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释迦牟尼佛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透过了历史的久远,透过了笼罩着一层原始雾霭的宗教文化障壁,透过了佛学文化的神秘与厚实,沉入两千多年前的异域文化语境中,寻求与佛祖及佛祖时代各色人等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契机,并以这一心路历程的展现写成了本书。

作者怀着对佛家真诚的崇敬与爱好以及自身理性的眼光与生命意识进入那些传奇的世界,用心体悟佛陀生命追求中所展现的伟大人格与高贵精神,体悟这种追求在人类无法逾越的限度面前的沉重与无奈,以及一种命运的悲剧性,从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不象以往那样光辉神圣、无所不能,而是一个显现出不懈地追寻真理的朴素面影的佛陀的形象。

内容推荐

人类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类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指针。  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何所为而来,何所为而去。这是困扰人类心灵的永恒不解的结。佛教是解开这个结的许多伟大的尝试者之一。  佛教的核心是觉悟,自觉觉他,除烦恼痛苦。达成觉悟的是般若智慧,它是斩断无明的最上法门。因此佛教不仅要求有戒、定,而且更要有智慧。戒、定、慧是修佛的不二法门。  要知道什么是佛教,就必须知道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要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教团精神,就必须了解始祖佛陀的生平行事和经历。  本书以崭新的角度客观认真地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并扼要介绍佛陀出世时印度社会的背景,以及僧团成立的状况及其矛盾和困境。

目录

序言/1

自序/4

释迦牟尼佛陀世系/1

一、楔子/l

1.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概况/l

2.印度文化、种姓、妇女和佛的意义/5

3.印度人耽于思考的来源/12

4.佛陀之前及同时的哲学思潮/15

二、出家前的生活/24

1.太子降生/24

2.少年时代的教育/29

3.超群的武艺/38

4.奉命成婚/42

5.郊游所见(上)/48

6.郊游所见(下)/55

7.决心出家/60

三、出家/65

1.出家的阻碍/65

2.夜半逾城/69

3.深山断发/75

4.跋伽仙苦行林/80

5.王宫的悲苦/85

6.途中的考验(上)/9l

7.途中的考验(下)/95

四、觉悟/101

1.参仙访道/101

2.伽阖山苦修/106

3.菩提树下/112

4.降魔/115

5.夜睹明星悟道成佛/126

6.成佛是怎么回事/133

五、成佛后的教化(上)/138

1.鹿野苑初转法轮/138

2.最早的居士和信女/149

3.三迦叶的归依/155

4.竹林精舍/166

5.佛教的发展和壮大/170

6.如来应化事迹/176

7.教化的地区/183

六、成佛后的教化(下)/192

1.释迦族王子出家和佛的教诲/192

2.提婆达多叛教/199

3.沙门果报/209

4.好生之德/218

5.善生问法/224

6.波斯匿王礼赞佛法/234

7.最后的行程/239

七、佛陀的人格及其教义/254

1.宽忍的精神/254

2.佛法总结/265

3.制戒末节(上)/273

4.制戒末节(下)/281

5.世界是永存的吗?/290

八、涅磐/294

1.进入涅磐/294

2.佛经的结集/301

3.佛的著名弟子/309

4.结束语/323

5.佛陀传法编年/327

后记/337

附录:中外名人眼中的佛教/339

主要参考书目/357

试读章节

又据说,太子降生时,有很多吉祥瑞相。当时天地大放光明,百花竞艳,众鸟齐鸣,一派安乐祥和欢快的气氛。无忧树下忽然生出七宝莲花,大如车轮,太子从母亲右胁降落下来之后就掉在这七宝莲花台上。刚刚出生的太子不需要任何人扶持,突然站起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开口作狮子吼,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话一说完,就有四大天王用天上的彩缯围裹太子的身体,天帝落下许多各色名贵的香草香花,释提桓因手拿宝盖,大梵天王手持白色的拂尘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在虚空中喷出清净香水,一温一凉,灌洗太子。——浴佛节就这样传了下来。浴佛节是中国佛教传统最大的节日。——这就是至今佛教寺庙为什么在佛的诞生日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的来历。

