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风靡一时的《培养一个有作为的孩子——读懂“不听话”的行为》后,雷利博士又一心理治疗力作。雷利博士通过对患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典型的思维模式分析,强调家长如何才能与其孩子谈心、交流思想,通过探讨孩子们怎样才会产生对自己负面的看法,以及通过教会家长怎样帮助其孩子改变这些无助的想法,勾勒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家长与其孩子一起找出途径来克服如今困扰众多年轻人的阴暗想法。
图书 | 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挽救孩子父母必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继风靡一时的《培养一个有作为的孩子——读懂“不听话”的行为》后,雷利博士又一心理治疗力作。雷利博士通过对患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典型的思维模式分析,强调家长如何才能与其孩子谈心、交流思想,通过探讨孩子们怎样才会产生对自己负面的看法,以及通过教会家长怎样帮助其孩子改变这些无助的想法,勾勒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家长与其孩子一起找出途径来克服如今困扰众多年轻人的阴暗想法。 内容推荐 在校园枪击事件频频发生之际,儿童抑郁症在美国家庭的蔓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厉害。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脱口秀主持人、专栏作家、教师、政客以及家长们个个都在争论:这究竟是谁的错,如何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研究这些孩子们需求的雷利博士在《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一书中阐述了如何拯救孩子的独到看法。 目录 鸣谢 /3 序 抑郁症的目的 /5 第一章策划拯救工作 /1l 第二章死亡是种选择 /37 第三章我是块最差劲的料 /53 第四章我的错误证明我一文不值 /61 第五章没人会喜欢我 /71 第六章以“F”开头的字 /81 第七章没有这个人我不能活 /9l 第八章我一定会疯了 /101 第九章我父母并不那么爱我 /109 第十章麻醉品使我快活 /1 17 第十一章一切都不会改变 /125 第十二章制定一种治疗方案 /135 第十三章相关疾病 /161 跋 为抑郁美言几句 /169 试读章节 面对“不知遁” 要了解抑郁孩子的内心活动,往往只须和他单独在一起,跟他说:“你最近对自己感觉如何?”此问一出,你得准备听各式各样的话题。特别是要边听边找出10个无助想法中有哪一个(或几个)是真的深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 当然,不是每个儿童和青少年都开口。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抵抗或阻抗,一种有意或无意的不愿让你参与进来的意念。虽说有些孩子一旦你问他们,会真的滔滔不绝告诉你他心里一直想些什么、感觉如何,但别的孩子对你问有关他们思想和感觉的问题时,只是那么一句:“不知道。” 对许多孩子来说“不知道”是句真话。对此,你得处之坦然。由于思维方式或是由于外界压力,抑郁的孩子能告诉你一些他们的想法、感觉以及最近的经历,可许多不会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用10种无助的想法去试探,以设法检测出孩子的真正想法。这么做有个小窍门。你可问你的孩子,他是否在某方面心里一直有个秘密。这么做等于给孩子一个台阶,让他说出迄今一直深埋心底的话。下面便是试探负面想法的一段对话的例子。 家长:“我很想知道你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怎样。” 孩子:“不知道。” 家长(想到无助想法1“我是块无用的料”):“我不知道你最近对自己一直怎么看。你是否一直有不愿说出的秘密,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不是块料什么的?” 孩子:“我当然没有‘自己很好’的感觉哕。” 家长:“那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别人个个做得都比我强。” 你现在会发现,孩子坦白了他与自己的小伙伴相比,觉得自己混得很差劲。而一旦此念头出现,家长的工作就得帮他搞清楚这一想法是否真有事实依据。