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战(两岸世纪之问)/阮次山看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两岸关系,“和战”问题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及全世界华人共同关注的世纪焦点。香港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一直关注着近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本书将阮先生多年的评论文章加以精心整理和编排,读者可在阮先生犀利诙谐的言辞中将两岸十年荆棘路尽收眼底。

内容推荐

阮次山:最近有很多国内学者有一个忧虑,他认为台湾的年轻人还有台湾的中坚层次好像离开大陆越走越远,也不能怪他们。中间的这一层人30岁以下的人,我们如果把他们的年龄减掉15,当年李登辉和陈水扁的执政加起来前后就十五六年,十五六年以前是10岁的孩子,他哪里懂得什么。经过这15年李登辉刻意把台湾教科书改成把台湾和大陆分离,台湾教科书本土化,报纸上不断有这些言论,这些孩子们在十五年前生活在这种洗脑的状态,他到了今天的25岁今天的30岁,这一代人,他的思维离开大陆越来越远,这是必然的,当然也是一种危机。

目录

艰难的一步

1993年

从台前台后看“汪辜会谈”

1997年

台湾的另一场“误会”

1998年

两岸互解对方的哑谜

辜振甫大陆行阻碍仍多

两岸关系原地踏步

辜振甫的融冰之旅所融有限

1999年

两会往来函的奥妙

2002年

唐树备接受阮次山专访披露“汪辜会谈”内幕

“选战”冲击波

1996年:台海危机

台湾切莫引火自焚

李登辉再不慎言,台湾将大祸临头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何去何从

台湾急于打开两岸复谈之行

2000年:阿扁上台

中国政府发表两岸政策白皮书的时机与用意

中国政府会如何解读台湾大陆结果?

“泥鳅策略”从危机边缘滑过

选相乱生

1997年

大陆不准台湾离家出走

台湾“绿化”与两岸关系

1998年

借命案反大陆,民进党失败

2001年

国民党为何此时提出“邦联论”?

切莫错估台湾选举结果的两岸因素

台湾大炒“屋顶理论”和“统合论”

2003年

“连宋配”的台面意义及幕后运作

麻烦制造者

“三通”之痛

血浓于水

十年荆棘路

试读章节

两岸关系原地踏步

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祜到大陆和海协会敲定了辜振甫在下月间访问大陆的行程,台湾方面反应热烈。可是,从具体情况看,北京的态度仍未松动,而显然台北所要争取的,就是双方有进行会晤的姿态,足以向民众作出交代。

台湾的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祜在9月24日晚上结束他短暂的北京之行后返回台北。据台湾“陆委会”主委张京育表示,许惠祜的这趟大陆行“收获很丰富,圆满达成任务,让辜振甫先生能前往大陆访问”。许惠祜自己则称,他已完成了“陆委会”交待的任务。台湾的媒体也一阵“欢呼”报道,把许惠祜这趟行程炒得“很正面”。

但是,冷眼旁观,我们不禁要问:许惠祜这项千呼万唤始如愿的北京行,究竟有无使封冻已久的两岸关系有所解冻;大陆方面对台湾的态度与实际措施是否已有所松动?这次许惠祜的大陆之行究竟有何意义?

虽然张京育把“使辜振甫先生能前往大陆访问”当成许惠祜此行的重大收获,但是,尽人皆知的是,诚如大陆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8月中旬时所言,辜振甫往访只是去参观访问,因此有关他“参访”的行程细节,其实只要双方用文传及电话相互联络即可,不用许惠祜亲自前往。

许惠祐终于能赴北京

但是,台北方面对于向北京“推销”许惠祜的政策,有其执著之处,因为自从许惠祜从今年2月出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之后,大陆方面一直采取“拒绝往来”态度,甚至以和台北“和统会”等机构加强“挂钩”为手段,摆出要在两岸间另辟管道的姿态,刻意冷落许惠祜。因此,台北当局费近5个月的时问,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要促成许惠祜往访,终于在9月2O日获唐树备首肯说:“许惠祜定了日期要来,那就来好了。”

