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整合/商学大师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郎教授2001年初到国内之时,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其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郎教授2003年以来将其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升华至中国企业的经营层面,希望透过其独特的案例研究,指导企业与时俱进的经营思维。郎教授最近在媒体所提出的企业经营思维,例如“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就激起了业界正负两面的极大反响。郎教授的案例分析注重数据的分析,其方法论完全来自于其深厚功底的学术研究,在全世界均可说是独树一帜,而绝不同于主宰全球案例市场的哈佛案例。

内容推荐

在《整合》一书中,作者指出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带来低效率企业,但是经济目前走向却大太偏向于无序竞争,而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减少无序竞争的计划性自由竞争体制,因此作者认为,产业整合将是未来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针对产业整合这个概念,作者将本书分成四大主题进行深度案例剖析。第一个主题是“企业不应该做大做强”,作者通过对青岛啤酒、华润和北京控股的深度案例剖析解释企业作大做强必然造成成本失控。第二个主题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作者透过中信泰富、上实控股与和记黄埔的案例解释在全世界反多元化经营的浪潮下,精心设计的多元化经营还是可以替股东创造财富的。第三个主题是“多元化转成专业化经营的战略”,作者透过中远太平洋、招商局国际和香港中旅投资的深度案例分析解释多元化的无效率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经营转而提高经营效率。第四个主题是“其他形态的整合战略”,作者挑选了三个形态各异的整合战略包括光大控股、越秀企业和三大石油公司的整合说明了其他形态整合的利弊得失。

目录

郎咸平其人不落俗套的介绍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企业不应该做大做强

第一章 华润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华润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晌/25

◎专业化经营和分拆上市解决华润的问题/27

◎专业化经营和分拆上市无助解决华润的问题/31

◎零售业的困境/33

◎啤酒业的困境/35

◎石化业的困境/36

第二章 北京控股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北控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响/40

◎北控通过扩张以进行重组/41

◎重组的行业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45

◎未重组的行业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47

◎北控整体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49

◎北控困境来自于成本失控/50

◎燕京啤酒的困境/52

◎王府井百货的困境/55

第三章 青啤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青啤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响/61

