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望故乡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对故乡的思念的散文集。对故乡的思和念是作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丝。儿时的成长、少年的梦想有着异样的情趣,那是在文明的都市中难以寻得到,造就得了的。故乡的水土酿就了作者诚实与忠厚,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受益终生,浓郁的乡情及亲情是他深至肺腑的温暖。关于故乡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作者表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对故乡的思和念是作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丝。儿时的成长、少年的梦想有着异样的情趣,那是在文明的都市中难以寻得到,造就得了的。故乡的水土酿就了作者诚实与忠厚,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受益终生,浓郁的乡情及亲情是他深至肺腑的温暖。关于故乡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作者表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目录

第一辑 回望故乡

 山里/3

 深山里那个世界/6

 外面的世界/8

 甘溪/12

 竹叶溪/14

 童年那首歌/18

 夏夜随想/20

 望船/21

 过河/23

 四月的记忆/26

 久别回乡的亲切/30

 常德诗墙/33

 回望故乡/36

 铜钱旧事/39

 蒿子粑粑/42

 蒿子与粽子/44

 擂茶/46

 家乡腊肉/48

 哭嫁/51

 十岁那年的花生/54

 杏子熟了/58

 哦喂的夏夜/61

 山那边/64

第二辑 行者无疆

 盛产毛皮的地方/69

 伊春的雪/73

 伊春年饭/76

 南横街/79

 捏脚/82

 一种文化的亲切/85

 纺城/88

 踏进纺城的第一步/90

 尴尬的保全工/93

 厂报的缘分/95

 《春雨》改变了我的命运/98

 团委书记/100

 从车间到团委会/102

 梦的沅江梦的夕阳/105

 铁路与马路/107

 我所知道的广安门/110

 外滩花园/114

 看看谁难堪/118

 品牌杂说/120

 手机短信/124

 继母的称谓/127

 花非花/130

 爱的理由/132

 心情/135

 情缘浅说/137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139

 望夕阳的孩子/141

 一个五岁男孩的爱情/144

 约会/147

 在非典的天空下/149

 滨河公园的一个下午/152

 今夜有雨/155

 父亲的信/157

 巴山夜雨/159

 戒烟记/161

 北京的雪/164

 河边/166

 走出抑郁/167

 感谢生活/168

 生活的味道/170

 雨中遐想/172

第三辑 垭上人家

 家住垭上/177

 垭上人家/181

 父亲和他的母亲/185

 家道/188

 姑妈/193

 春蒲先生/199

 少年挑夫/202

 半工半读所受到的欺凌/208

 陈家铺子/212

 黄达老师/215

 永和行学徒/218

 爷爷的病/228

 求神问佛/231

 邱复泰杂货店的伙计/234

 赶喜/240

 卖壮丁/245

 永丰行做工/248

 失业/253

 抓壮丁/256

 在当壮丁的日子里/259

 山古佬/264

 新旧交替的日子/269

 土改学习班/272

 土改/275

 征兵风波/278

 当兵的缘由/281

 军营/284

 复员/296

 复员之初/299

 农会干部/304

 砍烟苗/306

 临时工/309

 脱产干部/312

 在“四清”运动中/316

 文革岁月/318

 初到甘溪/322

 农具厂/325

 “两口论”/329

 审干/331

 大字报/333

 石灰厂·高压电/336

 入党/341

 爷爷/344

 侠哥的初恋/350

 婚恋/353

 我的父亲母亲/356

 父亲的菜园/365

 平凡的记述——垭上人家后记/367

第四辑 网人网事

 剡地心香/373

 写在水竹的生日/376

 光阴的故事/378

 光给你的平安夜/380

 祝福/382

 洪恩如烟/384

 再见康河/387

 关闭QQ/390

 一些人,一些事/392

试读章节

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别人问我出生在哪里,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告诉说,我出生在山里呢。不光我,好多山里长大的人,好像都这么说。

同是山里长大,我的山里与你的并不一致。中国多山地,偌大的国土上,该有多少各不相同的山里啊!

