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湖风俗(西湖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究无尽的魅力。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西湖风俗,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作者立足于社会调查和史料构成,试图向今天的读者介绍当代生活在西湖一带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中包括岁时、饮食、婚丧、游览、集社、信仰、庙会等诸多内容,并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这些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它的流变轨迹。文字生动流畅,夹叙夹议,并配有大量图片,正可以帮助今天的读者借此机会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祖先、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文化遗产,移风易俗,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

内容推荐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

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牙艾格自然棉纹纸,内芯采用105克亚光铜版纸。图书外观显得既精美,又古朴、高雅。

目录

前言

泛舟游湖

龙舟竞渡

龙井茶与西湖茶馆

西湖名菜与小吃

观潮、弄潮与祭潮

栽花、崇花与赏花

斗蟋蟀与养金鱼

过年

元宵灯会

清明踏青游山

从佛诞放生说开去

端午与白蛇传

七夕乞巧与牛郎织女

中秋赏月与斗香

重阳登高

西湖月老祠

火葬与浮厝

西湖边的“社”与“会”

西湖香市

西湖庙会

于祠祈梦

七星缸和救火会

投龙祈雨及其他

后记

试读章节

龙井茶与西湖茶馆

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的祖先率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茶的种植、制作、品饮和应用的光辉一页。饮茶之风如今已吹向全球,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

茶又是西湖的骄傲,这就要提到闻名遐迩的名茶“龙井”。中外游客在观赏西湖风光的同时,谁也不会忘了再要品尝一杯龙井茶。不少人更是会慕名赶往龙井茶的产地,参观茶乡,兴致勃勃地当场选购一些名茶,连同他们对西湖的美好印象一起带回去。借着龙井茶的淡雅香味,西湖风光也增色不少。

龙井茶的产地其实不仅在龙井一地。通常有“狮、龙、云、虎”的说法。人们称狮峰龙井村的茶为“狮”,并推崇其为最佳珍品,这种茶绿中带象牙色,品饮时似橄榄而回味无穷;翁家山、杨梅岭、九溪一带也都产茶,被称为“龙”,绿中略带糙米色;梅家坞的茶称为“云”,炒工独具一格;虎跑、茅家埠、玉泉、平地的茶则称之为“虎”,色如翡翠,香味醇正。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已提到,杭州的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可见历史之悠远,而茶的产地其实也是在逐渐扩大的。

在龙井一带民众的历史记忆里,龙井茶还跟两个颇有名气的帝王发生了关系。有个传说,是说小康王逃难的。小康王就是后来在临安登基的宋高宗赵构。据说有一次他被金兵追赶,十分狼狈,正逃到龙井村夹竹岭北面的虎溪亭一带时,突然降下一片大雾,把附近全罩住了,大批金兵冒着大雾进山搜捕,眼看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有个老农让小康王躲在一个土坑之中,义将满地的竹叶盖在他身上,终于使他死里逃生。后来他做了皇帝,下旨将那里的一座石桥赐名为“遮雾桥”,夹竹岭则赐名为“凤篁岭”。从此以后,大雾也跟龙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龙井的茶农都会“看雾识丰歉”,每年春分以后,早晚山间多雾,中午日照充足,这一年的春茶必定大丰收。

还有个传说则提到了乾隆皇帝。说是那年他来到龙井查访,正遇上百年少见的大旱,龙井一带的茶蓬大多已经枯死,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有个老农请求乾隆亲手栽茶,乾隆一口答应。地方官在附近找到硕果仅存的十八棵茶树,连土一起挖来。乾隆在狮峰的南山坡上选了一块地,亲自指点移栽,还特意把茶树排列成蟠龙形状。移栽时,每蓬茶树的根部都浇上一担清泉,称为“点根水”,并下旨封这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派人专门管理。从此以后,这十八棵御茶长势旺盛,后来还结了许多茶籽。几年下来,龙井村四周又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茶蓬,都是那十八棵御茶的后代。据说从此以后,这龙井御茶便成了贡品。而如今的龙井茶农们,居然依旧保持着当年乾隆留下的遗风。他们的茶园一律都栽培成一条条的蟠龙形状,行间犬牙交错,不仅日照均匀,还能阻挡泥沙流失。浇“点根水”的做法也被沿袭了下来。行家们认为这些做法都是蛮有些道理的。每当春茶开始炒制,许多茶农都会在自家的茶灶上贴上写着“狮峰御茶”、“御封龙井”字样的红纸条幅,其间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西湖茶农中间,历来有“女采茶,男炒茶”的分工。采摘茶叶全凭心灵手巧,细嫩的芽茶与粗大带梗的老茶,所使用的采摘手法不可能一样。又要采得好,不伤茶芽,又要采得快,双手采茶,上下飞舞,这里的技巧非比一般,似乎更适合女子操持。通常按采摘时间,春茶又分成四期:清明前采的茶叶只是个嫩芽,形似“莲心”,俗称“明前茶”,价格十分昂贵。谷雨前采的茶叶,茶芽坚挺如枪,芽柄附一叶,俗称“雨前茶”,又称“旗枪”。立夏前采的茶叶,形如“雀舌”,又称“三春茶”。再过一个月去采,茶叶上已经附带茶梗,俗称“梗片”,质量也就相对要差许多了。茶谚云:“茶叶好比时辰草”,“前三日是宝,后三日是草”,十分形象地提醒着人们。

