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衣道人--傅山的生平及其艺术/书法星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傅山,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学者、医学家。明亡后,着朱色衣,居土穴中,自号朱衣道人。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善于书法,工篆、隶、楷、行、草诸体,尤精于草书。他先学董其昌,后复学颜真卿,并上溯魏、晋、秦、汉,并提出著名的“四宁四毋”主张。本书梳理解析了傅山于其诗文、书画等艺术中所传达的精神,旨在宣扬民族精神,勉励后人。

目录

引言/1

第一部分 忠孝节义 真山丹心——傅山的生平/3

第二部分 作字作人 人奇字古——傅山的书法观/45

第三部分 挽强压骏 生龙活虎——傅山的书法/67

第四部分 道通天地艺擅百家——傅山的学术等其他成就/129

后记/137

试读章节

作字先作人

他有一首诗是说作字与作人关系的,其曰:“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这首诗是写给儿孙言作书之道的,是他一生学书的经验之谈,在诗后有一段他的自解,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入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在诗里他道出了作字好坏的根本在人,人“奇”字方能“古”。这“古”不仅仅指古法,因而并非在碑帖中可得到。他说“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是言人格和字的关系的,宗周孔是他认为的高尚之人格,是做人之根本,如果失去这个前提,写字便成了技术,再精妙也只是表面功夫,难脱“俗”格,也就无论于“古”了。结合前两句,便可知,他所说的“奇”,非“奇怪”之意,不是指有怪癖之徒,而是能宗周孔、出类拔萃的行大道者,不是使性子故为异端的那些人。他后面举的例子,如柳公权、颜真卿便是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也是言人与字的关系的。心使腕、腕驱笔是学书至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书的内在联系。颜是忠烈之士,他说“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也是着眼于“人”。“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是他对颜书的认识,以为颜能“吞虏”之纵横博大的书风来自于其心中刚烈之气。他在论书时又言作字“所恃者中气”,这“中气”亦即孟子所言“浩然之气”,这气之形成,在“养”,是和人的修为密切相关的。在诗后自述中,以自己为例,通过学习赵孟頫、颜真卿的切身感受,道出了人与书的辩证关系。他对赵书的认识是由浅及深的,由“爱其圆转流丽”到“痛恶其书浅俗”,再到“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得出的结论是“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他这是经验之谈,又是示儿孙学书之法的,细审不是使气之语。历来人们多认为他对赵孟頫有成见,因其人而废其书,有过激之嫌。观此段语,知他深知赵书,且是理性认识。不到将书法视为人格修为之完整外化的艺术,是不易理解、认同他的观点。现在学习书法者,多崇尚“纯艺术”,认为书法优劣和人无关,动辄以赵孟頫为例,实是浅陋之见,也粗解了“人”的概念。傅山所言的“人”决非仅指“好、坏”之品质,而是更强调格调。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四者缺一不可作书。”以之解读傅山之论,略可见真。

 P46-P49

序言

大德难有,端人鲜见,此时人陋识也。中华文化发源于天地,造妙于人伦,大德、端人实秉其气,传其理者,数千年间,从不少有。人之劣习,在贵远轻近、厚古薄今,在重己轻人,故而大德、端人多成为史实,其生时多曲折悲怆,为世所轻,此非其人之悲,实其世之悲也。“国有颜回而不知,国之耻。”古亦如之,今更复加矣。

德之成在修,修贵于恒,恒本于心定,心定依乎识远,识远源于知多,知多根于勤勉。一德之成,其艰且辛也哉!其苛己一生,放光辉耀万世,指明道于来者;来者不知,视其为乌有,犹指日月为碟盘,不珍惜享其精华,吐故纳新,世间之悲憾事,莫过于此!

