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德自述/领袖自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从他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他的人生轨迹,他的充满艰难险阻、曲折坎坷、暴风骤雨的斗争道路,和在火与血洗礼中铸就的伟大人格。

内容推荐

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第一次以自述的形式对其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这位革命家本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回忆及自传文字,许多内容为首次公开面向读者,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和编纂。遴选成书,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目录

开篇自述

附:关于朱德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诞生在琳琅寨下

开始读书

师从席聘三

参加科举考试

上新学堂

教书不是出路

第二章 投身军界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

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北上援川

滇南边界游击战

护国讨袁之役

驻军泸州

护法战争

附:赠昙华寺住持映空和尚诗文

逃离云南

在上海会见孙中山

附:在启程赴欧之前

第三章 天涯寻正道

去欧洲一路见闻

留学德国

附:愿终身为党做军事运动

留学苏联

第四章 大革命中

策应北伐到万县

创办南昌军官教育团

附:致孙炳文夫人书

第五章 保存火种

南昌起义

南下受挫

在困境中与范石生合作

智取宜章 

打垮许克祥

暴动烈火遍湘南

第六章 星火燎原

井冈山的斗争

进军赣南、闽西

第一次反“围剿”

附:一九三一年春的一天

第二次反“围剿”

附:横扫七百里

第三次反“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第七章 长征两年

开始长征

附:爱兵如子

同张国焘斗争

附:“临大节而不辱”

率军北上

从苏区到长征中的生活

到了保安、延安

附:朱老总和战士

第八章 跃马太行

复我山河保我民族

太行前线寄家书(三封)

为母亲度饥荒求捐助信

《重逢》

华北抗战的总结(节选)

附:朱总司令在太行山时的一些情况

第九章 延安岁月

关于部队生产的一封信

给女儿朱敏的信

回忆母亲

关于建设迫击炮分队及兵工

生产的意见

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两次发言

附:周恩来为朱德60寿辰的贺词

致艾·史沫特莱女士的信

我相信可以亲自看到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第十章 走向胜利

关于晋察冀军事工作的报告

关于军工生产等问题的报告

关于准备战略反攻问题的信

视察晋察冀野战军和冀中等地后的信

我把功劳往下面推

打长春可强攻或长围

在总部作战局战况汇报会上的四次讲话

附:亲切的关怀,难忘的教诲

附:军事工业的奠基人

第十一章 心系祖国振兴

对美帝侵朝战争的对策

关于新疆工作几个问题的答复

加快建设海军的防卫力量

兵工生产同民用生产相结合

提议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对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的意见

在七千人大会中的讲话

给儿子朱琦的信

揭发林彪的问题

附:最后十年

附:永记父亲的教诲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开始读书

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除我们以外,还有人在做事,大哥、二哥,我们三个就读书了。那时才七岁——从前在四川读书,也不要多钱。四百个铜钱一年,白天跑着去,晚上回来,中午还要回来吃饭,是走读。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上孟》、《公孙丑》那一章。

教书的先生第一个姓朱,教得不太行。蒙学还可以。对我很好。因为我最小,字又认得,又读得,这样读了一年。第二个先生,就是我们丁老板家的教书先生,更好一点,是个秀才。学校也很漂亮。有花园,有楼,在这里读书,就比较好了,读了两年,读完了《四书》、《诗经》到《书经》。先生对待我们还好。和那些地主儿子就不同。小孩子开了架就不得开交。我们体力强爱跳,但并不是乱闹。成天跳到黑,所以就是爱和人家打架。这两年一般说,还得了一些益处,教一些字,讲点诗对子,就是这些事,认得字也可以马马虎虎对一些对子,对得起来。学校里有十多个人。大学生作文章,小学生就作对子,这头两三年,那些地主儿子,是一个成器的也没有。

地主对待我们家里就是不理,虽然不是农奴制度,总是差一层。不大来往。每年请一二次,他们是来的,我们来往的朋友,都是穷人,也不在附近。

父亲他们都爱吃烟吃酒。我就讨厌,根本不吃。是因为母亲的关系。小孩子她都不让吃——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就是家里自己做的沙胡豆腐、干腌菜。在丁先生那里读书不久,两个哥哥去种地了。因为自己小,而且是过房,便继续读书,生我的父亲相当的好打人,严得很,两个哥都怕他。他喜欢我,我也不和他们在一堆。家里也都喜欢我,因为伯伯房里只我一个,都没人说什么。同时我的继续读书,也还有另外的原因——那时清朝政府腐败,苛税非常厉害,老百姓们都说:

“衙门深似海,弊病大如天!”

“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

三班八房之类差人,在仪陇县就有三四千人,都是吃老百姓,都是吃人脑髓的人。当小孩子时,家里都怕得要命。可是这些交粮催差的,就怕读书人。那么家里还是叫我读书了。

读书读到第三、四年,到了十岁(一八九五年)——家庭就发生了变迁。

原来我们种的地是两个主人的。这时一个主人就不要我们住下去了。我们就不得不搬家了。在那些时候,家中的人也多起来了,幺叔又生下了两三个儿子,小孩子就上十个,一大群了。土地这样一搞,没办法,就搬一部分家,分开做两处,我跟着伯伯和幺叔就搬到大湾去住了。

大湾那里是姓朱的老房和地,都是典当出去了的。——这时家里发展了一些。因为正是种鸦片烟的时候,鸦片之战以后,大家都在种了。这样家里比较富裕了一点。所以搬家才搬得开。这时存有百多吊钱,又向人家借了两百多吊,把大湾自己的田地赎回来。这样才住起来了。经过这个变动,家里又不大够吃了。也没有旁的办法想,搬了房以后,读书就不能在原来那个地方了。

新的先生就糟糕了,不好,又打人,还要背书,我也背不透,他也搞不来,读了有大半年就走了。不读下去了。那时我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怎么样能背呢?

家里也不懂这一套,什么先生的好坏,只知道在哪里住就在哪里读书算了。

大湾距离马鞍场又有五里路,十一岁这一年(一八九六),我就又到一个姓席的先生那儿读书去了。  P20-22

后记

朱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出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对开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大业的时期。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周恩来语)。

这本自述,集纳了朱德一九三七年春在延安先后接受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尼姆·威尔斯(即海伦·福斯特·斯诺)访问时关于他个人生平的口述记录,以及他所写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生平经历或心境的文章、通信,也附录了几篇能够帮助读者加深了解或理解的文章,除“开篇自述”外,大体是按作者生平经历的历史顺序编就的。

从这本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他的人生轨迹,他的充满艰难险阻、曲折坎坷、暴风骤雨的斗争道路,和在火与血洗礼中铸就的伟大人格。朱德诞生在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而同时他也和整个民族一起在危机中开始觉醒,在黑暗中开始探索。他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找到中国共产党后,更不屈不挠地投身到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朱德关于早年经历直到长征胜利到陕北这段自述,语言淳朴,细节真实而生动,是了解朱德前半生经历、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情况、土地革命和红军战史的宝贵资料。朱德后半生没有专篇的关于生平的自述,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一些回忆性文章中、通信中,连缀起对他生平和部分思想的了解。

有时,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从朱德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已经走过的脚步,看到祖国在二十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悟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溶铸在一起所焕发出的生命之光是多么绚丽。这就是我们编辑这本自述的目的。

编者

二00二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德自述/领袖自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15930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3-01-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