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由曹正文著,本书特色:

一、他评点的历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发掘的史料却不大为人所知,即所谓“熟人生事”。如沈括是古代杰出科学家,但其人品之瑕,一直为后人所忽视。又如张居正,他一直被正面歌颂,但其人品亦有可议之处。

二、对一些过去较少被评论的历史人物,选择一个角度,展开议论。如孔范之谀,李东阳之忍,董其昌之霸……让读者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

三、每篇文章都在一千字左右,娓娓道来,有故事,有细节,有观点,有评论,可读性强。

四、所选人物,上至先秦下到清代,从这些古代知识分子身上看到封建社会的烙印和他们的局限性,同时也折射出他们的优点、弱点及其觉醒。

内容推荐

“壶中书影”是《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的一个文史随笔专栏,专栏作者米舒先生是曹正文的笔名。

“壶中书影”评点千古文人,文字之活泼,语言之生动,取材之丰富,视角之新颖,都曾让许多读者心仪。其中不少篇章色极有趣味,如《王安石之拗》、《苏轼之仁》、《徐文长之傲》、《王阳明之诡》、《金圣叹之趣》。而好多文章则写出了“熟人生事”,如《沈括之暇》、《董其昌之霸》、《严嵩之变》、《张居正之权》、《袁崇焕之冤》……

现由文汇出版社将米舒评说86位文人的逸事趣闻汇集出版,让读者集中浏览千古文人的际遇与荣辱,可为品茶开卷之雅事。

对古代文人集中品评,为《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的新颖视角之一。领略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与成败得失,足以让读者认识文人性格之特征,《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既有知识性,又有故事性,娓娓道来,雅俗共赏。

目录

不曾停歇的笔(代序)/严建平

◎先秦两汉

 老子之道/孔子之求/季札之让/

 庄子之境/孟子之辩/李斯之死/

 萧何之污/陈平之精/贾谊之识/

 司马相如之媚/东方朔之诙/司马迁之愤/

 严光之拒/

◎魏晋南北朝

 杨修之逞/阮籍之醉/陶渊明之乐/

 葛洪之度/石崇之富/萧衍之禅/

 孔范之谀/

◎隋唐五代

 杨坚之误/孙思邈之寿/魏徵之谏/

 封德彝之揣/上官婉儿之弄/周兴之恶/

 宋之问之谄/骆宾王之坎/李林甫之嫉/

 韩愈之鸣/孟郊之寒/薛涛之情/

 自居易之勤/元稹之薄/王叔文之败/

 温庭筠之舛/李煜之悲/冯道之滑/

◎北宋南宋

 包拯之刚/欧阳修之美/王安石之拗/

 司马光之诚/吕惠卿之愉/苏轼之仁/

 沈括之瑕/舒宜之猛/米芾之颠/

 朱淑真之怨/秦桧之臭/李清照之寡/

 陆游之梦/

◎元明清

 杨维桢之妖/管道升之忒/朱升之忧/

 刘伯温之惑/方孝孺之勇/lll解缙之躁/

 杨士奇之名/李东阳之忍/沈石田之宽/

 唐伯虎之浪/l严嵩之变/海瑞之苛/

 张居正之权/徐文长之傲/况钟之正/

 徐霞客之行/袁中郎之睨/文震亨之好/

 董其昌之霸/王阳明之诡/王世贞之闳/

 冯梦龙之俗/张岱之博/牛金星之恃/

 钱谦益之降/柳如是之翘/金圣叹之趣/

 李渔之雅/郑板桥之怪/袁枚之闲/

 纪晓岚之达/曾国藩之韧/袁崇焕之冤/

 薛福成之高/李叔同之奇/

后记 曹正文/

试读章节

老子之道

老子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也是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在我面前,令吾高山仰止。他是我最尊敬的哲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创立了“道”的理论,他认为“道”是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可以视作宇宙的本体,“道生一(元气),一生二(元气分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在对立统一中产生冲气),三生万物(冲气又产生芸芸万物)。”因此,老子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之演变,而“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既“独立不改”又“周行而不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非常了不起!

