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江堰(精)/世界文化遗产
内容
编辑推荐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本书为你介绍了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的各个工程系统,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离堆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

目录

前 言 /3

离堆公园——伏龙观 /17

宝瓶口——飞沙堰 /36

鱼嘴——安澜索桥 /41

秦堰楼——二王庙 /45

松茂古道——玉垒关古城楼 /66

西关古城楼——玉垒山公园 /71

试读章节

处于离堆古名园内的伏龙观,因李冰冶水伏龙的传说而得名,北宋已有《移建离堆山伏龙观铭并序》的记载,专祀李冰,故又名李公庙、李公祠。祠庙主殿三重,耸立离堆山脊之上,雄伟庄严。大殿内立汉代雕造的李冰像及持锸堰工像。

伏龙观上可眺望鱼嘴及更远处的岷江烟云,夏季可感受向离堆奔涌而来的岷江水的气势。再转向宝瓶口一侧,俯瞰陡崖急峡,对一种人工杰作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又多了一份感叹。

伏龙观前花洲,宋时称为果园,曾设祭“先农之神”坛。清末在此建“桑园”,民国改作公园。今天,除林木花草台阁水榭外,又有都江堰历代修建之功臣俊杰塑像,并建“青城山、都江堰自然与文化陈列馆”,实为游赏览史之佳处。P17

登二王庙顶的秦堰楼,都江堰水利工程形势图尽收眼底,且公路在其侧,可驱车直上,观渠首工程全貌十分方便。

二王庙坐落在都江堰左侧山腰。据载,唐代称崇德庙,宋代增塑李二郎像。宙内二王殿供李冰父子像,纪念他们治水修堰、利济川西的恩德,朝拜者络绎不绝。李冰更被奉为四川人的主神,而在各地建川主祠供祀。

二王庙内高而陡的石阶直上戏楼,三重檐的门楼上高悬冯玉祥书“二王庙”金字匾额。

通过戏楼底层过道,供祀李冰父子的大殿即现眼前。

正对乐楼的灌澜亭壁上,镂刻有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成都府水利同知胡均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李冰治水八字格言。民间以为闭目能摸中“心”字,表明其心地善良,故游人多试之。P45

序言

渊薮蕴育古蜀文明

史前传说大禹治水,在蜀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按《尚书·禹贡》所载,即在川西北岷江上游,也正是初创于夏商时的早期蜀族蚕丛氏兴起之地。所用方法是疏导,即挖渠分洪。早期蜀族是治水有方便定居者灌溉耕田,发展农业的意义。

一劳永逸的生态工程都江堰兴建是在秦王攻占蜀地的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72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之时,大约建成于公元前256年。为什么要筑都江堰,按古书说法就是灌溉、航运(包括漂木)、排洪的需要。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与岷山山脉衔接的岷江出峡处,东面紧贴湔山(即玉垒山),西接赵公山(即大面山)、青城山等。从地理位置到实际效用显示了李冰当年选址都江堰之科学。其一,此处海拔700多米,向海拔500多米的成都一带倾斜,出峡之水易分流;其二在山区与平原接合部筑堰,能利用地势有效控导江水;其三,与成都相距50多公里,是“穿二江成都之中”,综合解决平原灌溉、航运的方便之处。

都江堰核心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离堆引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站在玉垒山上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形势明了: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飞沙堰宽200米,在分水堤尾部内江西岸;宝瓶口在离堆与玉垒山陡壁间,是条很狭窄的内江进水咽喉。三者中,只有离堆能看出是艰苦卓绝的工程,其他两个部分似巳与周围环境相融,渐渐淡化了古代的人工痕迹。

从《史记·河渠书》开始,历代史志记录李冰修都江堰的功绩,主要两条:凿离堆和开成都二江。这也道出了李冰修都江堰的关键所在。由于玉垒山对岷江形成阻隔而使江水漫流横溢,只有凿开玉垒山,形成一个坚固耐久的进水口,才能起到“引水以溉田,分洪以减灾”的巨大作用。