太子降生的喜讯迅即传遍国都迦毗罗卫城,也传到了国王的宫里。净饭王听到这个喜讯,晚年得子的喜悦充溢了整个身心。他顿时笑逐颜开,一面赶紧派去一顶精巧柔软的肩舆,前后导从,敲锣打鼓,一路欢腾着迎接王后和太子归来:一面立刻命令左右大臣开放粮仓,赈济贫困的人民,并供养修行者。整个国都都因太子的诞生而蒙上吉祥光明的色彩。

净饭王见到太子相貌端正,仪表堂堂,他的喜悦又增加了十分。他一心希望太子将来能继承王位,于是请来许多学者相士给太子看相。各位学者相士见到太子相貌端好,都异口同声地说:“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在家,一定会做转轮王;如果出家,就一定会成佛。”

净饭王沉吟着,他担心太子将来要出家,于是问道:“各位学者相士,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呢,还是做转轮圣王?”各位学者相士都迟疑不决。

迦毗罗卫国北面的喜马拉雅山住着一位智慧超胜的婆罗门苦行学者,他博学多闻,高才善辩,道行深厚,常年隐居在山洞里,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长寿仙人。这位学者叫阿私陀。当阿私陀听到净饭王有了子嗣,于是立刻满心欢喜地专诚赶到王宫,请求净饭王准许他替太子看相。净饭王欣喜万分,听到有智慧超胜的学者要为太子算命,就忙不迭地满口答应。

摩耶夫人将太子抱了出来。阿私陀双手捧着太子.从头到脚,仔细端详了一阵。突然,他将太子高举头顶。自己立刻嚎啕大哭起来,哭得是这样伤心,使得净饭王、摩耶夫人和众大臣等一干人众都一时惊愕,不解其故,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净饭王从惊愕而不知所措中缓过劲来,他感到十分奇怪,于是就问阿私陀仙人,说:“你为什么要哭得这么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吗?”

阿私陀仙人说:“大王,太子的相真是太好了!太子貌如满月,脸若星辰,福慧具足,宝相庄严,他长成以后,必定会成为释迦族的光荣。他可以成佛,也可以成为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与佛是不能比的。悉达多的三十二相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不会执着五欲,贪享富贵,而是会舍弃王位,出家修行,最终必会成为彻悟人生求得最高真理的佛陀。世间也只有他才能使愚痴的众生消除烦恼和翳障,他将用般若的智慧而渡众生于不人生死境界的彼岸。他是大智者,也是大觉者。大王,我不是为太子而伤心,我是为自己而伤心。我已经是风烛残年,来不及亲见太子成佛,也来不及亲听太子成佛后美妙超伦的说法了。我心里十分难过,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净饭王听说太子将来一定要出家,那么谁来继承王位?谁来将这个国家从强敌环伺的险境中领向平安而康庄的大道呢?于是净饭王问道:“我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我能指望谁来继承这个国家,指望谁来继承我的王位,并使迦毗罗卫国世代相传、永享繁荣和平安呢?” 阿私陀仙人断然说:“大王,太子是不会为这一切所困扰的。他将来一定会脱略富贵尊荣、舍弃王位前去修行,一定会去寻求乃至得到真理,最终悟道成佛。”

阿私陀顿了顿,强压着异常激动的情绪,以一种平缓的语调继续着,说:“他将是世间惟一的永不寂灭的智慧之光,他的光辉将普照天下四方,他的智慧将解救陷溺在苦难深渊中的众生(众生,是佛教名词,又译为“有情”,有多种意义,大意为一切有情的生命)。当太子得道成佛时,世间就有一位教化人生的导师了。我为不能亲听佛的大道而感到异常的遗憾。”

