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对于学术研究正深深感到“过去已经过去,将来还未到来”、“旧神已死,新神未生”的寂寞与苦闷。只有在学术探讨的艰辛劳动中,这寂寞与苦闷之感才会得到解脱。本书是对20世纪戏曲文献学进行全面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戏曲文献学自身诸种特性的细致探讨。

目录

引 言/1

第一章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创建与演进(上)/5

 一、公私戏曲文献的收藏与著录/7

 二、海外戏曲文献的寻访与著录/25

 三、戏曲文献的整理与刊布¨/33

 四、戏曲文献的重大损失/49

第二章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创建与演进(下)/52

 一、当代戏改与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52

 二、建国后戏曲文献学的新进展/60

 三、建国后戏曲文献的整理与刊布/74

第三章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134

 一、港台地区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37

 二、海外地区戏曲文献的收藏、整理与刊印/154

第四章 二十世纪新发现重要戏曲文献述略/163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164

 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170

 三、清升平署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78

 四、车王府曲本的发现、整理与研究/185

 五、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发现、整理与研究/192

 六、明成化刊本《白兔记》的发现、整理与研究/202

第五章 二十世纪戏曲曲文辑佚述略/212

 一、南戏戏文辑佚述略/213

 二、元代杂剧辑佚述略/220

 三、二十世纪戏曲曲文辑佚的得失/223

第六章 二十世纪戏曲目录学述略/228

 一、二十世纪戏曲目录学发展概况/229

 二、二十世纪戏曲目录学若干重要问题综述/291

 三、二十世纪目录学的发展演进与戏曲著录/313

 四、二十世纪戏曲目录学的得失/323

结语/329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与戏曲史研究/329

附录一/337

 1990~2004年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论著简目/337

附录二/356

 1950~2003年港台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论著简目/356

后记/368

试读章节

根据2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戏曲文献发现、整理和刊印的不同特点,以1949年为界大体上可以将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创建和演进过程分为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大的阶段。以下分别介绍。

建国前为戏曲研究的形成完善阶段。虽然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对戏曲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因历史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关于戏曲的著述多是零星的赏析文字,有关收藏也多是从版本的珍稀角度考虑,他们不可能从戏曲史的整体发展方面着眼,所积累的资料也就十分有限。因此,在戏曲研究的创建阶段就需要先从资料的搜集、辨析和整理这些最为基础的工作人手。“在三十多年前,除了少数人之外,谁还注意到小说、戏曲的书呢?这一类‘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书,在图书馆里是不大有的。我不得不自己去搜访”①,郑振铎这段话说的正是戏曲史草创阶段的情况。这一时期戏曲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和特色也正体现在对戏曲史料的发现和整理上,文学观念的变化使原先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材料得到充分重视,加之近现代社会藏书事业处于从私人藏书向公共藏书过渡的阶段,社会较为动荡,许多藏书家秘不示人的珍贵典籍大量散出,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因此,这一时期戏曲史料的发现也就显得特别多,这正如郑振铎半个世纪前所总结的:“元、明以来戏曲文学的研究,乃是,除‘词’之外,这三十年来的最有成绩者。”①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种对戏曲史料的搜集已超越了明清藏书家那种收藏自珍的玩赏阶段,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表现为一种学术上的自觉追求。“西谛对于历代文学作品,总是按照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大力推行搜访工作”②,这是一位研究者对郑振铎收藏理念的概括,同时也道出了这一时期戏曲文献搜访的特点。这种对戏曲史料的重视是近代以来人们戏曲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以戊戌变法后的文学界革命为起点,经梁启超等人的大量提倡,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在文学殿堂的地位得以提升,戏曲研究逐步展开,人们开始重视对戏曲史料的有意搜集和保存,这正如胡适当年所总结的:“近年文学的观念渐变了,文人学者渐渐知道戏曲为六七百年来的代表文学的一大宗。”③而真正成规模、有目的的搜集,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此时,戏曲史研究已走进大学课堂,被编人文学史教材,对戏曲的重视已从观念上的改变落实为研究者严肃认真的学术研讨,戏曲史研究的学术机制得到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的保障,吸引了一批研究者,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也变成一种严肃的学术行为。正是研究者的提倡和带动,戏曲史料逐渐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了这样的文化现象:“收藏旧剧曲的人渐渐多了,一部明刻传奇的卖价往往可抵得二十年前的一部元板名人集子。”①这样,戏曲观念的改变和戏曲史研究的展开就使原先仅为饭后茶余的谈资变成珍贵的文学史料。

