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文化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首先应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学科定位,这是方法论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本书科学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思想体系,这是方法论的基础;最后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这是方法论的核心,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三个有机联系的环节。

目录

前言/(1)

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1)

一、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科定位/(1)

二、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文化历程/(5)

三、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17)

第一章天人篇/(21)

一、殷周天命观昭示王权源于天命/(21)

二、自然天道观阐发人道遵循天道/(23)

三、理学天理观论证人理服从天理/(28)

第二章修身篇/(32)

一、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32)

二、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本途径/(58)

三、境界论展现修身的理想追求/(75)

第三章治国篇/(83)

一、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基础/(83)

二、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文化总纲/(98)

三、为政清廉是治国的基本保障/(112)

第四章平天下篇/(121)

一、天人合一是平天下的文化基础/(121)

二、世界大同是平天下的理想目标/(123)

三、天人和谐是平天下的最高境界/(128)

第五章文化现象论/(130)

一、文化现象的定性分析/(130)

二、文化现象的范畴分析/(131)

三、文化现象的本质分析/(132)

第六章文化体系论/(134)

一、文化体系的总体框架/(134)

二、关于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136)

三、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137)

第七章文化模式论/(14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谐/(141)

二、和谐文化模式是三大和谐的凝结/(142)

三、和谐文化模式是面向未来的底蕴/(145)

第八章文化价值观论/(147)

一、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学术前沿/(147)

二、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底蕴/(152)

三、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思考/(153)

第九章文化比较论/(156)

一、21世纪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世纪/(156)

二、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160)

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162)

第十章文化发展论/(166)

一、文化发展应遵循文化宗旨/(166)

二:文化发展应清理负面效应/(168)

三、文化发展应注重学术创新/(171)

试读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学治学精神作为方法论的核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科定位和思想体系所决定的,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治学准则、治学境界、治学层次、治学基本功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治学准则。这个问题是指围绕价值中心系统进行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准则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是治学的基本出发点,治学准则不明确,其他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变化,治学准则也必然经历转化的过程,主要有三次大的转化,第一次是近代转化,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以及30年代的文化论争;第二次是现代转化,在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出现了80年代的文化热。在中国传统文化学治学准则的问题上也出现有所谓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反传统论,同时也有代表学术界主流的正确的综合创新论;当前,正面临第三次转化,这就是2l世纪转化,虽然也包含现代转化的内容,但具有新的特点,由于进入21世纪,社会将发生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潮流中,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未来思考中,在外来文化新的强劲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如何,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定位,这是一次重要转化。

在治学准则方面,需要围绕价值中心系统进行辩证分析,所谓价值中心系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作为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是对核心价值作出选择与判断,根据这种选择与判断,无论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蕴含,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这种价值中心系统,不因岁月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时代风云变幻而动摇,它是从文化深层次上起作用的价值系统,只要围绕这个中心系统,不仅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自强不息的文明进程可以得到解释,而且中华民族涌人世界未来发展的潮流也可以得到启示。在围绕价值中心系统的同时,必须进行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文化,对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选择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我们知道,古希腊、罗马的丰富的文化哲学是与其典型的奴隶制度相适应的,近代欧洲发达的文化哲学是与其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制度发展得相当充分而完善,具有典型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其相适应也具有典型性,这种典型性就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封建性的历史局限形成一个尖锐的对照,两方面都突出,所以,在研究中,既不能简单抛弃传统,又不能全部复兴传统,一定要注意精华与糟粕的辩证分析,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批判封建糟粕的影响。围绕价值中心系统进行辩证分析,为治中国传统文化学提供一个研究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既反对全面复兴论,也反对反传统论,更反对全盘西化论,应站在民族伟大复兴与面向世界未来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超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融合进步的外国文化,建设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二,关于治学境界。这个问题是指既注重经世致用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中国传统文化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但不是急功近利之学,它要求既关注现实人生,但又不随波逐流,这需要有境界的支持,治学境界是学人应具备的品格,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主要指以下三种境界,一是超越境界,治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人,要有一种超越感,超越于名利与私欲之外,不为外物所累,不为私欲所牵,这样,才能在宁静与淡泊中锻出真知灼见;二是使命境界,治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感到身负一种重要的使命,这种使命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要充分认识到研究这门学问是一项功在未来的薪火传递工程,既没有优厚的物质享受,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贵在有一种忧患意识;三是文如其人境界,能做到文如其人,这是一种境界,治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人,要把自己的真实的学术思想作为潜心所得与信仰理念的融合。总之,进入了这种治学境界的学人,是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关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这样,才具备大家气派。

