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俄罗斯文化解读--费人猜详的斯芬克斯之谜/文化新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新视野丛书”以当代中国人的眼光,以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气度,从现实的文化问题和现象切入,重新审视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对话、沟通和理解的前提下,吸纳或消解由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从民族文化本原和精神特质上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以期对增强各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筑塑当代中国文化有所裨益。

本书为其中一册,试图带领大家共同猜详俄罗斯文化之谜。

内容推荐

俄罗斯对于世界各国人包括俄罗斯人自己来说,仍是一个不解未解的待解之谜。俄罗斯文化处处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确像古希腊神话中那个狮身人面兽一样,来自何方,意有何指,不明所以,费人猜详。理性只能认识俄罗斯表层的显在的一面,而要认识它的底层内蕴和精神现实,光靠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信仲的引领。破解只能是逐步进行,不可能也根本小存在终结的解答。我们也不敢觊觎终结解释者的桂冠,而只希望在破解这一谜底的道路上,跨出小小的—步,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个谜底。

目录

前言/001

为什么说“对俄罗斯只能信仰”/001

俄罗斯文化的“金三角”/006

圣愚和偶像崇拜/018

俄国知识分子/021

受难的审美/055

俄罗斯文化中的隐秘十字架/066

所有的今天都是过去的延续/071

白银时代俄国文化/074

俄语与俄国文化/085

俄国人还是俄罗斯人?/089

森林与俄罗斯文化/103

经典重读展现的新风景/111

俄罗斯人里的俄罗斯人/121

俄罗斯式共产主义/141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骄傲/154

俄罗斯侨民文化/159

俄罗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气质/163

美拯救世界/177

参考书目/187

后记/191

试读章节

唯美的圣彼得堡

研究和进修俄罗斯文化的最佳地点,是圣彼得堡,因为它本身就是俄国文化中的一个神话、一个传说。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文化之都,是“北方的巴尔米拉”(叙利亚古城市名)。圣彼得堡于1703年开始兴建,迄今已300余年。

其实,圣彼得堡所在的涅瓦河口和芬兰湾是沼泽地,乃薄雾浓云永昼之处,实际上最不适合人居住。300多年前的彼得大帝,顶着宫内宫外反对的声浪,硬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一座“彼得之城”,使之成为“俄罗斯人了望欧洲的窗口”。但彼得堡所在之处的自然条件真的不适合人类居住。涅瓦河原意即为泥泞的河。事实证明,在彼得堡建城以来的300多年中,涅瓦河泛滥成灾大小有三百多次,有许多次还是灾难性的。

众所周知,俄国现代化已经历了长达300年的漫长历程。彼得大帝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俄国走向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开端。彼得大帝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把一个在中世纪田园诗般的原野上悠哉游哉的民族,用皮鞭和棍棒强行纳入西方式现代化的轨道之上。他不仅强行在芬兰湾沼泽之地建立了“彼得之城”,从而开辟了通向西欧的窗口,而且雄心勃勃地把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变为拥有出海口的海洋文明国家。但彼得大帝的改革又充满历史的悖论,而且它不是没有代价的:其一,在向西方学习时,彼得大帝所注重的仅仅是技术文明,而相对忽略了制度文明,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其二,也正是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东正教会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为政权的附庸和奴婢,从而使教会越来越脱离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也为以后的教会分裂种下了祸根。其三,正是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文化陷入东方化还是西方化的两难困境中难以自拔。从此以后,俄国文化犹如钟摆一般,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摇摆不定。东方化还是西方化从此成为缠绕着俄国文化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俄国文化深刻的两重性起源盖在于此。这一两重性不仅影响着俄国文化发展的道路,甚至在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体现了彼得大帝宏伟气魄和胆略的圣彼得堡,毕竟是一座美丽异常的城市。凡是有幸到过这座城市的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美声:它的美,胜过欧洲所有的都会城市!