学问者,求不知也。既知之,在觉。觉为熔铸往昔之万有以明来路,决非驻于往而不知归。今之学者,弊在不知归,无论于来。

古德之光辉在其成就后,其艰辛之一生为渡、为过程。此中有同于常人处,有异于常人处,隐其常而求其异,异者其精华,为可取者也。万不可曰:彼如何,我亦能如何;或曰彼且有不如我者,唯见其常以自喜自欺。

不到危急关头,人难别其德行高下。蝇头之利,可识燕雀;升降进退,能辨小人;朝代鼎革,节士出焉。此为古来之恒理。文章艺事,虽手口之技,然所肇者作者之心曲:孔子删诗,欲言其志也;司马著史,欲申其义也。身教不远,故行诸笔端;自言不信,因引证于古人。此皆委曲之计,最宜细辨。

傅山者,大德也。王晋荣谓:“宋儒陆象山曰:‘唐虞之际,道在皋陶;殷周之际,道在箕子。’余则曰:明清之际,道在傅青主。”(<傅山全书·附录五·序跋》王晋荣《咳唾珠玉跋》)此为道内言。今人但知青主书画善价,得而可置屋,可购车,衣食所安,片纸一世足矣;或有知其为节士,不降心于清,坚贞卓绝,为后世所共仰;至如其德化天地,艺造于神,光被日月,则究者盖鲜。

是书之编,略述其生平,疏其书论,析其法书,探其艺成之径,窥其道德之片鳞,欲在借他人之成功以益己,亦愿益于人,非敢言著述也。

后记

我认识傅山,缘于卫俊秀师。先生去世已整三年了。这段时间里我漂泊这异地他乡,便也少去了他那小屋,但那屋里的人和物仍历历在目,常想起他那瘦铄的身影及温润的言笑。傅山是先生的所爱,他爱得深沉透彻,动人肺腑,他于傅山其人、其学以至其艺都全力师之,似乎中间没隔着那三百余年,携手同游。傅山的书法,在其当世真能懂得且叹服的亦是少数人,人们爱的是流利婉转,他是觚棱难近的那类,没有识见与勇气近不了他;他去后这三百多年里,褒贬也同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赞叹声越来越多了。卫先生之于傅山书法,理解深刻,所得便多,是他书法风格生成的最重要的食粮。但他晚年的成熟之作与傅山书法又有大差异:傅山所拟在“龙跳”,他偏于“虎卧”。这是时人有非议他不得傅山书法特色的原因,但这种认识失之于表面。打个比方,傅山书法如扑食之虎,先生的是蹲踞之虎,所差在“威风”与“威严”,要皆都是虎。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大概一是缘于洞悉了傅山书法的缺处;二是根于他的坎坷经历及其为人、为学取向,如于这个世界他终持着“让”的心态的吧。

因写本书的缘故,由傅山我便想到先生,因为我于傅山的理解全是基于他的言传身教。他研究傅山书法起于青年时代,离现在已近一个世纪了。他那本写于抗战时期、宣扬傅山民族精神的《傅山论书法》是最早疏理解析傅山书法思想与精神的著作,我深受其影响。

本书的写作,偏于介绍傅山之精神。我是拙于考证的人,于傅山生平便只言其大概,特别是他晚年神气内敛、悲愤收心底后,逃人似逃祸,言行简单平常,除了揣摩其心意外,实在无从下笔。我私以为像他这数百年前的人物,于我们最有意义的是他的诗文、书画等艺术中所传达的精神。至于他的生平琐事,毕竟是故实了,虽研究之亦有益处,但那是“时间”这个裁判决定存遗的,遗忘的故实与鲜活的诗文艺术之间,后者更切近、有益于我们吧。这是自己粗浅的看法,不敢强人同也。

胡传海先生知我偏爱于傅山,便有了本书的由来。我深感激于胡先生,他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师长。

本书有关傅山书法图片参考引用自《傅山书法》(山西+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书法全集·傅山》(林鹏、姚国瑾主编,荣宝斋1996年版)等。一并致谢。

谨以此书纪念引我走上人生之路的卫俊秀师逝世三周年。

 2005年5月于也虹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衣道人--傅山的生平及其艺术/书法星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稼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50555
开本 24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12.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