因此,对台湾来说,许惠祜此行的“最大成就”,也许就是许惠祜终于能赴北京,终于见到了唐树备。

除了促成许惠祜的大陆行之外,台北方面的策略设计包括:一、由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会见过台湾政坛非主流派“大老”如林洋港和梁肃戎等人,台北当局希望辜振甫访问北京时,能与江泽民会晤,以免形成海基会被矮化、被忽视的形象,使国民党当局在今年年底“立法委员”选举时遭到对手奚落;二、在李登辉访问大陆或江泽民在“国际场合”会晤李登辉的问题上,向北京当局传递信息,不管有无结果,都会使国民党面对岛内民众和媒体时,有文章可作;三、落实辜振甫“参访”大陆时,可提及政治话题,这就是台湾媒体及官员在谈及辜振甫的大陆之行时所谓的“政治加码”。换句话说,台湾想在辜振甫参访大陆时,有政治会谈的“色彩”,但无政治会谈的“本质”及议程。

避开“许、唐会"架构

从9月22日许惠祜抵达北京到9月24日回台北这3天的行程及双方的活动细节,我们可以看出:

一、大陆方面依照刻意客气的降低许惠祜到北京会晤的层级,在许惠祜抵达北京时,指派海协会秘书长张金城接机,在北京与许惠祜会谈的也是张金城,唐树备只出面宴请,9月24日上午许惠祜前往海协会拜访时也由唐树备接待。换言之,在“会谈”时,北京方面排出“秘书长”层级,刻意避开“唐许会谈”的架构,和台湾方面恢复正常沟通管道的意图仍有距离。而且,在22日的宴会中,北京刻意安排过去与许惠祜在谈判桌上交过手的李亚飞和孙亚夫等处级官员见面,表面上是让许惠祜“会晤老朋友”,事实上是借这些“老朋友”的“处级干部身份”提醒许惠祜,过去他在和这些“老朋友”谈判时所采取的强硬态度,如今要收敛些。

二、在辜振甫访问大陆的日程上,北京方面除了同意多安排汪道涵与辜振甫会晤的次数之外,并未作出太多的让步,譬如,仍坚持汪道涵在上海会晤辜振南,因为海协会总部在北京的兆龙饭店内,如果汪道涵在海协会会晤辜振南,会形成“汪辜会谈”已恢复的假象。因此,北京方面以“汪道涵习惯在上海办会”为理由,坚持汪道涵在类似上海市委招待所的“衡山宾馆”会见辜振甫,当然旨在使这种会晤定位在“非正式性”。

此外,台北方面表示辜振甫希望到北京大学演讲的安排,也被北京拒绝,大陆方面只答应安排辜振南到北大参观。

见江泽民机会很大

三、至于台北当局在许惠祜行前一再透过媒体炒作的“辜振甫会晤江泽民”的意图,海协会在23日下午才由张金成表示会设法安排。据北京官员告诉笔者,到目前为止,此“会晤”还只限于“安排”阶段。虽然以过去的惯例,下级单位作出的建议,江泽民通常会接受,但是,在辜振甫启程赴大陆之前,江泽民自己对此会晤的决定,仍会有变数。不过,据这位官员说,江泽民会见辜振甫的机会很大,除非在这段日子内,台湾又有“不上道”的表现。对于这项仍在安排中的活动,台湾当局的反应十分热烈,连台湾的媒体都以肯定的口气称:“江泽民会会晤辜振甫”。

四、这次许惠祜在北京住的是北京饭店隔壁的贵宾楼,海协会的宴请则在钓鱼台大酒店。一般人不了解,以为此酒店是钓鱼台宾馆,其实这是钓鱼台宾馆经营的第二产业,位于钓鱼台宾馆边门附近,海协会有各种饭店可供选择,唯独钟意钓鱼台大酒店,目的也是在满足台湾当局的想象空间。综合分析,台湾方面在谈判技巧上仍逊大陆一筹,由于大陆方面冷冻双方关系达6年之久,对许惠祜的现在地位又久久不愿接受,再加上国际局势转而对台湾不利,在面临年底大选的情况之下,台湾只好摆出低姿态,只要达到许惠祜和辜振甫先后往访,在表面上涂上一层可以向岛内民众、媒体作文章的“和解”色彩,台湾方面会作出适当的让步。

至于台湾方面希望能促成江泽民与李登辉在今年11月亚太经合论坛首脑会议上的会晤,北京官员斩钉截铁告诉笔者:“不可能,除非李登辉和香港特首一样,以特区长官的身分参加会议。”

因此,许惠祜虽然含笑回台,虽然北京官员也含笑和他会晤,送他上飞机,但是,海峡两岸的关系实际上比“现状”好不了多少。 P18-21

序言

从人类历史高处下眺,中华民族的历史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有辽阔汹涌的壮观,有万丈波涛的惊骇,有欢呼也有泣涕,有喜庆也有悲剧。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隔海分离的现状其实就是国、共内战悲剧的延伸,这场悲剧有大时代的辛酸,也有无数个人悲欢离合的泪水,更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产生的群众流移,如果硬套一下《三国演义》的开头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宿命论,两岸局势的分与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能否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走向“合”的历史规律?如果此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禁要问:两岸的合究竟要经由什么方式,是透过和平手段,还是为了步向“合”的历史规律,难免终将一战?