经历两干多年,据专家考察论汪,由于岷江水位河道的变化,李冰耐代的鱼嘴分水堤并非现在的位置,睢有凿离堆所开的宝瓶口沿用至今,完好无损。“凿离堆”引水的配套工程是“穿二江成都之中”。这二江就是郫江、检江,即今日所称走马河、柏条河,这两条人工河道由都江堰内江总干渠起,分别从不同区域凿通至成都,不仅把岷江之利带给了广大的川西平原,而且也带给了秦时兴建的成都城,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古人强调李冰“凿离堆”和开“成都二江”的功绩,除了在当时条件下是一个花费约十年之久的巨大212程,施工艰难外,还要解决很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李冰以科学的设计、简要的手段,完成了这座前无古人而泽及后世的水利工程,并充分预测了都江堰修成后的效益。至今国内外部有人对看起来简简单单的都江堰渠首工程能几千年持续发挥效用而感到迷惑不解。其秘诀就在于无坝引水。做水利工程,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对付洪水和泥沙。渠首没有设坝,而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巧妙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完美的谐调作用,自行有效地处理泥沙、卵石及洪水问题,既不会淤积堵塞河渠,也不会改变水流态势。

此外,都江堰坚持冬季枯水期农闲时的“岁修”制度,淘滩清淤护堤,使渠首工程始终保持健康的机能和良好的运转。二王庙上所刻“深淘滩、低作堰”正是岁修的要领。都江堰除渠首工程外,还有干渠以下众多支渠,及数不清的“民堰”,也都坚持岁修制度,除了像渠首这样的关键部位,需官方组织外,大部分渠堰都由各乡镇村民自管,并形成了固定的规章。正因为整个都江堰系统工程能不断适时岁修,维护改造,才不断扩大灌区面积,从汉、晋的近百万亩增加到民国时期的近三百万亩,再到如今的千万亩。无坝引水自动调节

初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常被离堆中流砥柱的雄伟首先吸引,然而渠首工程第一要件是鱼嘴分水堤,是世界首创无坝弓1水工程的关键,不但分水,还兼有排泥沙的重要功能,而且,这两者是利用地形条件自动调节。李冰冶水采用导引而不封堵,不是被动应付,而是永久引水分洪,鱼嘴分水堤即成了最具创造性的工程。

所谓都江堰的“堰”,指的就是这鱼嘴分水堤。分水堤呈半月形,筑于江心,朝向西北的前端扁圆如鲢鱼嘴,所以叫鱼嘴分水堤,岷江经此被分为内江、外江。内江在东侧紧贴玉垒山脚顺着分水堤弧形弯道向离堆流去,所谓引水灌溉,指的就是内江水;外江即岷江主流,主要用来泄洪排沙。

春季雨水少,岷江水位低,主流就与开口较宽的内江成了直线,而自动进入内江,满足需要春水的秧田,因此外江流水则较少;夏季雨水过多,山洪涌来,淹没河心滩与低岸,主流偏向外江,此时内江进水就不多,这就是二王庙壁上古代“三字经”刻石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早。”内、外江是根据水位高低变化与地形的结合而自动按比例分水的,枯水季节内江进水为六成,外江四成;涨水季节,外江进水六成,内江四成;又利用弯道环流的原理,分水堤月牙造型与江岸弧形相谐,使夹带大量泥沙的底层水,自动涌进凸岸外江,而含少量泥沙的表层水在鱼嘴处自动分离流入内江。这就是都江堰灌区既能保证充足的农业用水,又不会遭水灾的奥秘所在。

由于引水、分洪、排沙的长久效用,分水堤在古代称为“金堤”(左思《蜀都赋》),也含有希望永固的意思。临内江一侧称内金刚堤,长680米,向外江一侧称为外金刚堤,长750米,其结构,根据《元和郡县志X所载:“以防江决,破竹为笼 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李冰用的是竹笼装卵石来垒筑堰体及鱼嘴的,笼石长而曲,所以又叫笼石蛇。它的好处在于卵石间空隙能渗水,可有效减缓大水冲击力;相互牵连重叠,容易形成巨大的整体而直压水底,具有极强的拉力和韧性,当基础为激流所淘,便会整体随势曲折下沉,使堰堤不致被冲毁。

竹笼材料费用低,且用了近千年,农户家均可制作,但寿命仅有五到十年,每年岁修,都要更换大量竹笼,故元、明、清三代一直争论是采用竹笼还是砌石或其他方法筑分水鱼嘴。人们一直企图寻找一种使堰堤永固的还是砌石或用其他方法,试验了很多次。未成功前,冶水者仍不得不采用竹笼,或竹笼与砌石条作混合结构。清乾隆年时,“大堰并鱼嘴共三丈长,竹笼计二干九百二十条”(《灌县志》),可见数量之大。

