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芳允/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求学少年、走进清华园、初尝成功、留学英国、志存高远、飞天之梦、进军太空、遥控天穹、世纪蓝图”本书为你描绘了老一辈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陈芳允先生的人生画卷,他是如何走出家乡到上海求学?如何考进研究所?如何以自己的才学打动洋教官,取得留学英国的机会?……

目录

引 子 /1

第一章 家世与求学少年 /3

 1.陈家的长孙 /4

 2.从私塾步人中学 /8

 3.走出黄岩到上海读高中 /10

第二章 走进清华园 /13

 4.上海交大落榜清华榜上有名 /14

 5.错把青蛙当昆虫 /15

 6.果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18

 7.因病没参加数学考试成为一生的憾事 /21

第三章 初尝成功 /23

 8.工厂没考进考进研究所 /24

 9.厨房献手艺打动芳心 /25

 10.研制出我国第一架导航仪 /29

 11.和未来的女科学家喜结良缘 /30

第四章 留学英国 /33

 12.美英洋考官同时录取了他 /34

 13.不为英国姑娘的微笑所动 /37

 14.写信批评丘吉尔首相,李约瑟博士登门来访 /40

 15.参加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 /44

第五章 志存高远 /47

 16.宁可自残也不为国民党卖命 /48

 17.世界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 /50

 18.科学“三巨头”订下君子协议 /54

 19.参加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 /57

第六章 飞天之梦 /61

 20.计算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参数 /62

 21.中国开始运筹飞天计划 /64

 22.差点被打成“右派” /67

 23.首创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制造核爆测试检测仪 /69

 24.研制空军机载抗干扰雷达得到毛主席赞扬 /72

第七章 进军太空 /74

 25.中国的人造卫星工程上马 /75

 26.“文化大革命”被发配到工厂 /80

 27.一心编织中国卫星测控网 /86

 28.非军非民的“老师傅” 敢讲真话的科学家 /92

 29.“东方红”——中国挺进太空的进军号 /96

第八章 遥控天穹 /101

 30.让卫星“回家” /102

 31.实现地球与卫星的“对话” /106

 32.花甲之年光荣入伍 /112

 33.排除“远望号”电磁干扰 /118

 34.首创“双星定位通信系统” /122

第九章 世纪蓝图 /196

 35.“863计划”的倡议者 /127

 36.四位老科学家联名上书邓小平 /132

 37.邓小平果断批示 /135

 38.“863计划”应运而生硕果累累 /137

第十章 情有独钟 /141

 39.老者追“星” / 142

 40.不好说话的好老头 /144

 41.儿子说:我妈比我爸强 /148

 42.生活中的科学家是个“大马虎” /151

 43.痛失贤妻与科学为伴 /155

 44.临终前没有给儿孙们留下遗嘱思考的是科技发展 /165

后 记 走近科学家的心灵世界 /178

附  录

陈芳允生平活动年表 /183

陈芳允部分论著目录 /192

试读章节

陈家算不上黄岩的世家望族,但是却后来者居上。祖父三兄弟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时,来到这片人杰地灵的黄岩县落户谋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雨露滋润,陈家人丁兴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150多口人的大家族。速度之快,令80高龄的老科学家陈芳允重返故里时也惊叹不已。

当年,陈芳允的祖父坐落在此地全靠手艺吃饭。他们有弟兄三个,祖父排行老二,以裁缝为业。在黄岩当地,制衣业是传统手工业。陈芳允的祖父虽不是制衣业的老板,仅仅是代人裁剪、缝制衣服的一般裁缝,却能凭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了。

陈芳允的父亲陈立信,是陈家的长子。出生在清末,也曾读过几天书,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当时清王朝摇摇欲坠,列强欺侮中国已经在得寸进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陈立信看到自己居住的小小县城里,烟馆林立,毒物四溢,吸食鸦片之风盛行。透过弥漫烟雾,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历历在目。当时,各种新思潮也顺着海风不断吹进这个沿海小县,影响着年轻一代。青年陈立信不甘于像父辈一样安分守己地学做裁缝,他关心动荡的国家,想做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就悄悄离家出走,从黄岩到杭州,寻找探索新的人生之路。

恰逢保定军官学校在杭州招收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陈立信丝毫没有犹豫就报了名。他凭着自己身强力壮又有一些文化,轻而易举就被录取了。

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陈立信回到杭州成为一名军官。在杭州驻地,有一名姓许的地方军官是陈立信的同乡,都是黄岩路桥人,他们成为好朋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许先生跟着孙中山闹革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陈立信也投向民国政府。

许家在黄岩路桥,家中有老母和贤妻,还有一个小妹。陈立信单身一人,闲暇时就常到许家串门,一来二去成为许家的常客。许家对他颇有好感,把他当作自家人看待,尤其是许家小妹更是欢迎陈立信到来。几年过去,陈立信升任为独立营的上校营长,许家小妹也长成了漂亮的大姑娘,许家人有意招陈立信为婿,很自然他们的婚事摆在了一家人的面前,经过一番并不十分复杂的筹备,许家小妹嫁给了陈立信。按照浙江的传统风俗,他们举行了婚礼。一年后,她为陈家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陈芳允,小名叫阿玉。