此外,两岸的“合”局究竟要等多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流中,台湾问题是一个独树一帜的支流,它的出现源于这条历史主流出现了一个缺口——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溃北,出走大陆,在距大陆只有一“峡”之隔的台湾,退居一隅,占岛为王;再加上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全球冷战时代的开展以及50年代的朝鲜战争爆发,曾经被美国杜鲁门政府一纸《中国问题白皮书》几乎“休”掉的蒋介石,在全球战略踏入东、西方冷战阵营对峙的大时代环境之下,被美国又纳入西方阵营;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主流中,出现了一个小支流,这股支流虽然和浩浩荡荡的主流不可等量齐观,但是它毕竟产生了另一种支流生态,自成一格,即使有人具有气盖山河的能力,也难以拔刀断此水。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历史和国际政治的观点去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我在此要提醒读者朋友们的是:如果不能体会台湾问题上的这几个特色,你们很难去对台湾社会目前的许多现象对台湾社会目前何以有人存心搞“台独”理出一个头绪,也不会知道,台湾民众何以有不愿与大陆统一,何以有90%以上的人主张台湾地位维持现在“不统”、“不独”的现状?

在历史洪流中,台湾支流的特色是:

台湾是个蕞尔小岛,中国历史上,清朝以前的统治者和一般平民百姓大都不知道台湾是何物;中国地位强盛时,无人敢染指台湾,同样的,中国执政者由于忽视,由于对台湾一知半解,自然谈不上关切和大力建设。清光绪21年(1895年)慈禧太后把台湾与辽东半岛一起割让给日本时,也许,暗中“凤”心大喜,以为用了这个蕞尔荒岛换回中原的安宁,日本人未免太傻了。

经过50年的殖民地统治,台湾在1945年回归祖国的怀抱,照理,台湾同胞应该喜悦若狂。但是,据一位年迈的台湾长辈在1960年代告诉我,当时,他在高雄码头欢迎前往接收的国军时,和当代大多数台湾人一样大失所望,因为,不久之前,日军撤退时,虽然是败军,但军容整备,如今迎来的“王师”却衣冠褴褛,许多人还穿草鞋,挑扁担,台湾人盼了50年,等到这么一付尊容的祖国军队,心中自然不是滋味;过三五年,蒋介石被逼退守台湾,带去的更是一支不成形的败军,偏偏在退居一隅的蒋介石为了保存政权,在台湾实施专制统治,由少数在国共内战中落败的外省人,统治占人口近八成的台湾人,再加上统治手段失当,先后发生了省籍冲突式的事件如著名的“二二八事件”、“中坜事件”等,更加深了台湾人对外省人的仇恨。

因此,一直到现在,许多台湾同胞由于把外省人与中国大陆划上等号,他们抗拒中国大陆的统一号召,其实是仇视台湾的“外省人”的移情作用,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过去16年的刻意煽动,目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抗拒其实正是上述历史悲情的发酵。

在国际环境方面,1972年之前,由于东、西冷战,美国刻意培植台湾作为封锁中国大陆的岛屿战术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舰,不但促成了台湾与全球100多个国家有“外交”关系,还在1954年与台湾建立了“中美共同防卫条约”,这项条约就是如今美国“台湾关系法”中的若隐若现的“保护台湾”的影子。

从1972年美国开始与中国交往,联合国通过了2758号决议接纳中国,驱逐台湾后,台湾在国际上的“主权国家地位”受到挑战,许多国家纷纷与之“断交”,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5年内,与台湾维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只剩下30多个,现如今只剩下27个。不过,历史的陈迹确也留下了台湾曾经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也留下了27个国家还承认此事实的尾巴。目前,台湾的政坛人士,无论在朝或在野,仍抓住这个历史尾巴不放,原因就在此。虽然,随着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全球4/5的国家都已承认“中国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代表”,但是,中国政府知道这个历史纠结一时难以打开,便在1992年提议搁置争议,两岸先往来,把历史问题留待后人解决,原因即在此。