◎青啤做大做强的思维将变成做强做大/67

◎青啤针对成本失控的重组/67

◎青啤重组后的经营绩效与市场反应/74

第二部分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

第四章 中信泰富的多元化战略有序投资,稳定进取

◎中信泰富多元化的战略方针及影响/85

◎第一个策略:投资有序,生生不息/88

◎第二个策略:稳定中不忘进取,进取中寻求稳定/91

◎中信泰富参与投资项目的分析/92

◎中信泰富与其他大型中资企业盈利的对比/100

◎中信泰富投资策略总结/101

第五章 上海实业的多元化战略集中产业、有限多元化

◎第一阶段:上实控股开始进行多元化做大做强的战略/104

◎上实控股进入医药业/108

◎第二阶段:上实控股采取集中产业、有限多元化的策略/110

◎上实控股“多元化中专业化”的策略与行业比较/111

◎上实控股整合医药业务/114

◎上实控股重新定位基建业务/116

第六章 和记黄埔多元化互补战略

◎长江集团的基本结构/120

◎策略一:通过业务多元化达到风险分散/121

◎业务多元化如何建立互补性/124

◎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案例:1997年集团内部重组/126

◎策略二: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风险/132

◎策略三:始终策略性地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137

◎策略四:通过“不为最先”来分散风险/143

第三部分 多元化转成专业化经营的战略

第七章 中远太平洋的垂直整合战略

◎中远太平洋多元化投资失误/155

◎中远太平洋改采专业化的垂直整合策略/156

◎中远太平洋的专业整合策略分析/160

◎开发集装箱码头/167

◎中远太平洋的码头业务经营情况/170

◎中远太平洋码头业务的优势解密——站在臣人的肩膀上/171

◎再进入物流业务/177

◎收购49%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中远物流)股份的交易详情/178

◎中远太平洋专业化整合政策对其财务状况的冲击/180

第八章 招商局国际超越中远的专业化策略

◎招商局国际1997年的业务转型/183

◎招商局国际减少公路投资,加强码头收购/185

◎招商局国际收购码头的影响/188

◎招商局国际减少深圳码头的竞争/191

◎招商局国际加强各码头的协同效应/193

◎招商局国际、中远太平洋整合方案的比较/193

◎投资者为何青睐招商局国际/200

第九章 香港中旅国际投资专业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转变

◎中旅国际投资初期发展以专业化核心业务为主/204

◎中旅国际投资中期业务希望以多元化战略改善专业化业务的衰退/205

◎中旅国际投资后期业务重新确立以旅游为核心的策略/210

◎中旅国际重组前后的比较/214

◎中旅国际与行业的比较/217

第四部分 其他形态的整合战略

第十章 光大控股做大做强造成经营绩效下跌、主营业务衰退的主因一224

◎朱小华时代的重组/225

◎朱小华重组绩效与其他红筹公司的对比/229

◎刘明康时代的重组/232

◎王明权时代的重组/233

◎光大控股与其他红筹公司的对比/236

◎咣大证券业绩不振原因分析/245

◎光大控股证券投资的业务不振原因分析/248

第十一章 越秀投资重组战略分析

◎越秀投资经营绩效下滑/253

◎行业比较/254

◎重组策略——精益求精/261

◎造纸及制浆、水泥及高科技项目/262

◎重组后公司表现(2002—2003年)/262

◎越秀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或是另有内情/265

◎越秀企业高位套现/267

第十二章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专业化的整合

◎三大石油公司的组成/270

◎中石化收购新星石油/271

◎贵买贱卖国家资产并由有关部门向股市圈钱/273

◎三大石油公司上下游业务结构/277

◎三大石油公司与外国公司的比较/279

◎三大石油公司如何给股东创造财富/287

试读章节

零售业的困境

我们首先谈一下零售业。深圳市万佳百货成立于1991年,万科为主要股东,控有72%的万佳股权。截至1993年,由于经营欠佳,深圳市万佳百货亏损达3,000多万元。1994年可谓万佳百货的转折点,徐刚受命为万佳百货董事长,开办了首家万佳超市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新策略。到1996年,万佳百货已建立起“超市中有百货,百货中有超市”的独特经营模式,面对国内零售业激烈竞争,仍可保持良好的业绩;2000年时,万佳百货销售额已居广东省零售业的首位。而另一方面,在2000年8月,华润收购万科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持股15.08%。

2001年8月,华润以4.57亿元买下子公司万科持有万佳72%的股权,并提出四五零售战略(5年投资50亿元,到2006年每年销售额500亿元,年利润5亿元,投资回报率10%的目标)。这种四五零售战略的思维就是标准做大做强的思维。2002年6月,华润创业宣布以3.72亿元向母公司收购万佳65%股权,收购价相当于万佳2001年市盈率的12.36倍,华创股价受此激励由9元上升到最高点接近10元的水平。

然而,被华创收购后的万佳百货经营每况愈下,业绩令人失望。在2003年1月,华润万佳百货在全国的经营中共亏损了1,500万元,而2月份亏损接近2,000万元,除了深圳万佳外,其他国内地区的万佳超市百货都出现亏损情况,其中以广州和中山两地的万佳亏损最为严重,共亏损1,000多万元。

根据我们的分析,被收购后的华润万佳主要出现了两大问题,分别是盲目扩张及管理层的不稳定。被收购前,万佳百货在6年间仅在深圳开了6家分店(1994—2000年),但被收购后,在华润做大做强的思维下,华润万佳旗下在全国的总店数已接近400家。扩张期间,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和采购系统不完善,导致成本失控。举例而言,万佳百货的人工成本占营业额比例是6.39%,比全国百货行业4%至5%水平要高。另一方面,在华润超市及万佳百货整合的过程中,有不少数原来华润超市的“老巨子”被降职,由新上任的华润万佳总经理徐刚管理,在快速整合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双方的矛盾,人心不服在所难免。