再者,假如他的看法有事实根据,那么家长的下一步行动就得是,帮他明确地界定自己的薄弱之处何在,并帮他制定现实的计划加以改进。而如果他的想法到头来并无事实根据,那么,家长就必须帮他看清是由于自己毫无根据、负面的瞎想才使他感觉特坏。 如果用这些试探手段去了解你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而效果不佳的话,你下一个做法是,试探找出外界的应激压力。他是否家庭作业太多而不堪重负,或者是周围某邻居或同学欺负他,或者是家中某件事让他困扰不堪?这都是些直截了当的问题,定会清楚告诉你需要做些什么。 你若已询问过孩子内心的思想和外界的应激压力,但却对她为何抑郁依然茫然不知,那么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可能性。表现抑郁的孩子却又确实说不出为何会去那么想,可能患有生化抑郁症。鉴于该病症可追溯至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孩子们便不可能说清楚为什么要那么做。另一可能性是,你孩子患的是焦虑症而并非抑郁症。因为焦虑孩子的典型症状就是:他无法告诉你他们究竟为何有此感觉。 当你肯定你的孩子受到某事因扰,你想与之交谈又遇到强大的阻力时,你需要默默地坚持下去。不必再用试探性的问题,直接清楚地向他表明,他的行为存在问题,以及你对此的关注。遇到强大的阻力时,你得让孩子知道,不谈不是个办法。因为你清楚,他感觉很坏,且事情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但在此情形下千万小心,保持冷静。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孩子正设法保持他抑郁的秘密。因为,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觉,并把你试探性的问题视为对他隐私的入侵。 用“不知道”作为借口,千方百计不向你透露他们内心想法的儿童和青少年常会突然大发脾气,其目的在于让你后退。如果此时你也发作,或是将他们的发作看成是针对你个人的话,你恰恰中了他们的圈套了。如你已经发火,记住一定尽快按下重新启动键。在情况稳定下来后,进行第一次谈心。千万别因孩子不喜欢谈而轻易放弃。你明知道孩子内心出了问题,即便是他们坚持要自己独处,你若扭头不管,这只会使他的抑郁症毫发无损。 还有,在这种情况下需牢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你是家长,正因为如此,你在家里说了算。其次,孩子可能不知道这点,你得不厌其烦地一直重复它,目的在清楚地告诉他,不谈不是个办法。例如: 家长:“过去几周你比以往我所见到的更显伤感、更生气,我想帮助你。” 青少年:“我告诉过你,我不想谈。” 家长:“我理解你不想谈,但你也得理解作为家长,我的工作是确保你生活一切正常。这才是为什么我们得谈的理由。” 青少年:“我告诉过你,让我一人安静一会儿。别让我再见到你,让我一个人呆会儿。” 家长:“让你一个人呆会不是个办法。正像我刚才说的,我是家长,我的工作就是搞清你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会使你如此悲伤和生气。” 青少年:“你再不闭嘴我就出去!” 家长:“你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只会将事情弄得更复杂。你对有些事感觉很不好时,我真不想去惩罚你。但如果你继续这样没礼貌,我会惩罚的。再告诉你一遍,作为你家长,我需要知道,你为何最近一直感到如此悲伤和生气。” 青少年:“我告诉过你,这不关你的事。” 家长:“我得再次警告你,我想法帮你,而你却对我不礼貌。” 青少年:“我早已告诉你,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家长:“正像我告诉过你的,不谈不是个办法。你得告诉我,最近发生了些什么事。如果你现在不想说,我们过一会再说。我担心,你在这种情况下不谈对我们这个家来说绝不是个办法。” 这显然是个僵局。你会发现家长已相当成功地表明他的“家长的角色”。他这么做就不会陷入争吵的圈套。他清楚表明,自己是家长,孩子是孩子,这两个角色在家庭结构里面是不能转换的。一般来说,有些儿童和青少年会针锋相对,拒绝交谈,可后来最终会心平气和,还是谈了。P.31-34 序言 抑郁症的目的 抑郁症是干什么的? 乍听起来,这个问题问得莫明其妙。抑郁症究竟要干什么?勇敢的回答是,它并不干什么,它没什么目的,而只是让患该病症的人痛苦。它是一种得根除的疾患和毛病。没有干什么之说。 请别这么快就以为问题解答了。