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雅文化传播公司,默默地聚集起一批颇具理想的摄影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追寻着现当代一些散文名家,诸如朱自清、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史铁生、余秋雨等人的足迹,从北京到上海,从庐山到西湖,从白莲洞到钓台,乃至巴黎、威尼斯,在作家们把山川与草木、城市与乡野无微不至地刻画在文章里时,把对荷塘月色和泰山日出的感受倾注到各自的笔下后,他们用摄影镜头来再次聚焦,使得文字与图片以一种最为独特的方式组合了起来。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这一套《现当代名家游记散文摄影珍藏版丛书》,具有崭新的视觉效果。
本书为该套书中的一本,集结了朱自清旅游欧洲的散文游记共十篇,除了展现作者细腻的观察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并透过摄影镜头走进历史现场,借由文字与影像交会,重温欧洲的历史与艺术。
威尼斯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佛罗伦司
正像看达文齐的《摩那丽沙》(Mona Lisa)像,她在你上头,可也在你里头。这不独是线形温和平静的缘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带着它们的光泽;互相显映,也给你鲜明稳定的感觉。罗马 罗马(Rome)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古城的一般。滂卑故城
纪元七十九年,维苏威初次喷火。喷出的熔岩倒没有什么,可是那崩裂的灰土,山一般压下来,到底将一座繁华的滂卑城活活地埋在底下,不透一丝风儿,那时是半夜里。瑞士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顰眉的西子。荷兰
红的黄的颜色,在那灰灰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近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柏林
在这儿走路,尽可以从容自在地呼吸空气,不用张张望望躲躲闪闪。找路也顶容易,因为街道大概是纵横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德瑞司登
站在原上,易北河的风光便都到了眼里。这是一个阴天,不时地下着小雨,望过去清淡极了,水与天亮闪闪的,山只剩一些轮廓,人家的屋子和田地都黑黑儿的。莱茵河
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巴黎
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西根雅骨吧。
佛罗伦司(Florence)最教你忘不掉的是那色调鲜明的大教堂与在它一旁的那高耸入云的钟楼。教堂靠近闹市,在狭窄的旧街道与繁密的市房中,展开它那伟大的个儿,好像一座山似的。它的门墙全用大理石砌成,黑的红的白的线条相间着。长方形是基本图案,所以直线虽多,而不觉严肃,也不觉浪漫,白天里绕着教堂走,仰着头看,正像看达文齐的《摩那丽沙》(Mona Lisa)像,她在你上头,可也在你里头。这不独是线形温和平静的缘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带着它们的光泽,互相显映,也给你鲜明稳定的感觉,加上那朴素而黯淡的周围,衬托着这富丽堂皇的建筑,像给它打了很牢固的基础一般。夜晚就不同些;在模糊的街灯光里,这庞然的影子便有些压迫着你了。教堂动工在十三世纪,但门墙只是十九世纪的东西;完成在一八八四年,算到现在才四十九年。教堂里非常简单,与门墙决不相同,只穹隆顶宏大而已。
钟楼在教堂的右首,高二百九十二英尺,是乔陀(Giotto,十四世纪)的杰作。乔陀是意大利艺术的开山祖师;从这座钟楼可以看出他的大匠手。这也用颜色大理石砌成墙面;宽度与高度正合式,玲珑而不显单薄。墙面共分七层:下四层很短,是打根基的样子,最上层最长,以助上耸之势。窗户越高越少越大,最上层只有一个;在长方形中有金字塔形的妙用。教堂对面是受洗所,以吉拜地(Ghiberti)做的铜门著名。有两扇最工,上刻《圣经》故事图十方,分远近如画法,但未免太工些;门上并有作者的肖像。密凯安杰罗(十六世纪)说过这两扇门真配做天上乐园的门,传为佳话。
