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杂志社编写的《词语溯源》为读者展现了细碎的、丰富的、多样的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趣味性,可以赢得读者,也为读者进一步认识、研读历史提供了一些帮助。
“弹指”有多快?为何称新婚卧室为“洞房”?皇帝的女儿缘何称为“公主”?“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小姐”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何将小偷称为“三只手”?为什么第二次娶妻叫“续弦”?“畅销书”一词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猫腻”与猫有关吗?“黄花闺女”专指未嫁女子吗?“白色恐怖”为什么姓“白”?……这些历史故事、掌故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可以毫不费力地轻松阅读。
“弹指”有多快?为何称新婚卧室为“洞房”?皇帝的女儿缘何称为“公主”?“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小姐”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何将小偷称为“三只手”?“乱七八糟”来源于什么?“老表”的称呼有何来历?为什么第二次娶妻叫“续弦”?“畅销书”一词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猫腻”与猫有关吗?“黄花闺女”专指未嫁女子吗?“牛鬼蛇神”指坏人吗?“招摇”怎样算“过市”?“成规”为何要“墨守”?“白色恐怖”为什么姓“白”?
文史天地杂志社编写的《词语溯源》按类别地讲解历史知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更多的历史常识,能够查阅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是大中学生最佳的课外读物,也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广大历史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词语溯源》文章短小精干,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
“弹指”有多快
形容时光短暂时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这里的“指”就是手指,“弹指”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意思。佛家常用“弹指”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是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咒语等。如智文旬:“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则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弹指神功”的武林绝学,现在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感冒”最早出自官场
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你也许没想到,“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
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
感风一词与医学理论有关。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意思是说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
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不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词。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吹牛”原只为渡河
“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
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初编·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汀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关于吹牛,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财产就是牛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说大话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为什么将创始人称为“鼻祖”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_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卜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为何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洞房”一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楚辞·招魂》云“容修态,洞房些”。意思是幽深的内室里,满是面容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这里的洞房指的是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
从幽深的居室到新婚的卧房,洞房的词义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两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洞房,沿用的仍是《招魂》中的本义。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洞房仅限于在宫廷闱苑中使用,所指大都是王宫贵族们富贵奢华的居所。魏晋南北朝时期,洞房仍旧与普通人的婚姻无关。陆机《君子有所思行》中有“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一句,仍然是写极奢华的。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此处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却不是描写新婚之夜。
从唐代开始,洞房频频被用来指代男女欢爱的处所,借以描叙“闺情”。此时的洞房终于走出了宫廷贵族的高墙,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了,但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从盛唐到中唐,洞房渐渐由它的本义生发开来,引申为新婚卧房。比如“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刘禹锡《苦雨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顾况《宜城放琴客歌》),还有朱庆馀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闺意》)。此后,洞房就慢慢变为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了,“洞房花烛夜”也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