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在阅读一本书后,若有感触,就把它记录下来,顺手发在博客里,既记录自己心路,也与同好分享。这种写法,充满了个人情绪和色彩;内容点评不够专业深刻,更谈不上正确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灵魂的某种交汇、结缘,触动并影响了作者,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有了朱学东著的《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内容推荐

朱学东著的《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近五年的读书笔记,全书约二十万字,涉及70余本书,皆为哲学、社会学、人文社科类出版物,门类广泛。作者对这些书籍的解读,基于一个媒体学者的立场,敏感、多思,新意迭出,可给予读者丰富的启发。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腾讯大家专栏,许多篇曾引起广泛反响。

目录

第一辑 史思

 江南是我故乡

——读《何处是“江南”?》

 沉没在大洋中的那一条船

——读《太平轮一九四九》

 目光毒辣的旁观者

——读《中华帝制的衰落》

 一个钟情而坚贞的诗人

——读《临终》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读《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

 一部不应该被遗忘掩盖的苦难史

——读《古拉格:一部历史》

 革命的歧路灯

——读《哲学船事件》

 复盘历史的遗憾

——读《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汪洋中的一条船

——读《台湾四百年》

 历史场景中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读《斯大林的战争》

 岁月流逝,不变的是政商中国

——读《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

 耕读梦碎荒唐世一生蹉跎已白首

——读《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你所不知道的中美关系

——读《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

 南来之风,吹彼中国

——读《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

 “斋斋我”的背后

——读《在狱中给母亲的信》

 自改革何以成殇?

——读《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不管承不承认,世界可能真会这样

——读《无政府时代的来临》

 熟悉世界的陌生社会

——读《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

 微木填海,道心永存

——读《学术与政治之间》

 被领导人性格影响的帝国命运

——读《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不获之秋

——读《天国之秋》

 农村的出路与绝路

——读《访法札记》

 一朵花里的家国命运

——读《郁金香热》

 革命,以摇滚的名义

——读《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

 不一样的中国史

——读《中国史》

 建一座比铜像更持久的纪念碑

——读《布拉格精神》

 残酷的生存与可怕的命运

——读《生存与命运》

 改变历史的五个关节

——读《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菜》

第二辑 哲思

 一代人的幻灭感

——读《废弃的生命》

 如炬目光洞察百年之后的中国

——读《奢侈与资本主义》

 守住共同的底线

——读《共同的底线》

 他们仰望星空,为什么没有真的敬畏?

——读《仰望星空》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读《村庄权威与集体制度的延续——“明星村”个案研究》

 道德的忧伤

——读《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不经意的一种相遇

——读《草叶集》和《现代性的后果》

 叛逆者:我们自由边界的拓展者

——读《叛逆者:塑造美国自由制度的小人物们》

 秘密阅读: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读《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

 “拼合狗”的普世价值

——读《法兰克福学派史:评判理论与政治》

 被挥霍的精神遗产

——读《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

 一本献给所有人的书

——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

 所有识字人都该读的一本书

——读《广岛》

 寒冷铸就人的灵魂

——读《小于一》

 表情独特的脸庞

——读《悲伤与理智》

 移动互联时代创业的意识形态

——读《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

 世界如其所是

——读《大河湾》

 一种震撼铭刻在心

——重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三辑 闲章

 那个香港人与我喜欢的武侠小说

——读《七剑下天山》

 怀念路遥

——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一个心灵截获另一个心灵

——读《阅读的时光》

 永远的“蓝屋”

——读《蓝屋》

 不被左右的幸福

——读《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

 石头城纪事与阿尔巴尼亚的记忆

——读《石头城纪事》

 不读书年代的阅读

——读《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一场夜宴引发的血案

——读《错宴》

 纸上归卧故山秋

——读《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滴落不已的回忆

——读《写我的书》

 私人阅读与阅读的社会化

 【附录】我的读书单(2011—2015年精选)

试读章节

沉没在大洋中的那一条船——读《太平轮一九四九》

我知道,在一九四九年前后,有很多船很多人沉没在江海中,不知所踪。

这个悲剧,与“泰坦尼克号”大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用“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来称呼沉没在东海的太平轮。

那是乱世飘零、家国迷途之际,沉没在大洋中的一条船啊。

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一条船,上千条生命,他们之于历史,微亮如豆,但却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欢离合,烛照大历史背景下所有人的命运。

在悲懑中读完同事佳蔚写的《纸上太平轮》一文之后,我说,我要买一本读读。

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在新浪上发了条微博:“窗外夜雨急,书中人断肠。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十一”读此书,确实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此书无关政治,只关命运。与我此前读过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书中提到她父亲曾在常州当宪兵队长,而常州是我故乡)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两书相比,《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更像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汇总。相比之下,龙著和齐著,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文采飞扬,抑扬顿挫,颇适合喜欢文艺的人阅读。

即便如我这般年纪,读完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历史资料搜集汇总的《太平轮一九四九》,于我这般普通读者而言,可读性自然差了不少。我在开始阅读之后不久,曾评价此书“稍逊文采”。

我曾和佳蔚聊过,佳蔚告诉我,他在采访张典婉女士时,也曾请教过类似疑惑。据佳蔚告知,张女士认为,自己是个记者,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还原者,应该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上,来记录还原当时乃至以后的点点滴滴。

