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课堂教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教育社会学丛书”之一,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果。首先,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与内容;接下来就把课堂教学放到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论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然后是对课堂社会本身的研究,按照“角色一角色的文化一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一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的展开过程”这样一条线索,逐次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在“事实”的意义上区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类型,在“范型”的意义上介绍与讨论了几种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社会学分析。另外,选择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案例,作为第七章的附录。

内容推荐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已被视为不言自明的一些现象的新涵义。譬如,过去我们常常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现在则可以说学生其实也是在、而且更确切地说首先是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也有可能发现迄今很少被视为问题的一些行为其实大有问题。譬如,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此,人们一般都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从轻处说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从重处看,则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还有可能为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找到一些新的思路。譬如,课堂教学既然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组织资源与集体力量呢?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又怎样才能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所贡献呢?对于这些问题,过去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现在,则可以有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增加学生的课堂交往,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

目录

总序

前言:走进课堂社会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一 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

二 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

三 课堂教学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历史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

一 基础性物质

二 辅助性物质

三 智能性物质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制度基础

一 社会控制制度

二 社会选拔制度

三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文化基础

一 规范性文化

二 符号性文化

三 价值性文化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结构

一 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

二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期待

三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角色结构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化

一 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角色”

二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界定”

三 课堂教学中的“常套角色”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

一 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

二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及趋向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结构

一 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

二 主动文化与受抑文化

三 学术性文化与日常性文化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一 课堂文化的差异

二 课堂文化冲突的形式

三 课堂文化冲突的功能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运作

一 课堂文化的选择

二 课堂文化的整合

三 课堂文化的生成

第五章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与服从

一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

二 课堂教学中的服从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对抗与磋商

一 课堂教学中的对抗

二 课堂教学中的磋商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

一 课堂教学中的竞争

二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

一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形成过程

一 制度性规范的形成过程

二 非制度性规范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控制过程

一 知识的分配过程  

二 知识的标定过程

第七章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内涵

一 “应是模式”与”实是模式”

二 “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分类

一 分类依据

二 类型比较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探索

一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

二 角色扮演模式

三 训练小组模式

四 集体性教学模式

第八章 课堂教学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课堂教学功能期待

一 课堂教学功能的内涵

二 课堂教学功能期待

 第二节 课堂教学功能现状

一 对课堂教学功能现状的估价

二 导致课堂教学功能现状的因素

附录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案例

 7—3—1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案例

 7—3—2 “角色扮演模式”案例

7—3—3(1) “训练小组模式”案例

7—3—3(2) 关于“训练小组模式”的开始与演进的描述

 7—3—4 “集体性教学模式”案例

试读章节

二、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

说课堂教学本身乃是外部社会系统的“产物”,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完全是外部社会系统的作用的结果,也不意味着外部社会系统对所有课堂教学都会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一旦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其自身也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子社会系统,即“课堂教学社会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一方面仍然会受到外部社会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财也必然要受到其自身内部规律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中自然也就包含着“社会独特性”,或可谓作为“本体”的课堂教学的社会性。这样,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子系统的课堂教学自身(图1—1中的“A”部分)进行“内部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的“内部分析”同样可以有多种途径。由于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实际上可视为“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一群特殊社会角色按照一定模式展开其社会行为的过程”,因而,作为一种思路,对于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的“内部分析”或许可循着下面的逻辑顺序展开,即:首先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然后分析这些角色所持有的“社会文化”,接下来分析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这些角色所采取的“社会行为”,随后再分析这些行为所构成的“社会过程”,最后分析在所有上述这些方面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不用说,对于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上述各逻辑层面的分析,也同样存有多种途径。比如,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我们既可基于“角色承担者的社会身份”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也可基于“角色功能与教学任务的联系”去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并可将这两种角度结合起来。再如,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既可基于“文化的标准”去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也可基于“文化的地位”去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文化”与“受抑文化”,还可基于“文化的品位”去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学术性文化”和“日常性文化”,并同样可以通过框架建构的方法将这三种角度联系起来。其它亦同理可推。

P10-11

序言

前言:走进课堂社会

这些年来,在教育领域中,“××与社会”的说法不绝于耳,“课堂与社会”便为其中一例。

“课堂与社会”这一说法无疑有其积极意义。它提醒我们:学校的课堂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产生影响,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迟早会对外部社会发生作用。

这样的认识当然正确,但若仅仅认识到这一步,则又隐含着一个危险,即把“课堂”与“社会”断然区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把“课堂”完全置于“社会”之外!