人们毕竟过去有问过发烧这一病痛的目的何在,并对它在医学角度有助于了解身体上出了什么事这一说法觉得好笑,因此,你一旦想到抑郁症这么个复杂、痛苦的精神病症,定会认为它似乎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 根据精神病诊断统计杂志(美国精神医学会1994年第四期)报导,抑郁症大发作的症状会是很痛苦的:·由自述(比如说感觉悲伤、空虚)或旁人观察,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情绪。而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可能是一碰就大发脾气。·几乎每天大多数时间里对差不多所有活动明显失去兴趣和快乐。·未进行节食或瘦身,体重明显下降(即一个月内体重有5%的变化)。·几乎每日失眠或过度失眠。·几乎每日心情激动或障碍。·几乎每日疲劳和无精打采。几乎每日感觉自己没用或有不恰当的负罪感。·几乎每日无法去思考或精神不集中,或做事犹犹豫豫下不了决断。·没有特别规划,脑中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产生要自杀或想自杀的专门计划。。 儿童要接受抑郁症大发作治疗,必须在二周内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上述症状,而这些症状一定得与以前的表现不一样。儿童总数中有3%至6%的人患有该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提醒我们儿童和青少年中存在着抑郁症,但是它远不足以使我们明白,是什么引起抑郁症以及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我认为,只有不单单将它看成是个疾病或是一系列症状,而只是传递的一个信号时,对抑郁症才能有最清楚的了解。 本书的观点是,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信息反馈,是一种大脑想引起人们注意的意识。抑郁症发出的信号不总是容易听到或接收得到的。它想告诉你的是,你生活中某些东西必须改变,然后,你才会感觉舒服些。 抑郁症在你生活中的三个方面给你反馈。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要求你非得改变,以求感觉舒服些。第一方面,可能也是如今人所共知的一点是生物化学方面。第二方面是环境压力。抑郁症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你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美国公众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十分清楚:情绪受激素和神经传递素的严重影响。许多家长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得了“化学失衡”,这太正常了。 我们以为,化学失衡能导致抑郁症,这往往使我们忘了其它的因素。外界压力如工作过重、一件重要的事没干好、关系破裂或家里争吵气氛紧张都能引发可怕的情绪。内在的事情如某人的自我感觉也能导致抑郁。化学失衡作用于压力,压力作用于思想,而思想又作用于化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脑袋被转得晕晕乎乎的。无助的想法 本书主要集中讨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第三个原因,即我称之谓“认知抑郁”的那种形式,因为它是由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引起的。为什么要集中在思想和看法上呢?理由有二。首先,对自己和自己一生的负面看法几乎总与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相伴相随。其次,当我们帮助这些孩子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时,他们几乎都说感觉好多了。 不妨这么来看:大脑就是一台有机的计算机。思想和看法就是其软件。举个例子说吧,你使用的那台计算机主要部件开始用3加4去等于6时,那么,很可能信息系统部门的某人一定熬过夜。同样,当我们听到孩子对自己明显表示失望的看法(这是抑郁症的燃料)如“我什么都不行”、“我真的太蠢了”时,也一定要有所警觉。正如我们会修复办公室的电脑使之运转正常一样,我们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马上去纠正我们孩子不正确的思维。 所幸的是,大脑的程序能重新设置。但首先你得搞清导致抑郁的原因之所在。经验告诉我,大多数抑郁的儿童和青少年均暗自相信以下十种失望的看法。失望看法1:死亡是种选择 抑郁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可以被这里谈到的一种,或多种看法所主宰,以致在合力的作用下足以使之不想活下去。