我明白了。

张典婉女士是做了一个具开创性的工作,她把从普罗大众眼中心中已经沉没的情感打捞了上来,未加任何修饰,呈现在了诸人面前。

痛与不痛,思与不思,每个人可得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白描或者原始的记录,比饱含著者个人情感的笔触更能引发思考。

白描的震撼,我遭遇过,比如,当年《申报》报道瞿秋白在长汀被枪决的消息。

同样,在《太平轮一九四九》中,无论是张女士采访到的,还是搜集到的,抑或感到遗憾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幸存者家属和后人心中那永远的伤痛。

感谢张典婉女士的《太平轮一九四九》。虽然阅读起来文字上有些不满足,但它或轻或重,却真实地还原了经历巨大历史创痛的家庭和人士之于人生、家国、历史、现实的态度。

从历史的故纸堆和幸存者身上打捞历史的沉船,也是打捞自己湮没的渴望,对太平未来的渴望。

我赞同张典婉女士自序题目的指向“太平心愿和解共生——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相互仇恨和敌视,走出历史的悲情,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这才是对遇难者最好的纪念。

2011.10.12(P6-8)

序言

人生底色,源自无用之读

我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

小时候生活在江南乡村,从识字起就喜爱读书。那个年代,乡下人得书不易,尽管如此,父亲对小说的喜欢却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我。我总是如饥似渴地偷偷翻看父亲借回来藏在枕头底下的书。这些书大抵是一些小说,今天大都已过气,恐怕连图书馆都难觅其踪迹了。

上中学,赶上“文革”结束后爆发的报复式阅读期,我可以在乡下中学阅览室借阅流行的文学期刊和小说。中学时代不加选择、不求甚解的阅读,对我后来阅读方式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上了大学,进入阅读的黄金时代。我就像一块海绵,吸纳着各种滋养,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阅览室、图书馆,还是故乡镇上的文化馆,包括从书店购买的各种图书,都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工作之后,曾经有几年时间,我放弃了原来的那种无功利阅读,开始有选择的工具性阅读。这种阅读充满了功利性。幸运的是,这个时间段不算长。

直至今天,我一直保持着原初养成的无功利阅读的习惯。这从我每年阅读的书单就可以看出。这些书不外是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等等,无论到哪儿,我随身背着的书包里,永远有一本随时可以打开阅读的闲书。

一些朋友好奇地问我,这些书跟你的工作无甚干系,也不能为创业做任何指引,你业馀也从不做专业研究,为什么还要如此这般孜孜以读?而且所选之书,几乎都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书?

我很难确切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这就是一种养成的阅读习惯。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从没有间断的看似对无用之书的阅读中,构建了我的精神生活,也型塑了我的精神底色。就像久居芝兰之室一样,变化是无形中发生的。

所以,这种别人看似无用的阅读,在我却沉湎其中,陶然忘机。

作为无用之读的副产品,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也写下了不少文字。

我最初的想法,也就是在阅读一本书后,若有感触,就把它记录下来,顺手发在博客里,既记录自己的心路,也与同好分享。

这种写法,完全是非职业的、信手涂鸦的,充满了个人情绪和色彩。这些内容点评不够专业、深刻,更谈不上正确、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灵魂的某种交汇、结缘,触动并影响了我,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通常是一种感悟的陈述,或者是两人偶尔相遇时的对谈,虽然有些饶舌,却充满着诚意,毫无功利之心。

因为是为自己所写,最初又多是发在自己的博客平台,即兴之所至之外,对文字语句这些写作规范也就不太讲究;而这种习惯,到了一些读书心得被公共平台所青睐时,依旧没有改掉,至今还带着博客自我写作的腔调。

腆颜在博客等平台发布这些私人阅读的副产品,我也是怀着分享是一种美德的真诚和感激,我相信,诚意的文字能够吸引、打动有共同志趣的人。

或许,正是这种带着诚意的散漫的个人情绪和色彩,反而让这些文章吸引了一些有类似趣味的朋友的关注。

这样的文字写多了,一些朋友便撺掇我汇编成集。甚至,浙江传媒学院的崔波老师,还指导她的学生洪辉凯和徐凌飞同学,从网上搜索我写的这些阅读感悟,作为年度设计作业。

但是,我一直犹豫,直到我的朋友老愚兄一天致电于我。他建议我结集出版这些文字,他说我的《江南旧闻录》(博客的另一种风格的文字)和书评代表着我“个人精神生活的两翼”,“《江南旧闻录》代表着情感的一翼,而这些读书笔记,则记录了思想成长的一翼”。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于是有了这本小书。

这本书是我个人思想成长的一个片段的记录,个人色彩浓烈,但是,书中我所提及的这些图书,在我看来多是非常不错的图书。感谢在这个时代所有坚持写好书出好书的人。每一本好书都是燃灯者。

感谢刊发这些文字的新浪博客、腾讯大家、凤凰博报、《中国经济报告》月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今日头条以及这些平台的编辑。

感谢阅读转发这些文字的网友们。

感谢老愚兄的点拨和辛劳。

2016年6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学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2348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6187375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