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戊戌变法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涉及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等,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图书 | 戊戌变法史事考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戊戌变法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涉及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等,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内容推荐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重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信同以往的研究专著有所不同,一定能够使人耳目一新。 本书包含了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等。 书中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描述包括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等。 本书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目录 自序 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 一 学术史与本文旨趣 二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 三 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三日的政治异动 四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 五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训政前后 六 整肃与软禁 七 结论 附录一:百日维新期间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附录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至百日维新前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戊戌年张之洞召京与沙市事件的处理 一 徐桐的提议与清廷的用意 二 张之洞与总理衙门对沙市事件的处理 三 召张之洞进京的呼声再起 四 简簦的结语 戊戌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 一 学术目的与方法 二 上奏权,代奏与上书的处置 三 上书的内容及其评价 四 简短的结语 附录:司员士民上书的时间,代奏及收藏状况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一 德国亨利亲王来华促动的清朝觐见礼仪改革 二 为德皇制作宝星与购置世界地图 三 亲拟政日本国书与召见伊藤博文 四 赴韩使节的派出 五 结语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与郑匡民先生合作) 一 戊戌变法时期中日关系之背景 二 戊戌变法前期及高潮期日本政府的观察 三 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四 山县有朋首相,青木周藏外相的态度变化 五 简短的结论 本书征引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戊戌变法史事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茅海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219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0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首版时间 | 2005-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3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