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书为其个人传记。该书通过大量翔实的采访,生动地再现了他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画面,深入挖掘出他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思想。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传记,通过大量的采访,生动再现了朱棣文的工作和生活,深入挖掘出朱棣文的教育思想和科研思想,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奉献给广大的青年学子、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 情缘

第二章 情结

第三章 寻根

第四章 厚积

第五章 荣誉

第六章 前景

第七章 超越

第八章 真谛

第九章 平凡

第十章 重任

附录A 朱棣文小学学生眼中的的朱棣文

附录B 朱棣文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凡与朱棣文接触过的人,都说,朱棣文是一位非常容易让人接近的人。他不是有些人想像的大牌科学家可能会有的高不可接近,他没有一点架子;他很平易近人,很斯文,很随和,很幽默,很开朗;与他在一起会使人感到很亲切、很轻松、很愉快:他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作者曾荣幸地与朱棣文夫妇有过几次接触。

2002年6月16日下午,应朱棣文之邀,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伟大科学家。

那次朱棣文是来清华大学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研讨会是清华大学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举办的。

100多位海外著名科学家和友好人士、40余位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参加了这项研讨会,他们中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位费尔兹奖获得者。研讨会的内容包括理论物理、中微子、基因、激光、几何学、艾滋病等。这么多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云集北京,是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交流的一件盛事,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6月17日下午,李岚清副总理会见了前来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李岚清副总理说, “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最新科学知识、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这次会面是朱棣文亲自安排的,他通过秘书冯平女士告诉作者,6月16日他要到北京清华大学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其日程上已经安排会晤我们,并通知我们要带上翻译。听到这个消息,作者十分高兴,但又总是怀疑这是否会成为现实,因为朱棣文不但享誉世界,而且工作非常繁忙,他甚至在旅途中也是写写画画,总是不停地在思考物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对于与他的见面,作者始终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直到那天见到他了,作者才相信这是真的。

6月16日那天下午,作者如约来到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在大厅前台给朱棣文打了个电话。朱棣文告诉我们,他刚到宾馆,稍微洗漱一下,15分钟后就过来。当作者与翻译晏舟、李赢坐在宽敞明亮而又极具现代气派的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的大厅中等候朱棣文教授的时候,只见前来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科学家已陆续来大厅报到,全是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过了不一会儿,也就是15分钟左右的样子,这时作者看见朱棣文与夫人吉恩·朱来了,作者立即迎上前去用英文说:“您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朱棣文教授也用英文问候说:“您好,见到你们我也很高兴。”由于朱棣文教授中文听力还有一些。但说得不太好。所以事先他再三叮嘱笔者要带英文翻译去。

笔者与朱棣文教授及他的夫人坐在大厅一角的漂亮沙发上,朱棣文教授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小一些,他身着白色衬衫,米色休闲裤,足登旅游鞋,面带微笑,看上去是那样谦和,那样斯文,那样质朴,一点也没有科学大师的架子,与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没有两样。而他的夫人吉恩·朱,则是一个爱说爱笑的漂亮西方女子。她衣着也很质朴。白色的丝绸长袖衫,掖在黑色的休闲裤中,一双白色的休闲鞋衬托出她典雅的气质。她同样微笑着向我们每一个人问好。

P001-002

序言

朱棣文是一位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以最奋勉、最坚毅的努力,发明了激光冷却和原子捕陷技术。这个发明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科学,而且还把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带给了人类。

朱棣文的获奖再次印证了这样一句曾经鼓励过成千上万中国青年人的话:“在人类最高智慧层次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同等的创造力。”

日常生活中的朱棣文,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朱棣文虽然迷恋于物理学的研究,但他一如常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同时他把他的幽默、他的好奇心、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也带进了物理学世界。

朱棣文获奖的消息一发表,引起成千上万人注意他。这个黑头发的男人,在他盛年就得到了荣誉,而他的名气丝毫没有使他浮躁狂妄。获奖后的朱棣文仍然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科学的世界中。

朱棣文说,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他最大的心愿。他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心愿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地结合在一起。”获奖后的朱棣文还说,“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在血缘上,我是中国人。所以,有若干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

有关朱棣文的事迹,我们是在1997年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从国内外报刊的资料上获得的。朱棣文伟大的科学成就、深邃的科学思想、执著的科研精神、持之以恒的努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教育理念、平易近人的性格及充满爱心的品德,以及他那浓浓的乡情、亲情等伟大又平凡的事迹,使我们深深感动。在心灵深处,我们产生一种要将他介绍给中国的青年学子的冲动。

特别是2000年6月及12月,我们在北京参观了《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二十世纪科技发展》及《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后,更加感到要为中华民族“科教兴国”的大计稍尽绵薄。

朱棣文的科学成就对人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样,他的成长经历,科学思想,教育思想也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财富。把他这样一位厚积薄发、有高尚品德、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物理学家介绍给广大的学子,真实地展示给世人,这是我们近十年来无时不在思考,无时不在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有人称,朱棣文是“奔腾在科学原野上的黑马”。“奔腾”二字用得极为妥帖,没有一丝的夸张。我们写这本书的真正动机,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匹“奔腾在科学原野上的黑马”,并能从书中得到一种鼓励。