我要写的山里在湖南、湖北交接的那一带,通常叫湘西北,也叫湘鄂边,是一个山不很高但群山环抱的地方。山多,自然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尤为偏僻。

山里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子,也是个偏僻的地方。可是父亲给我盘古的时候,却说我们这个村子,曾经是交通的要道。每天会有不少人从门前的土路上经过,还有骡马队驮着山货从远处叮当叮当地一路走来。它们把山里的桐油、木梓(学名乌桕)、棕绳运到山外一个叫王家厂的集镇。那是一个离我们村子几十里路的繁华之处,有船可以通到县城。

山里产山货,木梓、桐油、棕片尤其多。秋天来了的时候,先是木梓树满树的绿叶变得红了紫了,山里像春天一般斑斓起来。特别是木梓树成林的地方,红成一片,煞是好看。后来我到了北京,慕名前往观赏香山红叶。看到的竟是故乡木梓红了的样子,就很感慨:所谓风景,就是不同的地方才有的不同赞美啊!不久,红叶飘飞。木梓树本该只剩了光光的躯干和枝桠,这时,却变戏法般地开出满树的琼花来!那是一些白色的小粒子——木梓树的果实。它们挂在枝头,装点着木梓树秋天最后的美丽。

山里人是爱美的,却更讲究实用。它们种植木梓树,为的就是要获取木梓树上那些白色的小粒子——木梓。秋冬交替的时节,大人们会把这些木梓摘下来,送到乡场上的收购站,换回来一些钞票。

P3

序言

常德素称“湘西门户”。门户者,湘西出入必经之地也。如此说来,常德其实属于大湘西的范畴。但一个常德人,是决不把自己当作湘西人来认同的,他们把自己的领地,叫做“湘西北”。

湘西也罢,湘西北也罢,常德的地理位置,你去湘西,这里是一个中转站;你去湘西北,这里还是一个中转站。

湘西出文学家出画家,自然也出过“绿林”。湘西北呢,文学家丁玲是大名鼎鼎的一个,其余的便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走澧水下石门,细看了县里馆藏的谆于,一种具有湘楚风格的古老的青铜器,让我大吃一惊。这地方甚是了得,山重水复,居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真让你小觑不得。接着游夹山,又为奉天玉大和尚颇有陕人风格的“墓室”惊呆了。这是一桩历史公案,清初的一些地方官员和文人就曾断言,奉天玉即是闯王李自成,他没有死于九宫山,而是归隐夹山寺。归隐也不是真归隐,是在湘西北的大山里遥控反清斗争。由于要“隐蔽”,只能以出家人的面目出现。他的遗族,自然也应留在了夹山。有一种说法,说丁玲曾在什么地方隐约地讲过,她的家族据传与李自成有关,不姓李而姓蒋,同样是为了“隐蔽”而跟了蒋姓管家的姓。传言之真伪,我是无由考证的,在我的心底倒希望是这样。湘西北的山湘西北的水,既威猛雄浑又曲折有致,在这里生活的人应当能文善武,既雄健,又有才情。

对湘西北的初始感觉是那么强烈,以致于回京以后的一天,我还同当时一道下石门游夹山的常德籍同伴小周说,你们湘西北的山水可真不一般!只可惜你下海久了,只怕已经少了对乡土的那般真切的感觉。

小周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憨憨地笑了笑。

小周是土生土长的常德人,二十多岁到京城闯荡。做过地产,在地产营销方面颇有业绩,也做一些与地产似沾边非沾边的经济文化活动的策划,譬如中国人居论坛、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之类。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思维活跃、很有一些灵性与闯劲的年轻人。人呢,长得豹头虎眼、粗粗拉拉的,让人想起湘西北的猛士。但是湘西北的文气和才情,我那时并未窥见,所以有此一叹。随口说出,绝没有贬他的意思。当然也没有指望他就真的做个文人,会有什么作品来因应我的遗憾。

两年过去了,小周又来见我,还是憨憨地笑笑,略带神秘地说,感觉不知好不好,给你一包稿子看看。

这次真轮到我吃惊了。厚厚的一叠书稿,是散文集,集名《回望故乡》。我认真地也不乏好奇地翻阅着,不觉被他满含感情与才情的文字吸引了。看着他那些文字,我仿佛又随他去了石门,去了夹山,去了澧水,看到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和那里的人。