此外,物流和采购系统也发生问题。以物流系统问题而言,被收购前,万佳百货仅在深圳设有6家分店,分店位置的集中能确保整个物流系统正常运作。被收购后,华润万佳在短短一年间开设的分店数目将近400家,而且分布全国各地(包括华东、华南、华北、香港及深圳五大地区),这种快速扩张使物流系统未能及时跟上,增加了物流成本。

对采购系统问题而言,中国的货品供应链是地区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每件货品在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代理。换言之,一个全国性的企业要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供货商,而是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代理;在采购成本上,并没有买得愈多,采购价愈低的优势。因此,当华润万佳在短期内不断扩大其分店地域的分布时,它的采购成本是没有规模经济的。反之,它的采购成本只会按它进入新市场的速度,以更高比例快速地增加,这种成本上的增加无疑对华润万佳十分不利。

徐刚是前万佳百货的董事,在万佳百货被收购的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华润收购前,在徐刚的带领下,万佳百货于1993至2002年10年间的业绩转亏为盈。为了解决万佳百货缺乏资金的问题,徐刚于2001年接受华润提出的收购议案,意图以华润雄厚的资金背景去支持万佳百货的日后发展。2003年1月14日,华润万佳总经理徐刚提出请辞,消息震动业界。然而,徐刚的请辞并非没有先兆,因为并购后,徐刚与华润管理层在华润万佳的发展观点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华润创业选择了以收购合并的方式,去扩大它在零售业中的业务。2002年华润创业收购万佳百货后,继续履行其四五零售战略,不断将前万佳百货的经营模式复制。然而,这种快速超常规的发展是“重量不重质”的,在不断扩张华润万佳业务的同时,华润创业并没有解决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以及采购系统的问题。

然而在这些观点上,徐刚认为华润万佳的扩展速度太快,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商场的三个核心需求,包括邻近、价格和产品选择。华润万佳在扩张期间,并没有就这三个核心详细考虑组合商品、选择业态及找好店址。特别在选择店址方面,徐刚表示华润的管理层只着重数量,却未选择重点市场进入。在短短几个月间,便将前万佳原本只在深圳的业务扩展到华东、华南、华北、香港、广州、中山等地区,这种盲目的扩张使华润万佳大而不强,对整个华润万佳的业务是有害的。有鉴于此,徐刚建议华润万佳的扩展速度应减慢,并在扩张的同时包含一个优化的过程,使华润万佳能成为一家有质量的企业。简而言之,徐刚的理念就是“精益求精”的理念。

结果,徐刚的观点并未被原华润管理层所接纳,双方的分歧有增无减,加上与原来华润管理层的不合,徐刚于2003年初决定辞职。继徐刚辞职后,华润万佳的管理层亦接连发生大规模的人事变动。2003年3月,华润万佳财务部8人(包括财务副总罗琼、华东财务经理邹进生等)、发展部5人、采购部6人相继辞职;同年4月,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李卫东、原采购本部助理总经理阎文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黎晓林非正常离职;5月,副总裁何志东辞职、采购部约40人被同期解雇等等。频繁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进一步反映华润收购万佳百货后经营不善,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股市对于徐刚“精益求精”的理念比较支持, 因此徐刚等人的辞职消息一公布立刻带动了华创股价的下跌,由8.5元跌至6.5元左右(图11)。因此我们可以说,华润零售做大做强的理念并不被市场所接受。我认为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华创的股价不单对徐刚辞职的反应负面,对于其他员工的离职反应是一样的负面。这和以往先进股市(例如美国)股价只对一把手的离职有显著反应的惯性不同,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对华创零售未来的前景感到忧虑。

P33-35

序言

作为编辑,我们一直考虑如何不落俗套地介绍郎咸平其人。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和在中国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我们先俗气地谈一下他的学术成就。