净饭王听了阿私陀仙人的话,心中忐忑,真是犹疑不定、喜忧参半。P.26-29

序言

记得在北大读书时,我就喜欢读《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甚至将唐玄奘法师的《译撰全集》也借了来翻阅。《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三十四函,我只借了一函,看了《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当时准备将它全部抄下来,结果部头太大,无法抄全部。但第一函终究没有看完,自然余下的三十三函更无法读了。只不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觉得《大般若经》是真正的好书,而“般若”一词译成汉语,仅以“智慧”勉强对应,因此《大般若经》即是《大智慧经》。我向往人有智慧,而且以智慧力到达极乐的彼岸,更让人钦羡。但真正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金刚经》。《金刚经》我也全部抄过,其中一句话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来才知道,六祖慧能法师也是因这一句而深悟佛法的。可见,古人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原来世间万物,其实都不是泛然而无牵系的。佛说因缘,即此就是因缘,因此我从一介于佛学毫无基础的青年变而为时常有意关心起佛学来。但当时还是有些懵懂,虽然又读了不少经,却于佛学始终还是茫然。

后来从学校走上了社会。由于工作的关系,虽然偶尔还能翻阅佛经,但并没有更深入,或者说更主动地去真正了解佛教和佛学。仪知道佛学博大精深,超过任何一个宗派,这是在与儒家的学问比较之后,才得出的结论。一部《大般若经》就是无人匹敌的了,更何况其他?精锐处如《心经》、《金刚经》,也不是一般经典所能企及的。但仅有此种认识还是于佛学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并不真正懂得佛学究竟的意义,不懂得佛学究竟的内容,虽然懂得了一些名词,一些句式,如金刚、般若、波罗蜜、五蕴、不二法门,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而于体系始终茫然无知,内心的遗憾是可以想见的。我想,什么时候能真正有条理地、有系统地懂得一些佛学,使自己的疑问尽释,使精神的境界提高呢?正如佛所说的因缘那样,我在等待着我的因缘的到来。  因缘的到来,是在去年年初,一位朋友大约在看了我一直阅读佛经的分上,说,你能不能写一部《释迦牟尼佛传》呢?

我听了,想了大约有半天的时间。“对,我应当写一部《释迦牟尼佛传》,虽然这对我是最大的挑战。”

我默默地下定决心,而且使我恍然大悟的是,写《释迦牟尼佛传》对我想真正弄通佛学的内容是有极大帮助的,自然也可以弄清楚佛陀之时的背景及同时各派思想之间的关系,理清佛学的一个基本体系,即要了解某一个宗派真正的面目,从支流上溯,不仅费时费力,事倍而功半,不如从源头着手,高屋建瓴,易于把握,大约所有的学问都可以作如是观的。比方要了解道家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最彻底的办法是读《道德经》和《庄子》;要了解儒家是个什么样子,自然也必须从《论语》、《礼记》、《易经》等入手。从源头着手,就好比手中握住了纲,纲举目张,舒卷随意。古人有一句话,叫“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道理是相同的。这样,接受朋友的建议之后,我就全力着手来研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的生平经历了。

这需要读许多佛经,因为不仅要知道佛陀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与佛陀有关的基本精神和思想,佛陀是为什么出家的,思考了什么样的人生问题,出家之后以何种修行而悟道成佛,成佛之后有什么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叉是怎样向人间传播他的教义,他的教义与其他教派有什么样的区别,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等等。只有阅读大量佛经,从大量佛经中梳理出原始的面目,才能约略解决以上的问题。

我出于了解佛教和佛学的目的,极有决心地踏上了研究佛陀生平的道路。

两年来,我翻读了《大正藏》的大部分,读完了《长阿含经》,节略读了《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择要读了《摩诃僧祗律》,以及许多与佛陀有关的古人写的或译的经典和一般书籍,读了南传佛教的一些新译经典,翻阅了许多今人写的有关佛教史及原始佛教研究类的著作,总之,是贪多务得,只要能找得到的与佛陀有关的图书就买来或借来拜读。阅读积累之后,佛陀的整个生平及教义就渐渐地从字里行间活生生地走了出来。我终于能够看清尘封的面纱之后金色如来的真身了,虽然经历了风沙的摩挲,面目毕竟有些模糊,但风采是有着殊胜的魅力的。有谁为了解脱天下众生的烦恼而走出温暖的家庭.踏上那漫漫求正觉的荆棘之途的?有谁为了众生的烦恼之不得解脱在自己悟道之后不即时进入涅墼而游行人间孜孜不倦地传播所悟得宇宙之间的至道的?这是佛陀,这是大觉者佛陀,天人之间异口同声地复述着同样的言语。