教堂内容富丽的,要推送子堂,以《送子图》得名。门外廊子里有沙陀(Sarto,十六世纪)的壁画,他自己和他太太都在画中,画家以自己或太太作模特儿是常见的。教堂里屋顶以金漆花纹界成长方格子,灿烂之极。门内左边有一神龛,明灯照耀,香花供养,墙上便是《送子图》。画的是天使送耶稣给处女玛利亚,相传是天使的手笔。平常遮着不让我们俗眼看,每年只复活节的礼拜五揭开一次。这是塔斯干省最尊的神龛了。
P19-P22
在大雅文化传播公司,默默地聚集起一批颇具理想的摄影艺术家。
他们或固守一方,或远走他乡,用光影与色彩,展示出他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悟。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应邀在联合国总部的艺术画廊举办影展。
现在,他们又以独特的视角,追寻着现当代一些散文名家,诸如朱自清、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史铁生、余秋雨等人的足迹,从北京到上海,从庐山到西湖,从白莲洞到钓台,乃至巴黎、威尼斯,在作家们把山川与草木、城市与乡野无微不至地刻画在文章里时,把对荷塘月色和泰山日出的感受倾注到各自的笔下后,他们用摄影镜头来再次聚焦,使得文字与图片以一种最为独特的方式组合了起来。
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这一套《现当代名家游记散文摄影珍藏版丛书》,具有崭新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新颖,使得我们凭此厚实的业绩,足以豪迈地宣布一个图文时代的大旗已经竖起。
当然,它也很老,在明清时代文入画的画与题跋的关系中,我们能找到坚实的历史根基。
读图曾经被视为思想幼稚、情感肤浅、心灵浮躁。然而,也正是在读图中,我们发现了尚未泯灭的童心、留恋不去的生趣和活泼泼的感性。
图文不同于插图,在插图书籍中,图是文字的点缀并且紧紧依附于文字。
但对于图文书籍来说,图自成系统,前后呼应;它被文字所拥有,又一次次从文字的空隙中滑脱,向世界直接展示它的光影和色彩,并吸引着文字对它再一次拥有。
这样,在这一套图文版丛书中,有了明显的两套文字:
第一套,是作家们的大块文章,它连缀起图片,让赤裸裸的光影和色彩的元素进入新的组合;
第二套,是获得新生后的图片,在倔强地自我表现时对文字的不可抗拒地吸引,这样的文字,我们无以名之,姑称之为:说明词。
对那些散文大家来说,
当他们写下他们的文章时,面对的是自然,是身处其间时的心灵的感悟,是艺术对自然的提升。
对那些文学新秀来说,
他们创作的说明词,面对的是一幅幅由山、由树、由云、由水等构成的艺术境界,是拉开距离后的静静观照,是艺术对艺术的召喚和应答。
对我们读者来说,
我们读大块文章时的凝重,在读落英缤纷一样飘落在我们心田的零星散句中获得了释放。我们读者的心灵因此而变得轻快,在掀开的每一幅画面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想象的扑翅声。
维系起两套文字的中心,不正是精湛的摄影图像吗?
就图像的连贯性而言,从儿童时代的连环画到成人时代的图文书籍,其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不过,连环画连的是事,而图文书籍中的图则以自己的美连起了诗和思。
在图片与说明词的呼唤与被呼唤中,图文书籍的特色愈显分明:
当图像世界渐渐淡出于一片悠远的天空时,说明词从心灵的空间直接涌现。这里,不单是自然与心灵的熨贴无痕的过渡,也是图文之间,说明词与文章之间,一种有机的循环。
收入这套丛书的名家名篇,大多早已为几代人所熟悉,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在读图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时,这些文字并没有被图片所淹没,而是在图与文互为对照互为碰撞中,明确了各自的边界,将各具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出来,作者与摄影师之间不断地激发起新的灵感,形成新的交流。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套丛书为图文的结缘仅仅是提供了各自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而舞台之幕也才刚刚拉开。
詹丹
2002年春于上师大文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