老子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前后,比孔子大20岁左右。有关他的出生很玄妙,相传老子是彭祖的后裔。理氏在河边洗衣,见河上飘来一颗李子,食之而怀孕,生下一个男孩,白眉白发,遂取名老子。老子指院中的李树日:“吾姓李”。老子又名李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而好学,经常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个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先生博古通今,却经不起老子的一问再问,只得回答:“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子又问其母,其母亦不能答。老子便仰天观日月星辰,苦思三日而不知饭味。由此可见,老子不仅好学,而且好问、好思,窃以为是老子成才的窍门。

老子先入周拜博士,后任周朝“守藏室之官”(图书馆管理员),他读书甚杂,天文、地理、人伦、诗书、礼乐、文物、典章,无所不学,老子最聪明的是,他融会贯通地认识自然,阐述了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在老子看来,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反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还相互转化。他认为,大与小,多与少,远与近,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真与伪,巧与拙,贫与富,长与短,有与无,都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委屈可以保全,弯曲反能变直,低洼可以充盈,陈旧而能变新,少取反而获得,多智则会迷惑。

老子还指出了“物极必反”,“物壮则老”,“木强则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防止事物发生急剧转化,老子主张去除过分极端的举措,这样才不致使一个事物走向极端,老子提出了“不争”的观点,因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学说当时就吸引了许多人,“其弟子遍天下”,但老子依然很谦和,很淡泊,没有架子。他有个弟子阳子居骑高头大马,昂首挺胸,傲视旁人,老子认其“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遂改之。另有弟子庚桑楚求教养生之道,老子回答:内去欲求,外除物欲。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则大道可修矣。

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亦获益匪浅。孔子赞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龙之应时变化,真吾师也”。

老子卒于何处何年?司马迁记载“客死秦国”。而有人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远行西域,去了印度。他出关时有一团紫气飘移,于是“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吉祥象征。相传老子活了100多岁。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老子能长寿,确实很了不起。

老子在唐朝被封为“太上圣元皇帝”,唐朝皇帝都自言是老子之后。在当代,老子的《道德经》已有60余种译本,成为《圣经》之后全世界最畅销的经典之作。老子的一些学说,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动。

我少时好读《论语》;中年后亲近《庄子》;今已耳顺之年,《道德经》让我反复玩味其文之妙。

孔子之求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2005年9月28日我赴山东泰山参加“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从曲阜带回来的孔子铜像,让我朝夕面对,我从他历经风霜的面容上感觉到一种慈祥。在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身上,透溢出人性的闪光。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在当时属于高寿。孔子的祖先是贵族,可他三岁丧父,随母迁居山东曲阜,从小过着贫贱的生活。是磨难锤炼了他的意志,他吃粗粮,喝冷水,干重活,从小认识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胸怀!而鲁国的文化传统熏陶了他年轻的心灵,使他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终于成为一代圣人。

孔子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有远大的追求,并能付之于自己一生的言行之中。他认识到学问即是学而好问,他善于学习,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对做每一件事,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视之,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乐于把学来的知识传授给弟子,他第一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招收了3000名学生,其中有72人学得最好,称为“七十二贤人”。从而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现象。而他丰富的教学经验,自成体系,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有了学问,他并不满足。他51岁时从政,当过都宰(市长)、司空(管理工程的官)、司寇(司法官),并代理过宰相之职。当时天下大乱,孔子为了推行“仁政”,率弟子周游列国游说。

孔子之求,就是推行“仁政”,要统治者“举贤才”,爱大众。在孔子看来,重视百姓,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他提出的“养民”、“富民”、“惠民”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重视。

但孔子所求,屡屡碰壁,当时的统治者(各国的君主)对“仁政”并不感兴趣,或者感兴趣而不愿意去推行“仁政”。孔子对此,毫不气馁。他在68岁那年返回了鲁国,把其晚年的精力花在教育与整理文化典籍方面。他删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本,传授给更多的弟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孔子把它完成了,非常了不起!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他在临终前对弟子子贡说:“泰山就要倒了吗?梁柱就要断了吗?哲人就要像草木那样枯萎了吗?”他为壮志未酬而叹息。但他留下了与弟子对话的《论语》,透溢出人生哲理的智慧闪光。他留下诸多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令后人获益无比。

孔子之求,其间艰辛,不提也罢。孔子生前无多荣耀,还活得相当艰苦。但历史是公正的,他死后成了圣人,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流传到西汉,经董仲舒改造,成了汉武帝的统治武器。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尊孔,其实是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实则歪曲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后来又有多少人要打倒“孔家店”,但最终孔子依然屹立于世,千年流芳,而不少批孔者却成了可笑的角色。