对这一时期戏曲文献的发现、整理及研究情况,郑振铎、叶德均等人都曾专门撰文进行过梳理和总结②。

序言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我校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也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人类既然已经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满了文字的古塔,而我们这些吃文字饭的人又似乎难以逃离它,那么我们至少应在它的某一层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这意念的符号是长留,还是旋即被人抹去。

这套丛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我们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问世。其中有的是编入丛书出版的,有的则因项目来源不同,未打丛书的“旗号”。可喜的是,这些古塔印痕不仅未被抹去,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这鼓励我们把这套丛书继续出下去。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前身是陈白尘教授主持的戏剧研究室。这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戏剧学硕士点(1978年始)和博士点(1984年始);这里有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点学科(1995年);这里每年都接受国家、部委和省的科研项目。20多年来,一批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这里拿到学位,走上了教学、科研或其他工作岗位。这个研究所赓续着南京大学戏剧研究的悠久历史,正站在前辈学者的肩上,向着新的学术高地攀登。

在我国,作为现代学人而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王国维是第一人。但在大学里研究戏剧,则始自吴梅先生。他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将戏曲引入北京大学和今南京大学之前身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之中,于是黉宇之下,始闻横笛檀板之声,得赏《西厢记》、《牡丹亭》之神韵。此后戏曲之学不绝于我校教坛,陈中凡、卢冀野、钱南扬、吴白匐、吴新雷诸教授,于此道皆有专攻,研究成果举世瞩目。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新兴话剧、现代戏曲和电影引起重视。陈瘦竹教授执着于现代戏剧历史与理论的研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陈白尘教授不仅在话剧、电影的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以其生动的艺术实践给我们的“经院”吹进一股清新的空气,而且在剧影研究上亦别开生面,屡有建树。在他与董健教授的主持下,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的问世,一套三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戏剧卷》的出版,一部四百多万字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的编撰,以及一部部学术专著和一篇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初步显示了我们这个研究所的实绩,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近几年来,一批有着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中青年学者,如胡星亮、陆炜、周安华、吕效平、马俊山五位博士以及顾文勋副教授等,在继续加深戏剧研究的同时,又把视野拓展到电影、电视领域,去摘取新的学术之果,并招收了影视学方向的研究生。当然,新界开拓之际,旧有“领地”亦有传人,俞为民、周维培教授以及苗怀明、解玉峰两位博士,在古典戏曲研究上的显著成绩,如《中国昆剧大辞典》、《曲谱研究》等,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论是古典戏曲还是现代话剧,仍作为重镇被占领着,而且一种新的研究风气正在这里兴起,这就是:中西融合、古今沟通,更深、更广地探讨戏剧艺术的奥秘。时下,物欲横流,学风日下,精神萎缩,大学失魂,认真严肃的学术研究被挤到了社会文化领域的边缘上,处境十分艰难。但我们坚信,上帝不会嘲笑我们的思索,面对政治市侩和经济市侩的嘲笑,我们则不屑一顾。绕开真理便有一条通向“乐园”之路;要与真理拥抱,等待你的便是“地狱”之门。我们宁愿选择后者。