郎教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 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曾在美国顶级商学院执教,包括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郎咸平在金融学领域的造诣不但是中国人以及所有亚洲人的翘楚,而且绝对堪称是世界顶级学者。全世界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对Larry.H.P.Lang的大名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举例而言,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的作者就是郎咸平。另外,郎教授也因其学术论文的世界级影响力,而于2003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

郎教授挟其世界级学者的显赫地位,早早的在1994年就回到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讲座教授,郎教授清楚地指出,他回香港的主要目的就是觊觎中国市场。郎教授回到香港后,不但在世界上首创亚洲“公司金融学”的学术研究,并且首创完全不同于哈佛案例的中国式案例教学。但是这些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这也是为何2001年以后,郎成平才进入中国内地而迅速蹿升的主因。李嘉诚决心在中国筹办长江商学院推广商学教育就力邀郎咸平加盟,国内几个主流媒体曾经捕风捉影地猜测郎教授的薪水,在我们追问下,他仍然只是一笑置之,坚持不透露具体数字。

根据长江商学院上过郎教授课的EMBA学员反映,郎教授应该是目前中国最犀利和最博学的大师级教授之一。郎教授讲课观点独特,切入角度与众不同,经常给予学员反思维的刺激,因此听完课下来感觉非常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学员普遍认为这就是大师级的功力,而以听过郎教授的课为荣。郎教授涉猎极广,学识渊博,学员们最喜欢听他上课大谈历史、政治、法律和共产党党史等课题,而不仅仅只是金融学,学员们说,听郎教授谈历史和共产党党史是最过瘾的。学员亲身感受到,郎教授的博学来自于其多年的苦读和积累。根据报道,有学员曾对媒体极为感叹地指出,他最佩服郎教授的一点就是,当他周末打电话给郎教授时,郎教授总是在研究室做研究。

但是我们了解到在这些绚丽的外表下,童年的郎咸平竟然是位比我们邻居那位平凡小孩还要平凡的小孩。郎咸平从小就不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于1956年出生于台湾农村桃园,小学四年级由于成绩太差被老师分配到不升学班,准备小学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童年的郎大教授小学六年级的算术模拟才考了7分,但总分是100分而不是10分,这种水平最适合当技工。但是幸运的他在小学毕业那年,台湾教育部门决定从当年开始免考试而直升初中,郎咸平才顺利地升到了初中。但是不幸的是,初二那年又是因为同样原因被老师分配到了不升学班(台湾人称“放牛班”)。每一位“放牛班”的同学都要学习一门手艺,郎咸平选择了木工,准备初中毕业后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

郎咸平初二和初三一直努力地学习木工。到高中高考前3个月举行模拟考(“放牛班”学生按台湾教育部门的规定也要参加),郎咸平在1,000多名考生中考了800多名,他可能是”放牛班”的榜首。根据郎咸平的说法,他潜意识里还是想升学的,但是念课本肯定来不及,他就只好念“考前30分”。什么叫“考前30分”?比如说整个六大册的历史课本就浓缩成那么一小本“考前30分”,大概50页左右(A4纸的1/3大小),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复习用的。别人考历史得读六大本,而郎成平只看~小本。反正考六科嘛,郎咸平就随便买了六小本来念。结果竟然意外地考上了高中。郎咸平说:当时那么多种版本的“考前30分”,就只有我买的这种抓题抓得准极了。我也不晓得为何我会选到这一种“考前30分”,这真是造化弄人。我想如果当时买别的版本的“考前30分”,那真的只有当木工了。

台湾的高中到高二分社会、自然两组。自然组主要就是搞理工医农,社会组就是学文法商,通常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社会组。郎咸平高~的英文、数学和生物都不及格,很担心被留级。由于老师通常不会为难转到社会组的学生,所以到了第一年结束前就决定转到社会组去了。郎咸平在社会组很用功,但是似乎智力不太足,因此很勉强地挂了车尾考上了台中市东海大学经济系,那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郎咸平顺利地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而后当了两年义务兵。等到分发部队抽签之时。幸运之神再度眷顾了他,让他抽到了“签王”——在荒凉的马祖小岛守岛两年。