孔子推行的“仁政”,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孔子为所求付出的努力,却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在今天的世界上,孔子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他也是世界各国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P1-4

序言

不曾停歇的笔

(代序)

严建平

1981年下半年,我与正文兄先后进入正在筹备复刊的新民晚报。从此,我们的命运和新民晚报紧紧连在了一起。弹指一挥间,我和正文做了整整31年的同事。

据说正文进晚报是有一点争议的。因为当时他已小有名气,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报社领导怕他来了以后不安心新闻工作。记得我进报社时,也听老同志们讲过,如果你想当作家,就不要进来。一开始我并不十分理解,后来才慢慢明白,做新闻工作,是要有牺牲精神的。当记者,时刻要准备去第一线采写新闻;做编辑,则要甘坐冷板凳,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你自己想搞创作,势必与之发生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正文最终还是如愿进了晚报,不知他当时有没有做过什么保证。

正文进报社后,先是在政法部当记者。印象比较深的是,1985年,当时开始重视培养青年干部,上海新闻界也提拔了一批年轻人。正文为之感到欢欣,写了热情洋溢的报道,并因此与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赵启正同志结下了友谊。

1986年晚报第一次扩版(6版扩为8版),当时报社采取“招标”的办珐,正文主动请缨编辑“读书乐”专版,试刊成功后,一编就是22年。在“读书乐”专版创办1000期时,老作家流沙河先生撰文赞道:“读书乐”专版挺立二十年,真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他觉得“读书乐”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内容的普及,二是文章的短小,三是联系的周到。这其中包括同读者的联系、与作者的联系。他风趣地说道:“对我这样一个懒作者,米舒(正文的笔名)都不嫌弃,信函电话,频频联系。逢年过节,还寄贺卡,真是周到,使我愧受。米舒无意间为‘读书乐’专版积聚了一笔无形的资产,谓之敬业,谓之努力,皆可。”

因为编“读书乐”,正文接触了许多名家,读了更多的书,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他的创作热情因此进发。其实,晚报一直是鼓励编辑记者多写文章的,只不过希望大家不做作家当杂家。受此影响,正文的写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晚报的烙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他一篇一篇地写,然后集腋成裘。如今他的新书《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即将出版,真是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也钦佩他持之以恒的勤奋。

正文告诉我,他的文史知识,受益于章培恒先生。1978年至1981年三年中,他每周去章先生家听课,在章先生指导下读《二十四史》,写下了不少读书札记。近年来,在这基础上他又加以整理,补充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见解,陆续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发表。因工作关系,我得以先睹,大体上有这样一些印象:

一、他评点的历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发掘的史料却不大为人所知,即所谓“熟人生事”。如沈括是古代杰出科学家,但其人品之瑕,一直为后人所忽视。又如张居正,他一直被正面歌颂,但其人品亦有可议之处。

二、对一些过去较少被评论的历史人物,选择一个角度,展开议论。如孔范之谀,李东阳之忍,董其昌之霸……让读者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

三、每篇文章都在一千字左右,娓娓道来,有故事,有细节,有观点,有评论,可读性强。

四、所选人物,上至先秦下到清代,从这些古代知识分子身上看到封建社会的烙印和他们的局限性,同时也折射出他们的优点、弱点及其觉醒。

作为一家之言,他的文章刊登后,也有一些读者来信提出商榷,这说明他的文章有人看。这样的互动,也增强了报纸的影响力。正文对待读者的意见是认真的,凡言之成理的,都虚心接纳,在出版时作了修正。

正文的成功,在于他继承了晚报老一辈报人的好传统,为读者而写,笔耕不辍。如今,当面对新进报社的年轻人时,我想对他们说:“如果你选择新闻事业,那么,你手中的笔永远不要停下。”