圣彼得堡美就美在它是欧洲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里汇聚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伏尔泰语)。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主义,从折中主义到现代主义各种建筑风格,通过对俄罗斯土地的爱而统一为一体,凝结成为“凝固而沉默的音乐”。圣彼得堡的美不是个别建筑物的美,而呈现为一种统一的建筑群组合之美。整座城市宛如一曲恢弘壮丽的交响乐,令走入其中的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布罗茨基曾不无偏爱地说:圣彼得堡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

圣彼得堡之美完全出于彼得大帝的精美构思。彼得大帝喜欢水,也喜欢欧洲美丽的威尼斯。所以,圣彼得堡便体现了彼得大帝的威尼斯情结。圣彼得堡是一座由水和桥组成的城市,全城面积里有1/10被水所占,共有86条大小河流和运河、42个岛屿。圣彼得堡及其市郊共有大小桥梁500多座。涅瓦河上的开桥是圣彼得堡的一景。

圣彼得堡还是俄罗斯的文化之都、文学之都。俄国文化史上几乎所有名人、大师,都和圣彼得堡有着密切的渊源。整座城市不妨说就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博物馆和文化纪念碑。在圣彼得堡,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和俄国历史和文化不期然而然地相遇、碰撞。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在这里,每一条小巷,每一处地方,都有足以令你流连忘返的理由。如果你想发思古之幽情,这里就是个最好的地方。它可以让你的思想飞到俄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角落!  P14-15

序言

“俄罗斯是个斯芬克斯之谜。”

——伊页·布宁

俄罗斯对于世界各国人来说,可以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谜——令人费解、费人猜详!

那么,俄罗斯人自己,该对自己、该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了吧?不然。请看白银时代俄国文坛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俄国知识界代表人物亚·勃洛克是怎么说的吧:

俄罗斯是个斯芬克斯。

她既欢乐又忧愁,

她浑身涂满发黑的血渍,

她一眨不眨地盯着你,

目光充满仇恨和爱意。

所有人几乎都对生身的母亲、故土、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和祖国充满深深的依恋之情。这一点,每个远离故土、飘泊异乡的游子,都有深刻的、渗透骨髓的体验。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只有远离祖国,他对祖国的爱,才能被深刻地体验到。但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一位俄国诗人居然会说母亲祖国是个“斯芬克斯”、她的目光里“充满仇恨和爱意”!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纵观一下俄国诗歌史和文学史,我们便会发现,对其祖国母亲的这种矛盾的感情,远非亚·勃洛克一个人所有,几乎每个俄国诗人都对祖国充满类似的矛盾的感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比方说,莱蒙托夫(1814~1841),一个就其才气而言丝毫也不亚于普希金,甚至在散文方面略胜于普希金的大诗人,终其一生,都对俄国、对自己的祖邦,充满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

我爱祖国,只不过我对她的感情十分古怪!就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打败。

而另一位被纳博科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侨民诗人霍达谢维奇则写道:

俄罗斯,“喧嚣的强国”,

用嘴唇扯着你的乳头,

我吸入一种痛苦的权力,

可以爱你也可以把你诅咒。①

如果把这个话题展开来,我们可以说,几乎每个俄国人,都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与莱蒙托夫相似的感情:爱恨交织,充满了理智和本能的激烈交战。

俄罗斯人如此,俄罗斯文化亦复如是。也许,二者原本就是一回事?

的确,俄罗斯文化原本就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它处处充满了矛盾和悖论。它的确像那个古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兽一样,来自何方,意有何指,不明所以,费入猜详。俄罗斯正如她的国徽——双头鹰一样,留给人的,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问题;与其说使人安宁,不如说总是令人激动不已。它的面容使入困惑、使入迷惘、使人莫知所以。它给人的印象也是双重的、悖谬的,充满了触目惊心的矛盾。

俄罗斯,你究竟是谁?对于这个根本问题,马·沃洛申(1877~1932)也提出质疑:

(你)是海市蜃楼?是洪灾泛滥?你是曾经有过?而现在有还是没有?是水底深渊……急流险滩……头晕目眩……是深渊……疯狂……病人的呓语……你的一切都那么不理智,那么非同寻常……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那么辉煌……面对你富于预感的神秘,思维停滞、精神恐慌。