龙井茶不仅栽培得法,采摘得体,还特别强调人工炒茶的高超技艺。尤其是明前茶和雨前茶,因为全是嫩芽,这里的讲究就更多。传统的炒制手势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男人身强力壮,手有劲,便于把握。炒茶要随时注意火候和茶叶的形状,才能保证炒出来的茶叶色、香、味、形俱佳。通常要经过揉炒、透凉、烘焙、散热四个步骤,才可出售。

在传统社会里,茶乡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并形成习俗,世代相传。每年除夕夜,家家茶农要做一碗“隔年饭”,一般用糯米煮成,加白糖,倒扑成圆形,嵌上金桔、桂圆肉、红枣,用来象征吉利、团圆、早子早发,必须等炒完年货后放人锅中,上加锅盖,到正月初一再取出,全家分食,象征吉祥如意,隔年有余。除夕请年菩萨,要把每年采摘的头茶作为供品,祈求神灵保佑。年初一清晨,总是男人先起床,沏一杯新茶,拿两个金团,放在灶神堂前,祭祀天地神灵。

P19-23

序言

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一种生活模式。风俗综合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荀子·疆国》云:“入境,观其风俗。”可见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湖风俗,顾名思义也就是指生活在西湖边上的大多数杭州老百姓的集体习惯。这种习惯往往包含着很多方面:看得见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听得到的是人们的语言艺术;还有一种文化心理,看不见,听不到,不可言传,却可意会,许多人也总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风俗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逐渐地便都会形成他们自己的风俗。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多已经衍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说起他们那儿的那些风俗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那样的;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并且在做的时候天然地表现出浓郁的兴趣,投入强烈的感情,或者又有着某种畏惧。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结”。而对于今天的一些年轻人来说,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茫然,他们忽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在某个场合里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适宜的。

由于以往我们对风俗习惯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候就难免会采取一些简单化的做法,甚至I!IIiii走了些弯路。以往说到风俗,人们的观念常常会出现很大的分歧。一种态度是把自己民族、地域的风俗习惯说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最正宗的生活方式,而别人家的那些个做法都不行,都是些“旁门斜枝”、“非正宗”,应该改一改;而自己的呢,既然是正宗的,又是最美好的,当然也就不必再去考虑做什么改进了。另一种态度与之相反,以为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毕竟已经过时了,那是“封建迷信”、“落后愚昧”,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而只会妨碍我们的进步,所以就想在一夜之问把它从人们的生活中全面禁绝。还有的人有些妄自菲薄,以为域外的风俗才是先进的,才是科学的,企图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来一次全面的置换。事实证明,上述种种对待传统风俗的观念乃至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有过这方面的不少教训,很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在这个意义说起来,风俗这个话题也并不轻松。

