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建筑专业的教材书,但又不失其可读性。作者是英国的派屈克·纳特金斯。该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的形态、风格和它们详细的、专业的结构以及它们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书的内容十分翔实,作者对每一个建筑都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再作出结论,而且图片十分精美。这本书可不是几年就能够出的,估计花费了作者几十年的时间,这种扎实的书风与时下国内出版界那种浮躁之风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设计流派和各个民族的建筑,对具有代表性、有重大影响的建筑,从起源、发展走向、构造、特征及其设计师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时间纵揽4000年,地域分布5大洲。书中有大量实物照片和细部构造特写。

目录

前言

建筑的基本知识:乡土建筑

野性的光彩:建筑文明之始

不朽的几何学:古埃及建筑

圣山与圣窟:亚洲次大陆

谜语和模块:中国与日本建筑

血腥仪式:中美洲

众神的景观:古希腊

能者的权力:古罗马

礼拜团体: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

修道会与避难所:仿罗马式建筑

沙漠中绽放的花朵:伊斯兰建筑

光的形而上学:中世纪风格与哥特式建筑

人类完美的尺度: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

跨越阿尔卑斯山脉:文艺复兴的流传

形状与空间的戏剧:巴洛克与洛可可

优雅的代言人:浪漫古典主义的建筑

从开疆拓土到落地生根:美洲与新世界

铸铁建筑大师的伟大成就:风格的探寻

崭新的光景:世纪的转折点

符合新社会型态的设计:国际风格

建筑多元论:确定性的结局

结语

地图

历史年表

名词释义

建筑师小传

索引

鸣谢

试读章节

建筑故事的发展始于文明之初,当先民决定放弃游牧生活,开始住某个地方定居,建筑的故事就随之展开。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四处流浪,依赖种子与莓果维生,追逐可以猎食的动物。当然,即使在气候温暖的地区,祖先也需要房舍的庇护,房舍可用来抵御严寒的天气,更可用来对抗野生动物或敌人,避免在睡眠时遭到袭击;但住四处流浪的岁月里,祖先可以利用洞穴或树木等作为天然的庇护所,只有在定居下来,开始种植自己的农作物以后,才开始需要永久的住处。很自然的,他们发现群策群力,共同利用水资源,一起耕耘田地,对大家最为有利——这就是人类社会与城市的起源。

人类最早建立城市的过程与文明生活的发展密不可分,英文中“civilization”(文明)一字,正源自拉丁文的civis,指的是“市民”或“城市中的居住者”。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曾指出,永久定居的观念是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还有什么比建立城市更能明确地显示一个人决意放弃流浪生涯?亚里斯多德也说过,人类聚居住城市中是为了生活,留在城市中不走,则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

不过,这一切到底是从何时何处开始的呢?我们得记住,口前我们对早期城市的了解,大都来自考古学的发现,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考古学家就投身各重要古文明的废墟进行研究,而所得结果又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更早期的人类社会,拿破仑在这方面曾经推波助澜,因为他在798年率军前往埃及时,不但带了大批的官兵将领,还随军带了151名医师、科学家与学者,后来由于政治因素,他不得不匆忙返乡,这些随员中有很多就留在埃及,后来针对埃及金字塔与其他埃及古文物,提出了最早的详尽报告。尽管如此,19世纪的大半时间里,考古研究都是由业余人士在半嬉游的状态中完成,一些驻扎荒郊野外的外交人员与生意人,平日闲来无事,想找点事打发时间,就开始从事考古的研究。现代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不断扩展我们对早期人类居所的认识,进而改变我们对古代居住环境的看法;同样的,鉴定年代的新技术不断出炉,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修止对过去人、时、地的看法。可以确定的是,废墟经历的年代,往往比我们原本认知的时问还久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似乎比所有旧书上说的,都要长得多。

P16

序言

建筑艺术在每个人生命史中,都占有部分篇章——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出生、做爱、死亡,可能都在建筑物内部,工作、游戏、学习、传授技艺以及宗教膜拜,可能都在建筑物中进行,甚至思考、制造、买卖、组织活动、协商国家事务、审讯罪犯、发明事物、关心他人等,可能也都在建筑物内部发生;大多数人早上在建筑物中醒来,到另一栋建筑、或另外几栋建筑中度过一整天,夜间又回到原来的建筑里安睡。

光是生活在建筑中这一点,就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专业权威,可以开始研究建筑的起源与内涵,但在进入建筑世界之前,我们得先弄清建筑艺术的一大基本特色,此一特色是建筑艺术与其他多种艺术迥然不同之处,也是让建筑艺术比较难以评判的因素:建筑艺术除了艺术魅力之外,还得兼具脚踏实地的特性;另外,一方面要讲求美观,一方面又要强调实用。

17世纪初期的亨利·伍登(Henry Wotton)爵士,曾改编更早的理论家,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楚维司(Vitruvius)的名言,指出“美好的建筑有三大条件:坚固、实用与愉悦。”前两个条件都和建筑艺术脚踏实地的特性有关,第三个条件则属于美感的范畴。“实用性”指的是建筑的基本目的: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否能配合该建筑物的用途?“坚固”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是否健全:建筑物的建材与构造是否能配合当地的特殊环境与气候? “愉悦”则是指欣赏者与使用者从某建筑获得的美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感,其间包含多重的个人判断。

本书阐述的建筑故事,范围涵盖全世界。目前有关东方与中东国家的建筑艺术、甚至有关史前建筑艺术的知识,每年都不断增加,这些知识影响到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看法,改变了我们身处环境的面貌、历史地位与相对重要性。我得先强调,我是个建筑师,因此我观察建筑的角度,完全是从建筑师如何设计建筑的角度出发,这和艺术史学家采取的角度或许不同,我试着以自己的观点切入问题,也就是尽力想象建筑师在设计某栋建筑时,脑海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因此,我每碰到一栋建筑,一定会问一个问题:这栋建筑为什么盖成这样?个中原因或许很多,但只要我们能找出部分原因,例如历史、政治、宗教、甚至社会的影响,我们就能更清楚了解,该设计师为什么那样思考,为什么他选择以某种方式来建筑。由于建筑形成的原因很多,而且满足建筑需求的方式也不只一种,建筑师最后必须作出选择,而我们要问的就是,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派屈克·纳特金斯著//杨惠君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361083
开本 其他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1-11-01
首版时间 2001-11-01
印刷时间 200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1.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
丛书名
印张 22.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4
21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