陈芳允的父亲长年在外,母亲身体瘦弱,生下陈芳允后身体一直不好。祖父异常疼爱这个陈家的长孙,就让小孙子和自己睡在一起。

儿童时期的陈芳允非常喜欢爷爷奶奶。在他眼里,爷爷是个慈眉善目的手艺人,从来与世无争,建家理业,不做非分之想。平时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是奶奶亲自料理。爷爷闲下来,就会把小芳允抱在怀里,亲他逗他,教他学说话,教他学做许多事情。

1921年,陈芳允5岁时,家中请来了一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在陈家大院里,父亲让他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接受老先生的启蒙教育。

陈芳允从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老先生教他们读《论语》、 《孟子》,陈芳允晃着小脑袋和小伙伴们背诵着那些“之乎者也”似懂非懂的古文,混混沌沌地学识字造句,一点也不知用功。他们背诵着老祖宗的古文,“子日:学而时习之……”却是糊里糊涂,不知所云。

陈芳允幼小的心灵初次品尝到一个光怪陆离的知识领域。然而,他的小脑瓜聪明灵光深得老先生的赏识,尽管似懂非懂,却能背得顺畅流利。有些句子他几十年后还能记得。这样,小芳允白天跟着老先生读书认字,晚间还要挑明油灯再复习一遍老祖宗的教导。

陈芳允6岁时,红颜薄命的妈妈病故了。妈妈的重病和早逝,使儿时的陈芳允失去了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机会,他变得少年老成起来。白天在奶奶的屋里读书写字,晚上回爷爷的屋里睡觉,他不明白爷爷和奶奶为什么分室而居,而他就像连接爷爷和奶奶的纽带,白天晚上穿梭在他们中间,白天属于奶奶,晚上属于爷爷,数着天上的星星,爷爷的佛经故事把他带人梦乡。

中国进入20世纪20年代,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社会政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陈芳允的父亲陈立信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了信心,自认为无扭转乾坤之力,看淡了自己的仕途。于是,辞去官职回了老家。P5-6

序言

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奋斗历程中,科学技术进步亦不愧为其中的一个华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造就了一大批为之奋斗而成长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振兴中华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激励知识创新,弘扬科学精神,贵州人民出版社不惜投入组织编著并出版《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这是适应社会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可喜之举。

入选这套丛书的,是我国当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专家。通过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技成就、突出事件的介绍,生动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富强、人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刻苦发奋,坚忍不拔,勇于探索,赤诚奉献的智慧和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再创辉煌。

从这套丛书中可以感受到,这些科学技术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有理想有抱负,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为加速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做出一番事业;这些科技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些科技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为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不断地贡献出辛勤劳动、聪明才智、巨大能力和重要成就。这些科技专家既是中华民族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部分,又是众多科技人才中的榜样,他们的人生志向、科技思维、治学精神、优秀品格和科技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我们理当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可贵的精神,使之继续成为中国民众在民族振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力量。

我们期待着这套丛书所发挥的作用。

  

钱伟长 朱光亚 杨福家

 2004年5月

后记

 走近科学家的心灵世界

书写完了,陈芳允先生也审查修改完了。只可惜老先生没有等到这本书出版,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借此机会,从书中走出的我很想和读者聊上几句,因为写者、读者和传主之间都需要一种沟通与交流。

因陈芳允寡言少语,淡泊名利,不愿意谈论自己,这本书写起来倍感艰难。我要把一个逻辑思维严谨的科学家给陌生的读者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尽管陈芳允在科学界名气很大,科研上硕果累累,可当你面对他的时候,挡不住的是他平易近人和普通寻常的感觉。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我就更显得忙碌,不得不谢绝许多方方面面的约稿和约会。

于是常有人问我在忙什么?写什么?

我说在写一位科学家陈芳允。

“怎么没有听说过?”对方问。

我开玩笑答: “那你也许是科盲了。”

对方的语言也很锐利: “你写的陈芳允谁感兴趣?你给谁看?”

我回敬道:“就给你这样的人看,你知道科学家的作用有多大吗?”

“不知道。”

“那么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都什么年代了?如今是知识经济,我要是有你那把刷子,第一本长篇小说就获奖,第一个剧本就拍成电视电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就去写点有名有利的东西,或者随便写些名人轶事,你不是也火起来了,发起来了吗?”