据载,五代前蜀时(公元910年),岷江发特大洪水,把分水堤冲移数百丈,当时县令黄臻顺势就在下游位置修复分水堤。据专家考证,现在都江堰的位置及格局就是黄臻修筑的。有了这次堤堰下移的情形,其后历代都有人设法改造鱼嘴分水堤,努力使其结构更牢固。

分水鱼嘴是自然卧于江心的人间杰作。在上游白河邮(今白沙乡盐井滩一带)原鱼嘴处曾有李冰所作三石人立水中,是李冰专门用来观测水位的标志,所谓“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即以石人肩和脚的高低距离,作为涨落的幅度,判定鱼嘴分水堤产生的效能。此外,造4~5米高的巨大石人,起镇水作用。1974年在鱼嘴刚近外江中出土的东汉石刻李冰石像上就有“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的铭文。

除了洪水外,鱼嘴分水堤也因地形及新的改建方案而移位,如1925~l929年,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将鱼嘴下移67米,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将鱼嘴略向西移。鱼嘴结构历代也有所改变。有人说,除了离堆,都江堰渠首已看不到李冰的其他工程遗迹了。其实鱼嘴就是一个变数,它的改造,无论结构还是位置,就是使其能适应环境变化诸多因素,面对变化的水,永远有应变的鱼嘴,这也是其永固之关键所在。滋养生灵富庶乐土

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西部的外国人,为中国人口最多、最富庶、景色最美的四川所感动,实录所见美妙景象。到1920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科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比奇也来到成都,说成都是“全世界最早拥有先进水利工程的城市之一”,更谓“四川,尤其是成都才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东方的伊甸园。这一切都源于都江堰水利保证基础上发达的农业。  都江堰的修建是在秦灭蜀并实行郡县制,国家逐步趋向统一,政治、经济、生产技术都发生变革的时期。当时秦“开阡陌”的政策打破了奴隶主间的土地封界,使兴修水利、筑堰开渠成为可能。都江堰的巨大效用很快就显现出来。《史记》谓“此渠皆可行舟”,就是说,进出成都,行船已十分便利了。历代均记载都江堰修筑后成都平原的面貌。说这里“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汉书·地理志》)。西晋左思写《蜀都赋》,其中“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香稷油油,梗稻莫莫”句子,特别表现了富足而诗意的川西平原;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记述最详实,其经典句子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陆海”是说山川物产富饶,“天府”则是形容像仙境一样。

成都平原阡陌纵横,沟渠网连,有大小密布的堰塘和水库,实行自流灌溉,水充沛而土肥沃,并且因为有都江堰而能自动调节农业用水,旱时不干,涝时不淹,所以古人谓之天府。这里也许看不到大农业和机械化发达的景象,但令人能体味传统农业古朴的风貌。

宋代范成大当过四川制置使,也-曾做过管农田的官,每年开春都去都江堰主持放水仪式,所以他t-分清楚成都地区老百姓生活的美好与都江堰的关系,其诗云:“我若官封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成都火米不论钱,丝官相随看蚕市”。汉末三国时,蜀锦已享誉全国,直到唐宋,成都织锦生产长盛不衰。当时织户在成都流江(即今南河)里漂练织锦,说是只有在这条江里漂洗,织锦颜色才鲜明。后称这条江叫濯锦江,简称锦江。又沿江称锦里,因织锦业发达而在此设官营织锦厂,所以锦官城或锦城成了成都代名词。

由于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社会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故历代官府都q-分注重对古堰的管理、维修及扩建。尤其是宋代正式确立都江堰的岁修制度之后,维护保养工程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对工程重要部件加以改造,如从元、明、清到民国历代对鱼嘴分水堤材料及结构都进行了更新改造。

今天的成都人部知道都江堰是成都繁荣的命脉。古今中外,凡到过都江堰跟前的人,无不叹其恒久的生命力及造福人类的巨大功效。有人评价其为地球上最具人文关怀精神又最注重生态的人造工程。所以,都江堰与青城山相连成了旅游胜地,成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青城山,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机制与万物浑成、周行不殆的常道,两者相通处,大概就是“道法自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江堰(精)/世界文化遗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26304
开本 24开
页数 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9-64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5
21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