这套丛书将戏剧、电影、电视剧的研究联为一体是有道理的。自从电影、电视剧出现之后,便有把这两种新的艺术形式与戏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电影曾叫着要与戏剧“离婚”。固守戏剧阵地的人也不无敌意地把这两门新艺术看作是挑战者。其实,尽管儿子的性格、相貌均与母亲不同,但他身上仍有母亲的基因。无论电影或电视剧,都离不开“演”与“观”这些基本要素,说到底都不过是戏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变种,它们不可能完全丢掉自己祖先的血脉和灵魂。戏剧是什么?历来定义纷纭,支持这些定义的有“模仿说”、“游戏说”、“意志表现说”等等。归根结底,人类发明戏剧这种东西,无非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的、可听可视可感知的“观”与“演”的场景,借以对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环境进行一次直觉的、形象的再体验,从而娱乐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升华自己,从而优化和扩大生存的空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一种体现着人类“自由狂欢”的精神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电影、电视剧除了制作、传播、接受的手段不同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扬弃戏剧的本质,尽管这些新的手段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天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艺术享受和娱乐方式。电影也罢,电视剧也罢,仍然是戏剧,或者说,仍然是对人生进行“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岂能将它们割裂和对立?第一个站出来驳斥这种割裂和对立倾向的是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他在《戏剧剖析》(An Anatomy of Drama)一书中指出: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事实必须强调,因为这个事实虽然显而易见,却一直遭到忽视,特别是遭到那些自认为是戏剧传统和戏剧学问的捍卫者的戏剧评论家和教师们的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戏剧(舞台剧)在20世纪后半叶仅仅是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比较次要的一种形式;而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①这样看来,对戏剧、电影、电视剧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不是很必要的吗?此外,现在许多作家既写小说、戏剧,又写电影、电视剧,难道能对这样的作家进行分割吗?现在有人提出“大戏剧”的说法,显然就是为了把电影、电视剧纳入戏剧范畴,进行这种综合性的研究。

在戏剧、电影、电视剧的研究上,我们十分钦佩大胆怀疑、大胆探索的勇气,但又深感应以严谨求实为本,力避趋时媚俗、急功近利之风。左倾教条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戕害学术思维,曾使我们不堪其苦。但泛商品主义和物质主义之下的种种“新潮”亦漏洞百出,难以使人认同。现在大学里开电影、电视的课很时髦,不少老师其实既无实践,也无理论,但他们把电影、电视的“理论”讲得很“玄”,极力主张把这种新艺术与传统的文学性、戏剧性观念彻底分家。好像越是“新潮”,就越能摘掉其外行的帽子。其实,还是那些老老实实地从文学性、戏剧性切入研究和教学的人,走的路子比较稳健、扎实。须知,越是将剧、影、视综合研究,越能加深对其各自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反之,封闭于自身谈“特点”,就越讲越糊涂。理论上的创新是艰难而痛苦的,文字游戏的娱乐将误己误人。20世纪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研究,在自然科学新发现的爆炸声的刺激下,形成了一个“大逃亡”的总趋势——纷纷从先辈哲人多年建构的理论大厦里四散逃亡。于是种种反传统的新论迭出,各领一时之风骚。但从总体上说,在这个世纪里,人文学科的革新远没有自然学科来得坚实、有力,远没有与后者的革新成就取得平衡状态。在这一点上大大不如前人。反传统与虚无主义交织在一起;解构的痛快压过了建构的艰辛。当“大逃亡”的声浪波及中国时,在这样一个未经以科学、民主、人道为内涵的“启蒙运动”洗礼的国度里,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浮躁和混乱。由于缺乏理性,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不是禁欲,便是纵欲。于是,在中与西、古与今的文化冲撞中,我们常常缺乏鉴别和选择的能力;于是,东施效颦、傍人篱壁、拾人涕唾的文化拙劣现象时有发生。当代中国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大特征是虚假,文化产品的最大通病是平庸。这种文化氛围时时提醒着我们:即使前进半步,也要付出十步的努力;宁愿说错了再改过来,也决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更不要说那些无根之言、欺世盗名之言等等。

