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包袱,举步惟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封闭保守难道是中国与生俱来的弱点吗?自1840年以后,诸如此类的问题萦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脑际,挥之不去。本书以深刻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和雄厚的史学功底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答案。
图书 |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包袱,举步惟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封闭保守难道是中国与生俱来的弱点吗?自1840年以后,诸如此类的问题萦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脑际,挥之不去。本书以深刻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和雄厚的史学功底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答案。 内容推荐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包袱,举步惟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封闭保守难道是中国与生俱来的弱点吗?自1840年以后,诸如此类的问题萦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脑际,挥之不去。本书以深刻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和雄厚的史学功底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答案。 近代中国历史性格之趋于内向自省,并非自古皆然,而是形成于12世纪早期。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首先,这个社会必须是值得拯救的,然后,社会便会实现自救。”在12至13世纪严酷的国内政治斗争和东亚国际竞争中,他们的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却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向、保守、封闭、自省,中国失去了创新的力量。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从北宋到南宋 一、关注差异 线索与方法 资料与假设 二、宋代学术 文学 经学 史学 三、宋代儒学 思想与制度 不同派别的新传统思想 第二部分 12世纪 四、道德保守主义 亡国之耻的震撼 变革之门的关闭 保守主义者的正统要求 五、专制政体与宰相们 走马灯般的宰相(1127—1134) 宰相团队(1135一1136及以后) 权相长期独掌朝纲(1139—1156) 别有用场的前宰相(116l—1162) 六、个案研究:从辉煌到流放 谁有资格做榜样? 初擢签书枢密院事 宰相团队和国家政策 道德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风格 从巅峰到低谷 第三部分 新儒家成为正统:得不偿失的胜利 七、道德挂帅的新儒家:从争论、异端到正统 分析架构 道德先验论者自命正统 思想的传播与道德的结合 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失算的“伪学”之禁 从危机到国家正统 余论 注释中所用简称 注释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东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310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02-01-01 |
首版时间 | 2002-01-01 |
印刷时间 | 200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4 |
丛书名 | |
印张 | 6.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125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