第三,关于治学层次。这个问题是指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属于文化学,应该上升到文化价值观的高度来阐发,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深层次内含。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是一种深层次领域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就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文化关系,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兼容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源泉,这是文化价值观的真谛,阐发这种真谛,是民族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回应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的需要。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是治学的层次问题,同时也是治学的深度问题。

第四,关于治学基本功。这个问题是指在做学问中实现与做人的统一。治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人,很讲究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这是学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也是治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基本功。在做学问的同时要讲究自身修养,学问做到一定的程度,自身修养也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做人做得如何,是对一个人形象的综合判断,一个人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了学问的信誉度,治中国传统文化学,是修己之学,也是经世致用之学,它要面向社会,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人的形象,这是一种无言之言,是以身示范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治学精神的落脚点。

从整体上来看,治学准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根本出发点,治学境界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学经世致用学风所决定的,是指学人要有一种境界,治学层次是指必须从文化价值观的深层次领域来阐述其学术真谛,治学基本功是指学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做学问要与做人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目标。其中,治学准则是出发点,治学境界是精神支柱,治学层次是深度,治学基本功是落脚点。出发点明确之后,还必须有精神支柱,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的目标,从而构成治学精神的统一整体。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首先应从文化学视角进行学科定位,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学研究引向文化价值观的深层次领域,这是方法论的前提,在此前提下,科学地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文化历程,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方法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治学精神,治学精神充分体现出方法论的核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学方法论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构成了三个有机联系的环节。P.17-20

序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和谐深邃的精神世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其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它不但作用于中国的历史,对现代和未来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步入近代中国以来,每当社会变化的关键时刻,都要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由于文化底蕴雄厚,它承受了历史的评判,没有因为彻底否定而磨灭,也没有因为全面复兴而显赫,永远保持着深邃的本色,任凭世人评说。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是道德,人不能没有人格,国家不能没有国格,民族不能没有民族精神,不能没有理想和信念。但现状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东西,往往正是需要清理的封建腐朽的东西,而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则往往丢掉了。这一状况表明,无论是弘扬优秀的传统,还是克服历史的局限,都同样是非常重要而艰难的事情,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好弘扬优秀传统和克服历史局限的双重问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充实文化底蕴,树立文明立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尽管处于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实现了对印度佛教的兼容以及在东亚的广泛传播,并且,在18世纪的欧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国曾几度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于文化准备不足,导致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没有形成主动参与型的大思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做好文化准备,让世界了解中国,缩小文化融合逆差,并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兼容,中国凭借文化底蕴雄厚的传统优势,一定能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

进入21世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总体趋势,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人口、环境、资源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必须从深层次的文化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参与世界文明进程的文化行为选择,这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构建新的文化思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科学升华,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国传统文化学是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学科规范化而创建的新兴学科。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核心系统,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也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核心系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文化底蕴的主体架构;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现象论属于基础研究,文化体系论属于核心研究,文化模式论属于精髓研究,文化价值观论属于价值研究,文化比较论属于比较研究,文化发展论属于发展研究,这些基本理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术前沿。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最重要的学术创新,曹德本同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是一部开拓性著作,开启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先河。——张岱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德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041840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3-05-01
首版时间 2001-06-01
印刷时间 200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03
14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