我们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对于学术研究正深深感到“过去已经过去,将来还未到来”、“旧神已死,新神未生”的寂寞与苦闷。只有在学术探讨的艰辛劳动中,这寂寞与苦闷之感才会得到解脱。也许,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写作并没有什么“用”,在实用主义的市侩们看来可怜亦复可笑。但是,既然我们当上了吃文字饭的知识分子,除了苦苦地读、苦苦地想、苦苦地写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后记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两年的博士后生活就这样在去日苦多的感叹声中结束。尽管经常以闹市隐居、闭门苦读之类的豪言壮语自励,但终于没能写出一份像样的出站报告,最起码没有达到自己期待中的那种学术水准。除资质愚钝外,学术积累的缺乏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古代小说、戏曲的专业壁垒在其它专业的学人看来近乎可笑,但在当下的高校里,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进入专业水平的戏曲史研究,对曾学了六年古代小说的笔者来讲,既是一种调整知识结构的诱惑,也是一个提升个人学养的挑战。可惜的是,两年的入门时间太短,出站报告的压力使笔者不能仅仅沉浸于书海的闲游,还要有所表述,而且是长篇大论式的表述。

由于学术积累的不足,在不断的变换选题之后,终于选择了这么一个有些取巧的题目。虽然这个题目不需要发表过多大而无当的高论,老实看书就是,但做起来却相当费力,无巧可取,而且速度奇慢,因为有大量的著述需要阅读,几乎涉及戏曲史研究的所有领域,即使不能通读全书,最起码也要亲手翻一翻,看上两眼。在进行写作时,笔者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将论文写成书目的罗列介绍,尽量将具体戏曲文献的发现、整理与学术史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观照和把握戏曲文献的发展脉络和独特价值。由于时间仓促,还有一些章节未能完成,还有一些书籍未能见到,还有一些想法未能得到充分表达,还请大方之家多多指点。

感谢俞为民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是他屡屡为笔者提供重要的学术信息,是他一次次的慷慨借书,使笔者得以看到不少珍贵的戏曲文献资料。

感谢董健老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关心。

感谢解玉峰学兄的多次慷慨借书之举,使笔者得以读到不少图书馆馆藏之外的研究资料。

感谢所有在这两年中给予笔者真诚帮助的诸位师友。

2001年5月3日

上面是笔者完成本书初稿时所写的后记,当时的状态与心境于此可见。转眼又是三年过去了,经过今年上半年紧张的增补修订,尽管还存在不少缺憾,但想写的内容都已写进书里了。毕竟不能无限期地写下去,该告一个段落了。

自然,拖延三年也有拖延三年的好处,尤其是本书的写作。因为其间又陆续看到不少新的戏曲文献资料,虽然本书所收还不敢说毫无遗漏,但遗漏的数量当不会太多,已尽个人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缺憾。再者,有些想法也更为成熟,表达得更为充分。至于结果如何,还得接受读者诸君的评判。

本书是笔者近年戏曲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在对20世纪戏曲文献学进行全面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接下来要着手戏曲文献学自身诸种特性的细致探讨,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但笔者决心做下去,毕竟这样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而且愿意做的人并不多,总得有人来做。至于何时完成,完成后是否有出版社愿意接受,有无公开向学界请教的机会,心里实际上是没底的,走一步说一步吧。

本书部分章节曾先后在《文学遗产》、《文献》、《戏曲研究》、《戏剧》、《戏曲艺术》、《民俗曲艺》等刊物刊载过,在此向为笔者提供发表学术意见机会和园地的诸位编辑表示感谢。

感谢读者诸君能有耐心读完这部没有多少可读性的小书,如愿批评指正或提供信息,还请来函告知。我的电子信箱:mhming@tom.com。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苗怀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6328
开本 32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7.34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