当兵退伍以后郎咸平并不想出国,他只想待在台湾过个小日子。他在台湾大学研究所的老师认为他的学术水平有限,特别劝告郎咸平学术研究是很辛苦的一条路,而认为他最好考虑去银行做事,比较稳定而且又配有职工宿舍。

不知是否又是幸运之神的眷顾,郎咸平的银行求职以失败告终,没有一家银行要他,也没有一家公司要他,连续几个月的失业压力下,他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经过他最大的努力,郎咸平的托福考只考了550分,而GRE也只考了1640分。郎咸平当时向好几所学校要申请表格,芝加哥大学寄来了一页黄色的表格,要求他填写由幼儿园一直到研究所的成绩,而后他们再考虑要不要寄申请表格给他;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要求他先证明他有实力申请该校,否则他们不想浪费申请表格。最后郎咸平只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但郎咸平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一家他没有听过名字的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商业经济系收了他。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消息比较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商学院。

“沃顿”——烂校——去还是不去7还有2万美金的学费要自己缴。郎咸平回忆起当年的犹豫彷徨。可是他的母亲就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对儿子的能力有着“莫名其妙的信心”。1983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内地经济水平相仿,当时郎妈妈把房子卖了2万美金,准备给郎咸平出国交学费用的。可是郎爸爸还想拿去做生意,他跟郎妈妈讲,你放心我下个月就还你,我发誓还你。还好郎妈妈长了心眼没借给郎爸爸,如果借他的话,到现在郎咸平还在等着那笔钱出国呢。

至于郎咸平为何会转念金融系,那又是一个巧合了。当时商业经济系的系主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考微积分资格考试,郎咸平立刻就慌了手脚,因为他早就忘记了微积分。百般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在各系打听,看看哪一个系不要考微积分。最后找到了金融系。因为该系要求太严格,有一半的学生在第一个星期就自动退学,有很多的空缺,所以就收了郎咸平。郎咸平转系成功后,他问系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金融系是学什么东西的?

根据郎教授的现身说法,他从小到大,从来不觉得自己聪明。一直到了沃顿商学院以后,才觉得自己聪明极了。这一连串不可想像的巧合造就了今天的郎咸平,因此当你责骂你的子女不用功,成绩差的时候,不妨想想郎咸平的童年,相信你的心情会立刻转好。

本书编辑部

2004年4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目前最出色的华人经济学者之一,郎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的研究,呼吁市场规则的完善,并不时敲打企业的良心。这三本书是他这种努力的延续,它们将是中国企业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也将是一个高地。

——北京控股主席 衣锡群

我所认识的郎咸平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预言家。郎咸平先生是最早预见北控即将发生变化的专业人士,预言演变为现实或许就是指日可待的,我正以最大的兴趣期待这一结果的出现。

——上海实业控股CEO 吕明方

你可以忽略他的存在,也可以不认同他的某些“偏激”,但是,你千万不能轻视他孜孜不倦的学术积淀而产生的深厚扎实的学术思想,那才是我认识了12年之久的真实的郎成平先生。他的中国企业案例与众不同,正如他的人与众不同。不同,正是他的独有的价值。我们过去有太多的“同”,今天能够多一些“不同”,这正是最大的进步。郎成平先生的案例,一定会帮助我们找出差异,寻求思考。值得。

——搜狐CEO 张朝阳

郎教授独立鲜明的学术观点是本书系的特色,这也非常符合搜狐新锐、人本、思变的理念。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随着中国经济与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企业案例的关注与分析就变得越发重要。郎先生的分析结论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力图对在本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群体进行客观中立观察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推崇的。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世界级的CEO是稀缺资源,而能教导世界级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资源,郎咸平先生则是其中之翘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整合/商学大师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郎咸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18883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