一般来说,轻生的想法只是在一个或多个这样的想法主宰了整个思维过程时才产生。正是这个时候孩子会以为,死亡才是结束负面感觉的一个现实选择。失望看法2:我是一块最差的料 抑郁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常有别人似乎总比自己好或自己生来就高贵的意识。正如我们能从几乎所有与抑郁有关的东西中会发现的那样,这一想法无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暗自认为自己是块最差的料的儿童和青少年,完全有可能比几乎他所有的同伴都聪明。当你观察这么想的孩子与其同伴互动时,你会注意到,在争执、讨论中他会轻易服输。他更关注的是如何使所有人快活而不太关注去表达他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这样的孩子,即便清楚地知道别人错了,也很难为自己而去理直气壮一番。失望看法3:我的错误证明我一文不值 相信这一说法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并且将所做错的事都视为自己有问题。你可以猜到,他们还把自己的错看成证明自己不如别人的证据,即便别人也完全犯了相同的过错。毫无疑问,他们同样也容易将自己的过错推到他人身上。失望看法4:没人曾喜欢过我 也许是因为他们以如此负面的角度看待自己,抑郁的儿童和青少年自然认为没人会真地爱他们。虽然他们完全可能是些可爱的孩子,能展现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的所有才华,可认为没人曾喜欢过他们的孩子常常会呆在人群的边缘。他们确实想被人邀请参加进去,但又怕如果自己鼓起勇气敲门,宣布自己来了,而别人却又加以拒绝。正是由于他们躲在后面羞羞答答,别人才会躲着他们或根本都没发现他们。对此,抑郁的孩子却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他得出结论认为,他之所以未被邀请参加,是他不值得人家喜欢。当人家的确表现出喜欢他时,老唱反调的他却反过来想: “如果他们真了解我,便一定会不喜欢我。”失望看法5:你对我必须公正 正因为抑郁儿童或青少年认为他不如别人,或不讨人喜欢,因此,它指的是死缠着要人家喜欢他。抑郁儿童让别人喜欢他们的方法之一是,装得像全世界最讨人喜欢的人的样子。陷于这么一个角色中的孩子,常常会出格地去证明白己对别人好,即便这些别人都是些没教养的人。当没教养的人拒绝投桃报李,那么抑郁的孩子便变得愈发抑郁了。正常孩子说话常常不那么绝对,即便是认为应该如此也罢,他们老是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失望看法6:缺了这个人我不能活 这一想法在抑郁青少年中特别普遍。他一生中一直讨厌自己,可过后某日突然来了个人,向他表示了一种兴趣,有时可能只是小小那么一点点兴趣,这时抑郁青少年便立刻得出结论:爱终于出现。而如不抓住此机会,它将永不再来。由于有个抑郁的伙伴在身旁,且不停地要你向他保证爱他,因此,绝大多数青少年里的这类关系注定要破裂。而一旦关系破裂,这些抑郁的青少年便认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失望看法7:我一定会发疯 我每年都碰到一小部分孩子,他们最后都向我坦白,他们脑袋里总好像有个声音告诉他们,去做对自己、对他人危险的事。这个声音不像自己的,还似乎真有个人似的。他们有一种被外来者入侵的感觉,认为自己疯了。他们对自己会发疯的担心使之将这一恐惧埋在心底不告诉他人。失望看法8:我父母没给我足够的爱 抑郁都会有许多原因。然而多年以来,我对有这么多的抑郁成人深感惊讶。他们称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对他们在情感上、生活上的关心不够所致。这一关心不够可能是他(或她)迫不得已,经济上不富余,工作时间太长或是外出太频繁等等。它可能由于父母不善待一样具体的东西引起(你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动机而将孩子与东西等同起来)。它可能由于父母身患严重精神疾病所引起,它也可能由抑郁症本身引起,一种由父母的抑郁导致孩子抑郁的循环。失望看法9:麻醉品使我快活 抑郁的青少年有转而去寻求任何东西的危险。他们用一定的物质——食物、甜饮料、糖果、垃圾食品在自己情绪不安时来舒缓自己。他们也用其它物品——酒精、大麻和其它街头毒品,使自己沉湎于暂时的忘却一切或是暂时的兴奋,以摆脱内心的感觉。失望看法10:什么也不会变 看完前九个失望看法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抑郁儿童或青少年会道德沦丧,并开始认为:他永远也摆脱不了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了。