庸广义》一卷,除朱熹的《中庸章句》外,还有游酢的《中庸义》一卷,晁说之的《中庸传》一卷,张九成的《中庸说残》三卷,袁甫的《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元代有许谦的《读中庸丛说》二卷,许衡的《中庸直解》一卷,景星的《中庸集说启蒙》一卷,黎立武的《中庸指归》一卷;明代有崔铣的《中庸凡》一卷,王文禄的《中庸古本旁释》一卷、《古本前引》一卷、《古本后申》一卷,罗汝芳的《近溪子中庸答问集》二卷,周从龙的《中庸发覆编》二卷,曹珧的《读中庸》一卷,顾起元的《中庸外传》二卷;清代的注释著作就更多了,其中重要的有毛奇龄的《中庸说》五卷,李光地的《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中庸四记》一卷,李恭的《中庸传注》一卷、《中庸传注问》一卷、《恕谷中庸讲语》一卷,戴震的《中庸补注》一卷,单为总的《中庸述义》一卷续一卷,姜国伊的《中庸古本述注》一卷;民国以后有马其昶的《中庸篇义》一卷、《中庸谊诂》一卷,胡怀琛的《中庸浅说》一卷,唐文治的《中庸大义》一卷。从这些著作看,阐发义理的居多,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庸》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中庸》在宋代以前不分章,宋代朱熹分为三十三章,黎立武的《中庸指归》分为十五章,《四库全书提要》云:“《中庸》分章则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一章,‘仲尼日’以下为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六章,‘鬼神之为德’以下为七章,‘哀公问政’以下为八章,‘诚者天之道也’以下为九章,‘惟天下至诚’以下为十章,‘诚者自成’以下为十一章,‘大哉圣人之道’以下为十二章,‘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为十三章,‘惟天下至圣’以下为十四章,‘诗日衣锦尚纲’以下为十五章。”黎立武的分章源自郭氏,郭氏又源于程氏,朱熹也是程氏的门人,反映了程氏以后学说的分歧。与朱熹的分章比较,黎立武的第二章包括了朱熹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第七章包括了朱熹的第十六至十九章,第八、第九章的内容朱熹合在第二十章内,并把“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一段单独分为第二十一章,第十章包括了朱熹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第十一章包括了朱熹的第二十五至二十六章,第十二章包括了朱熹的第二十七至二十九章,第十四章包括了朱熹的第三十一至三十二章。黎立武说:“书十有五章,首章统论一篇之大旨,二章备著夫子之格言,三章而下明率性谓道、修道谓教之事,九章而下明至诚尽性、至诚能化之事,末乃伤今思古,以道统绝续之会、帝王授受之真定在夫子,且反复推明仁诚之道,以俟后之圣人,末章则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其为书也,大周乎天地,微极乎物理,幽贯乎神明,而卒归之无声无臭焉。广大精微,盖本诸易。”(《中庸指归》)从黎立武的第二章看,显然比朱熹分得合理。但是朱熹注意到了《中庸》各章的层次和关系,他说:首章“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第十二章“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第二十一章“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可见,黎立武用的是平面的分法,朱熹用的是立体的分法,比黎立武更胜一筹。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按章节次序先进行简注,接着翻译原文,最后详加评析,文后选编附录。注释中对历代理解歧异者,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于原文,多用直译,少用意译。评析力求深入浅出,也引用古人的原文,以求雅俗可以共赏。书中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方向东

2005年9月于南京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中庸注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向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0568
开本 32开
页数 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9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4
140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