事实上,风俗确实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有着很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常常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比如我们国家从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就开始采用公历计年了,可是人们至今却还是习惯地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当作是过年。人们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依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说自己的生肖,也一概是按农历来推算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固然一直在变,不过用筷子这个习惯却始终没有变。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来。特别是一些潜意识里的东西,更是如此。比如中国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祖宗的态度,就是和西方人不一样。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你们不妨把一些大的民族,从他们出现到现在,逐一考察:他们必有某些本能某些才具,非革命、衰落、文明所能影响。……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便是原始的花岗石,寿命与民族一样长久,那是一个底层,让以后的时代把以后的岩层铺上去。”这无疑是文化史上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但是在另一方面,风俗的稳定毕竟又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一直在不断地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就说我们杭州吧,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人!Zl迁徙,一次是“永嘉之乱”引起的晋室南迁;一次是“靖康之变”引起的宋室南渡。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进入杭州,不但形成了如今颇为独特的杭州方言,而且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南北风俗融合的一系列事象。比如众所周知的杭州名菜宋嫂鱼羹,据说就是一位从开封迁到杭州的宋五嫂所传。明代沈士龙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就说过:“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梦华录》所载:‘贵族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廿四日祀灶,及贫人妆鬼神逐祟’,悉与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事实正是如此。由于历史上大量的北方人进入杭州,不但使得杭州方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在风俗的各个领域里,我们也都发现了南北交融的痕迹。时至今日,这种情形自然就更为多见了。比如新嫁娘在婚礼上穿戴白色的婚纱,比如上门作客时送上一束鲜花,这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是要被别人指指点点、评头品足的行为举止,如今在杭城也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似乎说明在杭州人的风俗里,如今已经融入不少西方人的习惯。

我们还进一步发现,风俗的衍变往往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传统风俗与现代化进程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说,如今在婚丧仪礼中的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人不堪送礼的重负,却又不得不从众随俗,缺乏革新的勇气。传统风俗中缺乏卫生习惯,环境意识淡薄的弊端也开始为人们所觉察。在大众的消费生活中是应该提倡俭朴呢还是追逐豪华?常使人陷入困惑。更有甚者,曾经一度被遏止了的赌博、娼妓、吸毒和职业迷信活动,这些年似乎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凡此种种,则又告诉我们,在风俗这个领域里,并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事实上,风俗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都有着它的两面性,它既有值得我们深深依恋的内容,诸如勤劳俭朴、自强不息、团结互助、乐善好施、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尊师重教、彬彬有礼等良风美俗,有待在新时期里发扬光大;它也有不少让我们觉得脸红的地方,其中的一些陋俗恶习,则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此可见,移风易俗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西湖风俗》,正是出于上面这样一些思考而进人选材和写作的。西湖风俗的范围非常宽泛,首先在时空概念上,我们必须对它作出一定的限制。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指老杭州,或者说仅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老百姓的一些传统生活习惯。在时间跨度上,主要是从南宋到清末民初,以传统风俗为主。有时候我们也顺带着说到一些新风俗,那只是为了说明风俗的传承延续和移风易俗,而并不作充分展开。这样做,一则是因为新的风俗就在眼前,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得到,不必再多费笔墨;二则也考虑到有些新风还不够稳定成熟,有待历史的积淀。当然,我们在这里着重多说了些传统风俗,倒也并非只是一味恋旧。我们知道,尽管有些传统风俗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作为后代子孙,我们也应该借此机会去接近我们的祖先,理解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在怎样的一种历史文化环境里才逐渐形成了这一系列风俗习惯的,从而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在这本书里多说了些传统,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现代化的“阵痛”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引起普遍关注。许多传统的风俗文化因此也就面临着要进行抢救和保护的问题了。西湖风俗同样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其中一些值得我们珍惜的内容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使之成为新的风俗,在新时期里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为了推动移风易俗,我们也必须立足于对传统风俗的全面调查和深刻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辨清楚,哪些是精华,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场;哪些是糟粕,又应该怎样去改变它,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毕竟这是千家万户的事情,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力气去做长时间的说服劝导,而并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就可以奏效的。

西湖是美丽的,西湖风俗是多情的,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西湖风俗,只是它的一部分,比较偏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对于蕴含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心理,也偶有提及。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有更多的人关心西湖风俗,并且共同去建设西湖风俗,使它变得愈加多情,愈加美丽!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西湖全书”中的一种。今年六月问,我受西湖丛书编纂指导委员会和杭州出版社之约,作为杭州市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开始对西湖风俗史料作搜集整理和研究。仓促上阵,难免捉襟见肘。今年夏天,杭州的气温一直高得出奇,据说已经跃居全国城市之首位了。伏案挥汗,窘迫可见。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徐吉军、颐志兴、王其煌、朱秋枫、莫高诸位先生给我的热忱帮助,使我不敢偷懒,得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写作。

需要说明的是,风俗的涉及面甚广,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同时要考虑到“西湖风俗”的界定,有些内容只能忍痛割爱,未予收入;而另外还有些话题,又由于时间仓促而未及深入探究,以致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希望能在以后再有适当机会加以补救。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顾希佳

2004年8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湖风俗(西湖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希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337226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