(本文作者为《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后记

我童年时念书,凡读到有历史典故的成语,特喜欢刨根问底搞个明白,如“叶公好龙”、“朝秦暮楚”、“一鼓作气”、“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让我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少年时,我迷恋上乡音——苏州评弹,评话《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岳传》、《隋唐》、《英烈》加深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偏爱,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我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在青年时代从事文学创作,最早创作的也是历史小说,《三个独生子》、《萧相国夺宅》、《苏东坡出山》、《浴血睢阳》均取材于中国古代史,但真正让我迈人中国古代史门坎的,还得益于章培恒先生的指引和教诲。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有幸拜在章培恒先生门下,每周去他溧阳路寓所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章先生当时是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他曾师从蒋天枢教授,后来他又向朱东润、赵景深先生学习唐宋与元明清文学。因此,在复旦大学中,章先生是从先秦到明清文学(包括古汉语)都卓有研究的一位有独立见解的学者。“文革”结束,日本拟请一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去神户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几经比较,因章先生是通才而脱颖而出。

章先生当时教我读中国古典文学,嘱我先选读《二十四史》,他亲自为我选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唐书》、《宋史》与《明史》的部分人物传记作重点读本,并对《二十四史》的有关人物篇,为我作了辅导性讲课。当时“文革”刚结束,我大概有两三年时间,每周去章先生家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章先生让我回家写历史人物札记,我大约作了3000多张卡片,章先生还教我用古文写《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我总共写了四本笔记簿,大约有四五十篇,章先生一一作了批改。应该说,这三年,对我一生的学习与工作大有裨益。

我后来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因漏做一道题而未能录取。在我灰心泄气之际,是章先生以自己坎坷人生经历为例,语重心长对我鼓励,让我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后来我又考进报社当了记者,再后来由于我比较通晓古代史,文史哲知识面比较宽泛,得以调到副刊部编辑“夜光杯”。

谈到中国的古代史和中国古典文学史,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好几个版本。但章先生教我读原著,也就是读《二十四史》。这一点,我当时并不理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通史比较好读,读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虽然有标点,但是繁体字直排,有些字我还得翻阅古代虚字之类的书,后来我开始理解章先生的用意,他是让我多接触一点古文,对我学习古汉语有好处;再后来我更明白了章先生的苦心,他曾经说过,“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的总结,才是比较客观的,当朝人写当朝的人与事,免不了有片面性。”章先生特别推崇《史记》,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与文学家,他冒着掉脑袋的勇气写出了汉武帝时代的优与劣,正因为他秉笔直书触犯了西汉皇权,他才落得悲惨的下场,虽然宫刑摧毁了他的肉体,却不能消灭他的精神。我记得有一天下午,章先生用浓重的绍兴口音对我说:“你最好的办法是用脑子读二十四史,并细细品味,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

正是在章先生悉心指导下,我花三年时间通读了《二十四史》中不少人物传记,这本《壶中书影》,正是根据当年读《二十四史》时写的读书笔记,陆续整理出来发表的。

由于笔者在《新民晚报》工作了三十多年,当记者,编副刊,也在晚报副刊上开设“书友茶座”、“壶中书影”等个人专栏,因为《新民晚报》是小型报纸,一个版面6000多字,要登五六篇文章,因此专栏文章都力求生动而简练,字数以干字文为主。因此我受老晚报人风格的影响,自己写文章也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角度小,二是文笔简练生动,三是写入所未见的。如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人物,则力求挖掘出前人未见的细节与内容。如《萧何之污》、《韩愈之鸣》、《苏轼之仁》、《沈括之暇》、《严嵩之变》、《张居正之权》、《董其昌之霸》等,都是写大家熟悉的人物史料之外的逸事。沈括是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又是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张居正是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本人大搞腐败,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者;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家,但他又是一个文化恶霸;萧何为了活命,自污其名;韩信之死,正是“败也萧何”也;严嵩在历史上是奸臣,但他从青年到中年,一直是一个敢于直言的正臣,正是嘉靖帝的反复无常,严嵩才从正臣蜕变为媚臣;薛福成能从西人“自绘败状”、“知耻而后勇”中揭示中国统治者好大喜功、听喜不听忧的弊病,这些都令人读之颇有启迪。

第二类人物,他们不太为大众所熟知,如《季札之让》、《孔范之谀》、《封德彝之揣》、《王叔文之败》、《吕惠卿之愉》、《舒宜之猛》、《解缙之躁》、《杨士奇之名》、《李东阳之忍》,文章中颇有新史料的挖掘,品味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很有点意思吧。