为写《朱棣文》,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江苏太仓、苏州和美国等地,前后采访了几十名了解朱棣文的人。

2001年8月及2002年8月,我们两次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到朱棣文的祖居地江苏省太仓市进行采访,受到了太仓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热情接待。

太仓市原人大副主任朱汝鹏、太仓市原政协副主席曹浩、太仓市委办公室主任王国其及副主任左明,为我们太仓行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使我们在采访中一路绿灯,收获颇丰。太仓市有关领导陪我们参观了朱棣文祖居旧址、太仓市名人馆、郑和七下西洋时的起锚地——长江人海口,走访了朱棣文小学,访问了小学校长王晓春,参观了当代军旅画家高仁岐油画艺术馆,采访了高仁岐先生及他的夫人王平女士,冒雨看望了朱棣文祖父朱筑岩老先生的墓地……

当我们在蒙蒙细雨中伫立在长江人海口的大堤上时,陪同的左明先生告诉我们说,这里是长江最宽的江面,也是长江的入海口。眼前,那一望无际的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奔腾人海,气势磅礴,极为壮观,它记录了太仓人民创业的足迹,谱写了太仓对外开放的辉煌篇章。再望着脚下的长江大堤,这座太仓市政府和人民用了2,3亿元人民币修筑的、长达38千米的大堤,蜿蜒的堤顶宽畅平整,块石混凝土的堤身犹如雄伟的长城,屹立在太仓市抵御江涛海潮的最前端……此时,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这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在政府,德在民众”的长江大堤,这条太仓人民永远的生命线,不正是太仓人的远见卓识、深厚文化底蕴的写照吗?

太仓之行,令我们印象深刻。“人文荟萃”之称、“文明城市”之号,她当之无愧。

为了这部书的完成,我们曾两次去上海专访朱棣文的小叔叔朱汝琛先生。朱汝琛先生及其夫人田龙珍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朱氏家族及朱棣文的情况,并送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照片。回京后,当我们对有些情况不太清楚、一次又一次电话请教朱汝琛先生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在外地的亲友联系,认真核实每一个细节,令我们十分感动。

在上海,我们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徐宇虹教授,她曾多次与朱棣文夫妇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徐教授气质高雅,她向我们讲述了不少朱棣文的故事。

2002年8月,我们到苏州采访了朱棣文的姑妈朱汝宇女士(现名金灼章)及姑父邱光先生。他们也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朱家的趣闻轶事。

2001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了我们撰写的《厚积薄发——朱棣文的科学风采》一书,广受好评,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当时受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书中遗漏的内容尚多。为了将这样一位成绩斐然,而又品格高尚的科学家更全面地介绍给中国的广大读者,我们决意在此基础上写一部传记性的书。

2004年5月,应朱棣文教授之邀,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冯平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夫妇到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访问。我们采访了朱棣文夫妇;采访了朱棣文的秘书、同事、学生;采访了朱棣文的老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根·康明斯教授及沈元壤教授;我们还聆听了朱棣文教授的课,参观了他的Bio-X实验室及其他实验室……他那间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办公室,至今仍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回忆。

书中所叙述的内容都是我们亲自采访所得,没有加任何修饰,没有任何杜撰。

我们感谢所有在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人。《朱棣文》一书能够问世,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其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朱棣文在斯福大学物理系任职时的行政秘书冯平女士。没有她自始至终热情、真诚的帮助,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朱棣文夫人吉恩女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欧根·康明斯教授、沈元壤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马克(Mark Kasevich)教授、张首晟教授、沈志勋教授,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办公室经理丘李珍珍女士(Rosenna Yan),以及朱棣文的数名研究生。他们或在百忙之中多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或将他们收集到的有关朱棣文的资料及照片,无私地提供给我们。这些都为我们尽可能准确地刻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我们也是尽力将他们的心血融人本书的写作之中,希望字里行间会有他们的帮助在闪光。

还蒙认识的与不认识的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是: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袁祖德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士诚先生、秦其明先生及宋家鼎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徐湛教授,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孙哲先生,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周月红女士,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张黎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周大计女士,北京交通大学佘守宪教授、李士群教授、宁滨教授、王永生教授。另外,孟昭媛女士、李东先生、晏舟先生、范玲女士、王树慧女士、李赢女士等,他们也都在各方面有所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李剑君 曹 慧

2006年4月20日于北京

后记

在这里,我们衷心地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我们从一开始与这家出版社洽谈出书一事,社长郑光信先生及副社长段连平先生就以敏睿的眼光看到:要让读者了解,在中国我们不但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这些享誉盛名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我们还有一位更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朱棣文的成长经历、为人处事之道、科学思想、教育理念与他的科研成就一样,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介绍给广大的读者,有着深远的意义。

副社长段连平百忙之中亲自出任本书的责任编辑,可见出版社对此书出版的重视。段连平副社长对本书的编辑极为认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 在此向他们致以谢意。

李剑君 曹 慧

2006年4月20日于北京交通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剑君//曹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28130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9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