“我是山里长大的,别人问我出生在哪里,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告诉对方,我出生在山里呢。不光我,好多山里长大的人,好像都这么说”。在他的笔下,湘西北的山飞扬起来,他的为故乡的骄傲也飞扬起来。还有一种小孩子的俏皮,这样写山里的榛子: “还有榛子,漫山遍野榛子树多。我们却不知道榛子是可以吃的,只摘了它来做玩具。一颗榛子,就像一枚精致的陀螺,在课桌上或者青石板上都转得起来。有一次到东北,主人端来一些炒熟的榛子。我惊讶地发现,那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用来做玩具的小陀螺么?便有些怅然。你想,榛子居然是可以吃的,而且那么好吃,我们少小时代又那么缺少食物!这种错过,多么令人遗憾和心痛哪……不过,一经提醒,回想起来,我们上小学时,勤工俭学,曾经摘过很多榛子,由学校卖给供销社了。可见一定有人知道它作为孩子免费玩具之外的价值,只是不教给我们罢了。”

啊哈,很直白,也很维妙,带着一种无可名状的孩子气的幽默。看下去,似这样山灵水动的文字,随时活跃在纸上。而后便是一组组诗的画面里,有许多乡人伴着历史行走。  小周对故乡真痴!长这么大,还像刚离母亲怀抱的孩子,边咂着嘴边回头张望自己家门口的篱笆。他确乎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十六岁时才去过一趟县城。现在虽然闯荡京华,故乡好像永远挥之不去。在他的记忆里,周家垭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所在。那里有常年漂浮着竹叶的竹叶溪:有两山夹一沟的山垭口:有他家的祖屋和祠堂:还有一个家族的繁衍和变迁。他的散文似乎没有什么主题,但母题却又那么鲜明,洋洋洒洒百十余篇,分为“回望故乡”、“行者无疆”、“垭上人家”、“网人网事”四辑。四股记忆的流光伴着文字的浪花,汩汩流淌在对故乡、对人在旅途的情思的小小的溪沟里。文字闪亮处,又像是山间的几朵小花掉入溪中,在哪一个小水潭里打着旋儿,有一种散文的自然美。

回想起来,两年前湘西北澧水、石门、夹山一行归来,与小J司谈起那一席话,他憨憨的笑容里,原来是透着一点狡黠的。眼下呢,却是透着少许的得意。这劲头,用湖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霸得蛮”。

当然,为文撰书之事,光靠“霸蛮”也是不行的。我先前只当他是一个头脑灵光、敢想敢做、颇能出新的优秀策划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湘西北的豪气,他身上是有的,然而文气却未必。更多地了解他的经历之后,却发现,文气与才情,原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只不过被粗砺的外表掩盖了。他的第一篇习作,发表在十四岁那。二十多岁时,获得过湖南青年文学创作竞赛奖。那可是一个出过韩少功的文学奖项,是由省作协、省文联和团省委联合举办的。

用一段自述,他是这样小结自己的半段人生的:做过很多同龄人都做过的文学梦,但作家岂是人人可以当得的,梦不圆就算了。有过高考不第的落榜之痛,后来拼命找补,新闻学,经济学,金融学,有用就学。当过乡村教师、工人、记者、商人、策划人,一路风尘还是靠摇笔杆混饭吃。一支笔摇啊摇,从湘西北摇到了北京城。

有人曾经说他是文人不像文人,是商人不像商人。仔细想想,还真有些“两不像”的味道。他的人,有人世之俗,他的文字,却有出世之纯。

小周自己说:“游走于地产与传媒的边缘,想做文人,最终还是商人。”其实,现代商人倒像是那时驰骋疆场的武士,不必为此格低;现代策划人更是那时的谋臣,有智慧才能成功。我理解,他不以自己的业务有成为满足,从而生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慨和不忘对文学的追求。说到底,是他心里有厚厚的文学情结。那也许是他的另一个童年故乡。

若是从前,看罢这样一本集子,我也会想,或许他应当执拗地把他的文学梦做下去才是。但是现在情形不一样,有文学志者尽可以去吃文学饭。未来记者与作家也许都不再会是一种专利。不管是谁,只要你有心、有追求,又有才情,便可以跨人文学的殿堂。而现代文化的互动性将会造就这样的机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望故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继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35395
开本 32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