我无言。因为我面对的这个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只是他比我更实际、更现实。

我无奈。因为我写的许多东西,上面并不署着我的名字,我早已习惯这种工作性质。

于是有人开玩笑说: “你写陈芳允,也和他一样淡泊名利了。”

我这人只要想干的事,就不在意别人说什么,也不在意能得到多少回报。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一下科学家。

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离不开科学,而当代科学家的新特征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进步的必然发展。从历史上看,近代科学的兴起源于伟大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的伟人,如达·芬奇等人,都是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的巨人。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培根和笛卡尔首先是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取得了突破,才推动了科学的进展。近代科学的辉煌成就又大大启迪了天才的哲人和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又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物质和环境条件。一个作家更应该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为科技人员和科学家的奉献奔走呼号,从而呼唤全民族的科学意识,振兴中华。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的面貌,也带给了民族和国家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埋头苦干的科学家鲜为人知,科技“明星”星光黯淡,那么我们将极不情愿地看到它的直接和间接的后果是中国科技的危机。

我过去曾写过一些科学家,因为熟悉其人其事而写起短文来似乎得心应手。然而,写长篇确非易事,虽然科学课题永远是新鲜的,但他们毕竟不是公众人物,也没有那么多浪漫情怀和感情故事。我这个文学硕士偏偏喜欢和科学家谈天说地。

虽然,它们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文学需要塑造真善美的形象,而科学家更看重的是确有其事,简单明了。可科学和文学都离不开想象和创新。

所以,当我动笔写陈芳允的时候,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沉重,我最担心的是,把一位科学家的形象写得干巴巴的缺少血肉真情,而失去人情味和新鲜感。

陈芳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了84个春夏秋冬。写他的书,就是写历史,而且是用文学的形式写历史。不仅是写“身史”,更重要的是写“心史”,透过他的命运去折射历史。这本书就是以主人公陈芳允为中心,从20世纪初写到了新千年初;从青山绿水的橘乡黄岩,写到上海、北京、英国……当然还有我们的卫星发射部队,随着陈芳允的足迹,铺展开广阔丰富的空间画面,从陈芳允的经历去看中国走向太空之路。

陈芳允是一个很谦虚的科学家,他告诉我:“一个人成功了,出名了,很容易被人理想化。其实我上学时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工作以后,有时提出了一些新主意或新方法,而大的科研课题,则是大家共同做的,切不可归功在我头上。”他说这话时一脸坦诚认真。我在写他时逐渐对他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陈芳允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他以中国科技进步为己任,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强,从学科科学家逐步发展为一个战略科学家,他考虑更多的是国家的科技发展,是国家大事。

陈芳允貌不惊人却总是有些惊人之举:在英国留学时敢于撰文在报上批评丘吉尔首相;回国后宁可自残也不给国民党做事;他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做出巨大贡献,而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又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是“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是我国首批资深院士,曾荣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如此辉煌的一生,陈先生1998年5月定论人生时写了一首诗:

少年即问乡土事

为何中秋佳节十六过

原是庆祝军民共灭倭

长大经历抗日战

深思何去何从救中国

终悟追随我党得解放

“文革”期间幸随军

得避关进牛棚扫茅坑

参加测控建设放卫星

今有科教兴国策

愈觉超志未酬须自强

愿续献我一技共兴华

我就抓住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种种表现和个性特征,活现其音容笑貌。我和陈芳允同在一个办公楼上办公,彼此熟悉,可以和他毫无顾虑地探讨问题。

写作中,陈芳允再三对我说:你也是从卫星发射场走出来的,在那里是“千人一枚箭,万众一颗星”。国防科研试验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它是集体的事业,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靠成千、上万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我只不过在其中做了一些工作。

所以,我按照老先生的意见,这本书所描写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应该是他和他周围对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共同演绎出来的故事。

于是,我采访了许多他的同事和他的家人,读了许多他的论文和著作,期待着自己能把从事高、精、尖事业的科学家用朴实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

陈芳允的这本书写出初稿后,我请陈先生审查。当这本书稿几个月后又回到我手上时,我发现陈先生非常认真地加上了许多和他一起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及事,是谁的功劳就是谁的功劳,他绝不贪天功为己有。他的为人与科研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样我又认识和了解了许多他周围的科学家和国防科技界的组织领导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科技自信,看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与飞速发展的潜力。看到了实现强国梦的科学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

如何把科学家的故事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让读者朋友喜欢读是一件难事,但最终这位老科学家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写陈芳允,我感到他身上有一些让我感到崇拜的东西。他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我要写的也不是他的科研过程,而是他的人生,是一位科学家为祖国而奋斗的心路历程。他对事业执著,对同志真诚,和这位老科学家在一起交谈,你会融入一种宽松融洽的学术探讨氛围,感受到他宽阔的胸怀、良好的修养、与人为善的美德。他赢得了周围人们的敬重、信任与亲近。我很惊讶,他的人格近乎完美。几十年来,他没有为名啊、钱啦之类世俗的东西所左右,他不断地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事业更大的成功。

如果读者朋友能喜欢这本书,能开阔知识视野,能喜欢慈眉善目的陈芳允,从他身上获取人生的启迪,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此,我对采访过程中给我以帮助的总装备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陈芳允的家人和助手,对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京生

2005年2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芳允/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京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68422
开本 其他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1.2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