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菲特投资语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你可以错过牛市,看淡熊市,退出股市,但不能怀疑投资决定财富,理财改变生活;你可以错过巴菲特的午餐会、伯克希尔的股东会,但不能错过投资人师的智慧箴言。30年间资产上涨2000倍,成为世界首富;数次股灾立于不败之地,被人奉为“股神”。本书带你零距离接触“股神”巴菲特的所想、所说、所做。

内容推荐

在金钱世界的顶峰,我们看到过石油大王、房地产大亨、船王以及强盗式的富商,但沃伦·巴菲特则是通过投资股票达到那儿的第一人。巴菲特以100美元起家,如今富可敌国,在投资企业和股票方面,更是无人能出其右。本书带你零距离接触“股神”巴菲特的所想、所说、所做。

目录

献辞

第一章 投资第一准则:永远不要亏损

投资的鳄鱼法则

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

第二章 能力原则: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

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相信直觉,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三章 长期持有:我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

专情比多情幸福1万倍

复利累进,长期持有的关键

持有还是卖出

第四章 进退之道:在买之前就知道何时卖

股票的价格与其价值

把买价放在首位

什么是有吸引力的价格

危机就是时机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买进靠耐心,卖出靠决心

第五章 集中投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巴菲特的篮子里有几个鸡蛋

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最多的利润来自于最少的组合

打桥牌与买股票

第六章 市场判断:市场不是向导。仅仅为你提供了权益买卖的场所

市场常常是无效的

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

忽视所谓的多头和空头市场

“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向导

第七章 理性投资:投资不仅仅靠智商

投资不仅仅靠智商

学习远比理论更重要

第八章 选股1:寻找明星企业

挑选公司,而不是股票

最佳的业务、最好的公司

什么是超级明星企业

捕猎快速移动的大象

咸鱼很难翻身

第九章 选股2:投资企业的未来

选股的四条财务准则

关注管理层的品质

经济商誉比有形资产更“值钱”

价格好不如公司好

第十章 套利:善用套利方法,获取更多利润

一种鲜为人知的才能

评估套利条件

巴菲特规避套利风险的方法

第十一章 影响巴菲特一生的投资大师

财务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顾问——菲利普·费雪

附录 巴菲特语录大全

理财·股票·投资

励志·管理·其他

生活·爱好·性格

家人·朋友·同事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

——巴菲特

在投资界,有很多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对此巴菲特深刻地讥讽道:“事实上,人们充满了贪婪、恐惧或者愚蠢的念头,这点是可以预测的。而这些念头导致的结果却是不可预测的。”

对这一点,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纳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弗农·史密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综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证实了巴菲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认为在投资中亏损的人,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投资者。

现实中搞投资的人,并没有有效市场理论中假设的那样完美,他们都是非完全理性的。由于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再加上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会表现出大量认知和行为偏差。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正常的且非常聪明的人却经常做傻事。所以,投资者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要保证自己不要做出非理性的错误行为。这就是巴菲特告诫我们的:“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一般来说,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常见愚蠢错误有以下几种:

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是相当自信的,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句话用在投资界中,就是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相信,对自己成功的机会过度高估。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自己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带来的,与运气和机会没有多大关系。在证券市场中,过度自信的变现形式就是过度交易,提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1985年,有人作了这样一个实验:根据资产组合形成的前3年表现,把组成股票分为跌价股票和溢价股票,5年后,观察这两组股票组合的表现。结果发现原本为跌价的股票组合比原本为溢价的股票组合获得的收益率更高,并且不能用跌价股票的风险来解释这种现象。后来人们认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金融资产价格中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过度反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于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换句话说就是,新的信息被投资者过于重视,而长期的历史信息被投资者忽略了。但是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结果,在坏消息下,投资者经常过度悲观,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过度。在好消息下,投资者经常过度乐观,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过度。

许多实证结果所发现,在过度反应现象下,市场上会出现以下两种等价现象:

1.超涨的股票在修正中补跌,超跌的股票在修正中则会补涨。

2.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幅度越大,其修正调整幅度也越大。

反应不足是指对新的信息投资者认识不足,特别是被戴上证券分析师等头衔的专业投资者。通常情况下,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他们都抱有成见,而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来修正原来的赢利预期,导致低估其价值,把大好的投资机会浪费掉。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一位投资者在面对同样数量的赢利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情绪影响更大。现在被证实,同等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应是赢利的正效应的2.5倍。

损失厌恶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就是: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比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更大,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在投资中的表现就是:买价与卖价的不合理价差。

对投资者来说,损失厌恶还会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这种影响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错失长期的巨大赢利机会。