于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写出了一部《释迦牟尼佛传》,在许多地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同时有我自己亲切的感受,我觉得我在逐渐地懂得佛陀,以及佛陀的意义,于是在某些方面,有了与其他佛传不同的视察角度,有了不同的认识境界,有了不同的叙述方式。我的意图在不仅反映佛陀的生平,而且更要反映佛陀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和一个较为全面的佛陀,有时并不太避讳的涉及到僧团内部的矛盾及弊害,虽然与佛陀的精神不大相干,但总是在僧团成立之后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将它叙述出来,更有助于了解佛陀及其佛教的真实情形。

我从研究释迦牟尼佛并撰写佛传之中,真正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佛陀的生平及其教义,对佛学的理解也加深了,它不仅是一个“知”的层面,而且是一个“行”的层面,只有两者的合一,才算是佛学的全面;甚至基本了解了整个佛教史传播及其部派分裂的情况……穷本溯源,事半功倍,我以为是其他枝节的研究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为了我所得的,我必须赞美佛陀,必须赞美佛陀的人格、教义及其精神。因为佛是大觉者,是大悲者,任何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沾溉的。

我从滔滔三千之河中,取一瓢饮,觉得味美津甜,烦渴的感觉在无形中悄然隐去。我记得佛陀用他的拈花妙手,将心法传给了后人,我想这后人包括所有有佛性的种子。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二千余年前佛陀的教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二千余年后佛陀的甘露。我想,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行道的根基,人人是都会从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福乐清净的境界的。

佛陀是觉者,是天人之间的导师,因此而赞美佛陀!赞美一切使人心觉解者!

因缘之后的果实,或许会有新的因缘产生。我希望我的书能成为一座了解佛陀的桥梁。

佛陀是世界的,世界性的佛陀以其包容、坚忍、智慧的精神而活在世界人的心中。正因如此,人心中的佛陀是如此的真善、亲切和关丽,在表象的世界里又是如此的充满亲和与宽广的力量。

愿天下众生福善具足!

合掌敬礼释迦牟尼佛!

伍恒山2000/11/27于南京

后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人为的造作,在佛陀的眼里,都是过眼的云烟;但在造作的本人,如冷暖自知的饮水者,总要在心底留下雪泥鸿爪般的印记,这印记积久而弥新,如沉香之燎,温煦可人。

这即是凡圣之不同的所在,也是我写作此后记的原因。

动手写作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新缘的开始。到完成写作,以至出版,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帮助和关爱,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在此向他们表达我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特别应当在此提到的是:金陵刻经处年高德劭的李安居士以九十二岁之高年,不辞辛苦,欣然审读拙著,并亲笔撰写序文,使我深为感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蔡宏先生认真审阅了全稿,并写出审读意见,得到他的肯定,使我深为荣幸。他们的奖掖使拙著平添许多色彩,我必须向他们致以我诚挚的感谢。

伍恒山 2001年7月31日于南京

今次改版,须感谢韩敏先生,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我不会想到要将文本加以修订。同时,须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了他们的支持,我的书才能以新的面目出现于读者诸君的面前。

我与韩敏的结识,是一个缘;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相知,也是一个缘。佛说因缘,万物都由因缘生,即此便是缘起。愿我们众生都是结缘者,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共同筑起一个清净、吉祥、快乐的世界。

敬礼释迦牟尼佛!

伍恒山 2004年lO月18日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释迦牟尼佛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恒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0663
开本 32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