除了历史包袱,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一度是美国国际活动的筹码,“台湾地位未定论”便是一个例子。

二次大战结束前后正是国共内战如火如荼之时,1950年9月8日,美国与14个盟国和日本在旧金山签订“旧金山和约”,这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正风雨飘摇,竟无一方与日本签订和约,因此,日本方面后来一直持“台湾地位未定论”,认为他们未正式把台湾交还任何一方。当时有些西方人士也据此认为“台湾地位未定”,1972年,尼克松在访问北京之前,也曾在记者会中宣称“台湾问题未定”,一方面借以防堵保守派人士指责他背弃台湾之口,一方面也有暗藏“两个中国”的祸心。(1971年,正当美国积极与中国往来时,美国国务院即在4月28日发表声明,称对台湾和金门、马祖、澎湖的主权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将来要在国际上寻求解决。到了8月17日,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父亲,当时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的布什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宁谭表示:“在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时,联合国应当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应该在规定中国代表权的方式中反映出此不容争议的现实。因此,中华民国应当有代表权,而且应规定不能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由此可见,这种“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策略一直存在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中,一直到美国现任布什政府改善其对台政策态度之前,美国历任政府所谓对台“模糊”政策,其实就是“双重承认”的影子在作祟。)

理清了台湾问题的这两个脉络特色,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台湾抗议北京拿它和香港、澳门相比的心态,因为,香港和澳门都是殖民地,而台湾曾经阴差阳错的是一个迄今仍有人承认的“主权国家”。过去,李登辉紧咬住这点不放,坚称台湾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一中一台”,到陈水扁在竞选时所称“三边三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借历史往事发挥,不想甩去历史包袱。

当年,我曾因为撰写、讨论过台湾与大陆统一的问题,被台湾安全单位列入黑名单,差点无法赴美国念书。到美国后,除了国际法、国际政治,在念书过程中,曾如饥若渴的阅读大量在台湾看不到的有关中国大陆的书籍和资料。就这样,奠下了我30年来研究两岸问题的基础。

这本文集包罗了我过去十多年写过的大部分有关两岸关系的专栏文章,这些专栏全都是我针对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两岸问题的评论或分析,读者在事过境迁的今日,阅读这些文章,也许会有些重温历史的作用。同时,大家在重温历史时,透过我的深入分析,对当时的种种两岸风云,会更有了解,对于那些当时还年轻,不知道来龙去脉,或由于资讯获知不易,不太了解情况的读者来说,我的这些文章,也许能使您很清楚地看出,这十多年来两岸之间究竟经历了哪些风雨,温往知今,大家或许能挥开两岸之间存在的阴霾,看出一些瓜葛的究竟。

作为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学者,身为一个中国人,在世界历史洪流中,观察两岸关系,我的看法、分析往往很“另类”,再加上我在台湾各政党、各不同派系的政界人士中都有朋友、旧识甚至同学,我能很深刻体会出台湾的“本省人”、“外省人”内心对两岸问题那种复杂的心情。在大陆方面,我也有许多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多年的交往也使我深刻体会出大陆方面对统一台湾的看法。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前夕,我就曾和汪道涵先生、唐树备先生竟夜深谈。

谈到汪道涵先生,我在过去十多年来,和他成为忘年之交,对于他的愿望、胸怀,对于他的睿智,我一直敬佩。今年11月,在上海和他晤谈两个多小时,当时更深深感觉到,国有此宝,实在大幸。多年来,汪老一直鼓励我勤于撰写专栏,并多次鼓励我出集子,因此,这本集子之所以能付梓,我首先得感怀汪老的知遇和鼓励。

2O年前,由于我在美国中文报工作,首度刊用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文章,被台湾视为“左派分子”,家父在国民党工作,受到压力之余,一度对我不满,但是,家母曾多次向家人及友人表示:“我的儿子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是我的儿子”。在致力于两岸问题研究这么多年后,能出版本书,今年清明,当在母亲的墓前焚书一册,致祭也感恩,感念这位一直爱我、护我,对我影响极大、如今已往生的老人家。

好友张连山先生是我这本书的主要推动者、策划人,出版工作的大、小事项都由他一手操办,我当然感谢之至。

最后,我对于陪伴我、鼓励我30载,在日常生活中照料我无微不至的内人黎琼月女士要深情的紧紧拥抱,挚情尽在不言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战(两岸世纪之问)/阮次山看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次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49923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8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