中国文人,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其评价是不够高的。中国古代文人很有个性,或才情横溢而恃才傲物,或十年寒窗而平步青云,或名满天下,或青史留名,但古代皇帝却视文人为“俳优”,乾隆则把文人当作“娼妓”。新中国写的古代文学史与通史,宣传的是奴隶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知识分子只是皮上之毛,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指出知识分子也是生产力,终于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公。

我细细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可以看出有以下三点,一是好读书,有追求,敢于说话,敢作敢为,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魏徵、包拯、苏轼、王叔文、海瑞、曾国藩;二是学识丰富,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如欧阳修、白居易、王世贞、张岱、李渔、袁枚、纪晓岚、李叔同;第三类人是无行的文人,这些文人也好学习,在仕途与学术上也有作为,但在人品上有问题,如李斯、司马相如、石崇、宋之问、沈括、冯道、董其昌、钱谦益等。

在我写作的86个文人中,有三位皇帝,一是李煜,公认的大词人;二是萧衍,他对哲学与文学均有研究;还有一位是杨坚,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科举取士的皇帝,正是隋朝改察举制为科举取士,为寒门子弟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杨坚本人功不可没。书中还写了不少文人的异类,如《唐伯虎之浪》、《徐文长之傲》、《王阳明之诡》、《金圣叹之趣》、《郑板桥之怪》,这几位文学畸人实在很有趣,但其经历却读来令人心酸。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未能列入当时“文苑传”,如写出《三言》的冯梦龙,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短篇白话小说家。而列入官方正史中的“文苑”名人,其实不少是当官者,他们既无才气,又无学问,更没有留下一篇传世之作。这一点很值得后人深思,我以为,这种“文苑传”的排列,正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缺陷与投影。

灯下读史,实在很有趣味。我最崇敬的古人是孔子、庄子、司马迁、欧阳修与苏东坡,还有明清时代追求自由意识的文人。但品读《二十四史》中的某些篇章,我常常读得透不过气来,盖因中国封建专制之恶,赢政、刘邦、刘彻、朱元璋、朱棣等皇帝被后人赞颂,实在令我鄙之。赢政“焚书坑儒”;刘邦大杀功臣,用儒生帽子撒尿;刘彻好大喜功,连年发动战争,不仅国库亏空,民不聊生,而且许多地方连男人都找不到了;朱元璋残杀无辜,大兴文字狱;朱棣杀人如麻。这不尽是他们个人品质之无耻,乃是封建专制制度之罪恶。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多次改革,但因为改革者依靠的是皇帝,而不涉及专制制度本身,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如王叔文、王安石、张居正,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封建文人的堕落与帮闲文人的产生,其实正是封建专制派生出来的一种怪胎,如严嵩从正臣变为媚臣,牛金星因环境所迫而加入农民军等等。因此,这本小册子旨在颂扬中国古代文人气节与优秀品质的同时,也是通过一个个文人的遭遇,来控诉与抨击中国漫长封建专制社会的罪恶,如刑不上大夫、皇帝一言九鼎、皇亲国戚享受特权、官官相护等。中国封建社会越到末期,专制之恶越盛,从朱元璋大杀功臣到朱棣“诛十族”,以及清朝大兴文字狱与慈禧专权,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统治者矛盾越发尖锐的表现,正是封建专制在中国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封建专制大厦巳倾,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横空出世,为中国的今天带来了希望。

让我们都做一个正直而贵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此与诸位书友共勉。

这本小书原来计划写100位古代文人,还有吕不韦、董仲舒、朱熹、李贽、蒲松龄、洪秀全等人,因搜寻史料不全,未能完稿。我写一个历史人物,大概只有个把小时,但搜寻史料,酝酿谋篇,却要花费我好些天的时间,不少历史人物札记都是三易其稿,好在来日方长,容我慢慢写来。

此次小书结集出版,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西坡兄与观浪兄,他们为小文在晚报连载时付出了辛劳;我还要感谢一些热心读者在小文发表后提出的各种宝贵建议与意见,使我获益良多。这次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得到桂国强社长与本书责任编辑竺振榕女士的支持。竺振榕女士是我九三的同事,她编过不少好书,并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严建平先生在审阅拙作发表时,就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此次结集出版,又承他为拙著作序给予鼓励,侯仁端先生为本书人物插图妙笔生花,熊俊先生为本书设计了封面,在此我一一深表谢意。

曹正文

写干2013年7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正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9567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316610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2
15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