回顾俄国历史,每每有人发出感慨:俄国历史是一团乱麻,是历史的游戏或理性的游戏。说“饿罗斯是人类的希望”和说“俄罗斯是条母狗”是一个意思。(马·格洛巴乔夫语)  丘特切夫说得对:俄罗斯是理性所无法理喻的。所以,西方特别是德国日尔曼人那种纯理性纯思辨的思维方式,放在俄国是不适用的。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思考必须伴随着感受、痛苦和理解。俄罗斯人从来不会把个人感受排除在外进行纯粹思辨。俄罗斯人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但却缺少与之匹配的形式感。俄国思想家很少有纯粹正牌的哲学家,而是崇拜自然的诗人。在俄语中,诗歌和元素在词形构造上的相似性,已经暗示和表明了俄罗斯诗人的自然哲学家本性。俄罗斯人从不信任纯粹理性。对此,倒是帕斯卡尔的话,最能体现俄罗斯人的特征:“无论什么,也不如理性对自己的不信任那样与理性那么协调。”费·米·陀思托耶夫斯基则说:“俄罗斯乃是自然的游戏,舍此无他。”

俄罗斯无疑是十分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理性只能认识俄国表层的显在的一面,而要认识她的底层内蕴和精神现实,光靠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信仰的引领。因为俄国文化中存在着太多的悖论和吊诡,对它,我们只能“思维停滞,精神恐慌”。

俄国文化和俄罗斯人,这里面隐含着太多的谜,需要我们破解。破解只能是逐步进行,不可能也根本不存在终结的解答。我们也不敢觊觎终结解释者的桂冠,而只希望在破解这一谜底的道路上,跨出小小的一步,更加接近这个谜底。

我们的执着只因为一点,那就是这是一个分外吸引入的谜,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而已。

首先,关于俄国社会历史和俄罗斯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这一概念,就需要进行一番梳理和解释。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似乎比别的时期来得更加强烈、更加迫切。普京总统曾宣布:关于俄国文化的归属不必再无谓地争论下去了。俄国属于欧洲,俄国文化属于欧洲,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一个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文化之谜,能够靠国家领导人一锤定音吗?实际上,这样的事例还从未有过。事实是,这一争论决没有因为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而从此销声匿迹。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争论实际上仍在进行、仍在持续,未有尽头。

对于俄国来说,民族身份的确认问题,似乎比任何欧洲国家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尖锐。我们看到,从彼得大帝以来,这一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始终不绝如缕,时时在思想界泛起波澜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题辞——“认识你自己”也一直是令俄罗斯人内心焦躁的问题。当年,梅列日柯夫斯基把(《俄狄蒲斯王评述》作为其文集序言时,其更深刻的用心恐怕就是在这里吧。在这样一部以论述俄国文学为主旨的文集里,这样一篇序言的存在本身,就似乎在启示我们:透过文学,作者想要探讨的,恰恰是关于俄国人、俄国精神文化的人本问题。

和俄狄蒲斯一样,俄罗斯人始终在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哪儿是我的归宿?”这样的问题而困惑、而烦恼。俄狄蒲斯刚一降生,就蒙上了命运的诅咒:他注定是一个弑父娶母者。为此,生身父母忍痛命令仆人将其丢弃在荒郊野外。执行命令的仆人于心不忍,怕他被野狼吃掉,拴其双脚,倒吊在树杈上,所以,“俄狄蒲斯”一名的希腊文原义即为“肿脚者”。也是俄狄蒲斯命不该绝,另一对国王夫妇膝下无子,收养了他。俄狄蒲斯长大成人后,外出漫游。途中,与一位老者和他的仆人相遇于狭路之上,双方为争路发生口角,俄狄蒲斯一怒之下,将那位老者和他的仆人一齐杀死,来到忒拜城。此时,忒拜城出现了一个狮身人面怪物,蹲踞在进城必经的小路悬崖上,要过往行人猜谜。猜透的放行,猜不透的被吃。还没有人能猜透这个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所出的谜语。谜语略云:什么东西早晨起来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到了晚上三只脚。俄狄蒲斯一下子就猜透了谜底,令羞愧无比的斯芬克斯一头栽下悬崖。俄狄蒲斯为忒拜城人民解除了妖怪的骚扰,被人民拥戴成为忒拜城国王,并顺理成章地娶了老国王的遗孀为妻。可时过不久,忒拜城发生瘟疫,人民纷纷倒毙街头。谣言也随瘟疫四处流行,说只有找到那个杀父娶母的罪犯,才能禳解瘟疫。俄狄蒲斯下令追查那个杀父娶母的罪犯。所有人包括国王自己都在追查之列。可这样一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那个杀父娶母的罪犯不是别人,就是俄狄蒲斯自己!那个被他杀死在路上的老者正是外出旅行的他的生身之父,而他所娶的,正是老国王的遗孀、他的生身之母得知真相后,王后羞愧自杀,俄狄蒲斯用缝衣针刺瞎双眼,从此放弃王位,到处漂泊流浪,成为一个受到命运诅咒的“永恒的流浪者”。