难道“课堂”与“社会”真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吗?难道“课堂”本身就不是一种“社会”吗?

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理论与事实两个角度予以辨析。

从理论上看,教育或教育构成要素(包括学校的课堂)都不是“非社会”之物,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道理非常简单:社会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复合巨系统,现实中既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教育”或教育构成要素,也不存在可将教育或教育构成要素“剔除”在外的“社会”。当我们谈论“教育与社会”、“课堂与社会”这一类话题时,只能是在思想上把“教育”、“课堂”从整个社会系统中权且“分离”出来,并将之视为一种独立的变量,然后再去考察分离出来的教育或课堂同“其余的社会”或其它社会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之间的联系。

据此而论,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恰恰相反,“课堂”首先是一个“社会”范畴,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才是一个“教育”范畴,是教育(特殊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课堂并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而是生存于社会之中。课堂与课堂之外的世界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是“非社会”与“社会”的区别,而是一种子社会系统与其它子社会系统的区别。由于都是子社会系统,因此课堂与其外部世界之间必然存有共同之处;由于是不同的子社会系统,因此课堂的外部世界里有课堂中所没有的东西,而课堂里也同样有其外部世界中所没有的东西。

从事实来看,“课堂”本身也确实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作为“法定文化”的教学内容及作为亚文化的教师文化与学生群体文化;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如果舍弃了上述这些“社会构成”,那么所谓的作为学校教育之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如何得以进行?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首先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由于它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因而它有着作为社会活动场需具有的基本构成条件: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社会文化、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等。在这方面,课堂并不比课堂外的世界逊色多少;由于它又是一个教育活动场,因而这些基本构成条件的具体内容便与课堂外的世界存在着差异。

总之,课堂本身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只不过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而已。对于这个特殊的社会,我们权且可称之为“课堂社会”。这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视角。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已被视为不言自明的一些现象的新涵义。譬如,过去我们常常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现在则可以说学生其实也是在、而且更确切地说首先是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也有可能发现迄今很少被视为问题的一些行为其实大有问题。譬如,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此,人们一般都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从轻处说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从重处看,则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我们还有可能为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找到一些新的思路。譬如,课堂教学既然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组织资源与集体力量呢?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又怎样才能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所贡献呢?对于这些问题,过去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现在,则可以有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增加学生的课堂交往,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课堂社会、走进课堂社会、研究课堂社会和理解课堂社会。这是进一步认识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造课堂教学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论教学”,现在已到了必须添加“课堂社会”、“社群生活”的切人点的时候了。若以学科概念来表述便是: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学研究。

本书便是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果。首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与内容(第一章);接下来就把课堂教学放到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论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第二章);然后是对课堂社会本身的研究,按照“角色一角色的文化一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一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的展开过程”这样一条线索,逐次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第三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四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第五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第六章),并在此基础上,在“事实”的意义上区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类型,在“范型”的意义上介绍与讨论了几种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七章);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另外,选择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案例,作为第七章的附录。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按章次为序):吴康宁(第一、七章),胡宗仁(第二章),刘云杉(第三章),吴永军(第四章),程晓樵(第五、六章)、丁瑜(第八章)。由吴康宁提出全书的整体框架,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参加了框架的设计工作。

由于编者与作者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水平有限,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课堂教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康宁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471480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1999-12-01
首版时间 1999-12-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24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5
出版地 江苏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