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原本是动物界的一种现象,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把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束之高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其外在表现就是:在某个时期,相同的投资策略被大多数投资者采取,或者偏好同一个特定的资产。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说的是一种认知倾向,是指人们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对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置之不理。

代表性偏差在金融界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指有名望的大公司)就是“好股票”。这种认知偏差在金融界随处可见,原因就是,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而实际上,好公司的股票,其价格必然过高,风险也就过大,如果其内在价值不高,也就成了“坏股票”,而坏公司的股票,其价格必然很低,风险必然很小,如果其内在价值高,也就成了“好股票”。

自归因

自归因是一种心理特性,指人们总是将过去的成果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这样,如果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一致时,那么,投资者的自信心将随之而不断加强;但一旦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相反时,其自信心并不等量地削弱,结果就是对市场产生恐惧感。

战胜市场的愚蠢首先战胜自己的愚蠢

在金融市场中,这些现象很少单独出现,而是交织成一张网。如果投资者在市场中不能保持理性避免出现这些错误,那么他们就会犯一些愚蠢错误,导致投资失败。投资者战胜市场的前提是保持理性,尽可能减少行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愚蠢投资决策。格雷厄姆说:“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健的人,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统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从投资行动中获益。”对格雷厄姆的说法,巴菲特是非常赞同的,他说:“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

1987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菲特指出:“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具备必须把他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容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自己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非常有用。”

P19-22

序言

在金钱世界的顶峰,我们看到过石油大王、房地产大亨、船王以及强盗式的富商,但沃伦·巴菲特则是通过投资股票达到那儿的第一人。巴菲特以100美元起家,如今富可敌国,在投资企业和股票方面,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如果投资领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那么,巴菲特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员。自从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公司以来,其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0498美元,达到了大约为22.2%的年复合成长率。而在战后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大约为10%。如果一个人在1956年巴菲特职业生涯刚开始时,就拿出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管理,那么,到2002年,它将变成约2.7亿美元,而且还是税后收入。

巴菲特的这些骄人业绩令华尔街人望尘莫及,他的投资动向被投资者视为不可多得的财富。很多时候,巴菲特的一句话,就能够决定一只股票的涨跌,在投资界形成了奇特的“巴菲特现象”。

巴菲特别具一格的投资理念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投资者。从2000年起,巴菲特为了资助穷困者和无家可归者,向全球推出“午餐约会”计划。这个计划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他们为了抓住一次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不惜花费几十万美元。2003年,巴菲特“午餐约会”计划最高出价为25.01万美元:2004年最高出价为20.21万美元;2005年最高出价为35.11万美元;2006年最高成交价为62.01万美元。

当然,巴菲特不会给每一位投资者这样的机会。怎么办呢?购买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每股大约80万元人民币),然后参加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据说,在伯克希尔公司开股东大会的那天,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一大清早就排起了长队(那场面比春运期间买火车票还热闹),目的就是抢到一个好位置,与巴菲特近距离接触。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结束后,这些投资者都很满足,因为投资大师的话总是醍醐灌顶。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花费得起这样的巨款和巴菲特共进午餐以及购买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受时空的限制,来到巴菲特的身边。聆听他的投资心得。更多的人只能够千方百计地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工具(网络、报纸等),了解巴菲特投资心得的点点滴滴。

巴菲特自己没有写过任何一本有关他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教科书,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尽管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人在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书,但是,很多人还是怀疑它们能否真正回答下列问题:

巴菲特到底是怎样成功决策自己的投资策略的?

巴菲特是如何确定投资目标的?

巴菲特用什么样的标准选择股票?

巴菲特怎样确定自己的投资尺度?

巴菲特面对风云巨变的市场如何调整心态和控制情绪?

巴菲特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我想,回答这些问题最准确的答案,莫过于巴菲特自己的那些最原汁原味的语言。毕竟“言为心声”嘛!

后记

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每一位投资者,要想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最好的办法是学习那些投资大师的投资策略。沃伦·爱德华·巴菲特正是值得每位投资者用心学习的最佳典范。

巴菲特教导投资者,要用基本的生活常识、基本的恐惧感与人性的分析来指导在投资领域的活动。他说:“成功的投资家不需要学习高难度的充满希腊符号的数学;不必学会破译衍生工具和了解国际货币的波动;不需要深刻了解美联储的政策;当然更不需要跟着市场行情预测者每日的陈词滥调走。”他认为投资成功的秘诀是寻找那些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本书正是伴着这些理念编写完成的,希望能够为广大的投资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当然,一本好书的出版注定要熔铸很多人的努力,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邓东文、高金、暨琴、徐晓莹、高志强等朋友在本书策划、编辑过程中的帮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及资料,在此也表示感谢。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菲特投资语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3955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7.12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