和几乎所有希腊悲剧一样,(《俄狄蒲斯王》表现了人和命运的抗争:俄狄蒲斯百般努力奋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逃避命运的诅咒;然而,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挣脱命运对他的诅咒。

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始终萦绕于他心中的问题是:我是谁?生命的意义何在?是我的精神战胜命运,还是命运战胜我的精神?

究竟是谁的意志——命运还是人的意志更加无限?

实际上,认识命运,也就是认识自己。

众所周知,“永恒的流浪者”也是众多诗人,其中主要是莱蒙托夫笔下常见的意象。在他的诗里,一朵乌云、一棵松树、一处悬崖都可以引起他无限感慨、无比伤怀,令他感从中来,不能自己。在他年仅27岁的短暂一生中,一个疑云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那就是他最亲近的两个亲人——父亲和外祖母为何会水火不容、不共戴天?而折磨诗人费特的疑问是: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俄罗斯人?正因为此,他屡屡在诗中刻意强调“我是一个俄罗斯人”——尽管他顶着一个德国人的姓氏。俄国诗坛的泰斗普希金则是一个非洲黑人的子孙。如果当年的彼得大帝不是出于一时之兴,收留了那个黑人——普希金的祖父汉尼巴,也就不会有普希金在俄国诗坛的辉煌。历史充满了这样的偶然性机遇。所以,茨维塔耶娃据此断言:光是一个普希金,就足以说明何谓“俄罗斯人”了。据说,就连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仅仅只有二百五十分之一的俄国血统。

俄国人并不等于俄罗斯入。

俄国入首先和最主要的,是他们是俄国文化的载体。

可见,从人种学上界定什么是俄罗斯人,是根本行不通的。那么,出路何在呢?出路在于文化——俄罗斯文化蕴涵着俄罗斯人的最深刻的秘密。在这本小书里,我们就试图带领大家共同猜详俄罗斯文化之谜。

后记

三年前我在出版社寄来的合同文本上贸然签了字。以后艰辛备尝,这才深刻地意识到签下的这两个字的分量。

学习读书的根是苦的,但果却是甜的。这三年中,我始终未敢有片刻懈怠:读书、做笔记;再读书,再做笔记。英文的,俄文的,中文的——凡我能读的、能找到的,全都读了一遍,有的还不止一遍。虽然当时附有一份提纲,可直到提笔写作,才知道那么多东西自己原来知之不多、知之不详、知之不确。书读得多,落实到笔下文字的少;问题想得多,有答案的少。只知道这三年在这份合同的驱使下,自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其间甘苦,自是一言难尽。

然而,我不后悔!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题目要我吃了一番苦头,如今,我对这个题目反而产生了兴趣,甚至不止是喜欢而已。我敢说自己从此已经和“它”结缘——我会继续这一孤旅的。

俄罗斯精神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厚,绝不是任何人能够以终结者的姿态予以最终阐释的。

回顾已经走过的路,只觉得写下的文字,远没有把自己胸中涌动的激情表达尽。语言的不能尽如心意,知识和能力的捉襟见肘,在在都束缚着我的手脚。

这里呈现给喜爱俄罗斯及其灿烂文化的读者的,大都不是现成的结论,而主要是笔者本人粗浅的思考和认识。既如此,这里面便难免会有一些误解误读甚至不确切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

张冰

2006年3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俄罗斯文化解读--费人猜详的斯芬克斯之谜/文化新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2304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51.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