他心中将来的希望开始消失,生活也开始变得平淡无趣。 这些便导致认知抑郁的一些想法。在以下章节里我们将逐一详知探讨。请记住,为帮助你孩子摆脱认知抑郁的状态,你得帮助他垌白,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导致他抑郁的根源。为了帮助也摆脱抑郁,我们得向他证明,他的想法是错的。有时,还得做得有些戏剧性。我们现在就来谈谈用来拯救你孩子的技巧和做法。 后记 我本人不能不写一本有关抑郁的书。多年来我诊治过那么多的儿童和青少年,亲眼目睹他们中许多人近乎被人遗忘或是过着一种屈指可数的自弃或无助的生活。对我来说,对付抑郁症就如同圣战一样。 我夜深人静时冥思苦想:对那些我听说的自杀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不就像给计算机重新安装程序一样么?无助的想法引起自杀,除非我们让他感觉他和健康、完整、原来的他一样,否则它会使孩子们从根本上倒退。可对这些无助想法,我们又如何去面对? 任何已自杀身亡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死之前均可能经历数周、数月的折磨与痛苦。他很可能一直把自己的感觉和对人生的体验隐藏起来。我常问自己,如果有人能帮助住在我家附近那位去年夏天开枪自杀的男孩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用一种在最后一刻制止自己自杀的方法看待自己,看待他的人生,那情况又如何呢? 我回头细细思考,挽救孩子之死就好像科特·冯内古在五号屠房里想象让时光倒流,使成千上万的人们能从二战时德累斯顿的燃烧弹中脱身一般。杀死孩子的那颗子弹会神奇地在半途被停住,退回到枪膛里,同时也把枪口冒出的烟和火花都吞了回去。男孩站起来,沿着走廊回到他父母的卧室,把枪放回壁橱的格子内,放到毛衣底下它原来的位置。他倒退着走下楼梯,走出大门,倒着一直走到巴士车站,倒退一步跳上巴士。倒着行驶的巴士回到了学校,他把书翻回去,一边从右到左在草稿纸上移动,一边那些字又退回到钢笔尖里去了。时光继续倒流,一直退到自憎、恐惧和失去希望刚冒头时,退到我们能尽最大努力给他一种全新思维的那一刻。 所幸的是,患上抑郁症的绝大多数孩子并不自杀。但这不能使我们麻痹,看不到把生活看成一片灰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会是个什么样,看不到抑郁孩子所生活的圈子会是个什么样。 我并非是让我们对抑郁症另眼相待。只要从敌人那里有消息传递过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加以诊治。如果我们听之任之,那我们将咎由自取。作为家长,我们每个人得保证问问我们的孩子,他们总体上怎么看自己,在学习、体育或是社交上遇到困难时怎么看自己。就这么简单地一问,你会吃惊地发现,孩子对你敞开胸怀的程度有多大。 作为一个家长,如果不去问,你便不可能知道你孩子的哪种想法,哪类念头需要帮助。当抑郁症足以引起我们重视时,我们反倒得感谢它。因为是它向我们发出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孩子一定出什么问题了,而不至于以后再去悔不当初了。 书评(媒体评论) 雷利博士在《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一书中,为那些情感上受到困扰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供了容易掌握、有帮助的指导。此书言辞犀利、一语中的,以一个母亲的口吻探讨了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成功地引导自己的孩子经受起抑郁症的挑战。——朱莉娅·托恩 《你并不孤单一度过抑郁阶段之经验谈》一书作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挽救孩子父母必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国)道格拉斯·埃·雷利著//关胜渝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3647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8 |
出版时间 | 2004-01-01 |
首版时间 | 2004-01-01 |
印刷时间 | 200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7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5 |
宽 | 15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