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漠中的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通过莫高窟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交相辉映,本书带您漫步敦煌莫高窟这一荒漠中的艺术殿堂,身临其境地欣赏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一千多年间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风尚。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您对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壁画、建筑、雕塑艺术,以及对流播中国的佛教文化有更丰富更直观的理解。

目录

出版说明

旅程锦囊

旅程导读

引言

凿窟初响·北朝

 禅窟·最早的洞窟

 初凿石窟

 北凉·第275窟·质朴的彩塑、西域的画法

 传承佛国的北魏塔柱窟

 北魏·第254窟·弥散施舍奉献的精神

 北魏·第257窟·神奇的九色鹿

 北魏·第259窟·禅定佛的微笑

 吸收了中原艺术特色的西魏石窟

 西魏·第249窟·中国本土元素的渗透

 西魏·第285窟·莫高窟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

 北周殿堂窟的出现及故事画的兴盛

 北周·第196窟·美与善的故事

黄金年华·隋-唐

 尽精微、致广大的隋代石窟

 隋·第427窟·精致的彩塑、多姿的壁画

 隋·第420窟·双层龛的新尝试

 个性飞扬的初唐石窟

 初唐·第96窟·通往佛国的“九层楼”

 初唐·第329窟·弥勒净土世界的魅力

 初唐·第220窟·维摩诘的故事

 初唐·第57、322窟·精美的小型洞窟

 气势恢宏的盛唐莫高窟

 盛唐·第45窟·写实的彩塑

 盛唐·第172窟·登峰造极的壁画艺术

 盛唐·第217窟·山水画与人物画的经典

 盛唐·第148窟·巨型卧佛

 恬淡典雅的中唐石窟艺术风尚

 中唐·第194窟·佛世的人间烟火

 中唐·第159窟·清丽的绘画风格

 中唐·第158窟·佛祖涅槃

 中唐·第112窟·清淡细腻的人物画

 晚唐敦煌莫高窟的辉煌重现

 晚唐·第196窟·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晚唐·第9窟·中心柱窟与殿堂窟的结合

 晚唐·第156窟·世俗人物的颂歌

 晚唐·第16、17窟·高僧洪辩

日落大漠·五代-元

 家窟时代的到来

 五代·第98窟·独树一帖的屏风画

 五代·第61窟·古代社会生活的画卷

 西夏党项羌族经营下的敦煌莫高窟

 元代敦煌石窟的营建

 元·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的世界

 莫高窟的没落

试读章节

    北周·第296窟

  美与善的故事

第296窟是北周时期殿堂窟的代表,洞窟顶部呈倒斗形,从力学的角度看,这是支撑洞窟的有效形式。倒斗的中心画出藻井图案,这也是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所谓“交木为井,绘以藻纹”的借鉴。原来古人讲究相生相克的说法,木结构建筑最怕失火,所以得用“水‘来克“火”。于是就在房屋顶部画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花等,屋顶的方形井心也就被称为藻井。现在出土的汉朝古墓中,所见到的墓室顶部的莲花图案,正是当时殿堂建筑的写照。莫高窟的藻井,最初都绘有莲花和忍冬纹,后来也画出飞天等形象,这大约因藻井在窟顶,也象征天空的缘故吧。艺术家还有意识地在藻井四边画出垂幔和垂角纹,使作为窟顶装饰的藻井图案又具有了华盖的性质。华盖本是古代帝王所用的伞盖,把佛窟的顶部绘成华盖形,同样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

本窟可以说是早期石窟中故事画最多的洞窟之一,例如本窟的顶部画有《善事太子人海求珠》、《微妙比丘尼因缘》等,南北两壁的下部画有《五百强盗成佛》、《须阁提本生》故事。

《善事太子人海求珠》的故事讲的是古代波罗奈国国王有二子,一名善事,一名恶事。善事太子心地善良,常常把国库打开,把宝物施舍给穷人。可时间长了,国库渐渐空虚,大臣们颇有议论。善事太子感到应该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人们都能得到财富。这时,有人告诉他只要得到海底龙王的如意宝珠就要什么有什么。善事决定到大海里去找如意宝珠,这时恶事也想跟着去,于是善事与恶事辞别父母,分别率两条大船向大海深处进发。路上遇上了金山、银山,贪婪的恶事搬了很多金、银上船,结果船载过重而倾覆。而善事太子坚持向前进发,在盲导师的带领下,经过很多艰难曲折,终于到达龙宫,向龙王求得如意宝珠。善事太子返回途中在一个岛上与恶事相遇,兄弟俩共述别离之情。恶事见善事取得宝珠,心生嫉妒,趁善事睡着的时候用毒刺刺瞎了善事的双眼,抢走了宝珠,独自先行回国。他又编造谎言,说善事太子已死。善事在梦中突然被刺瞎双眼,却不知是恶事所为。过了很久,有一牧牛人赶牛而过,牛用舌头舔出善事眼中的毒刺,善事太子随牧人来到了利师跋国,他请牧牛人帮他做一把琴,他每天在街上弹琴卖艺为生。不久国王果园的人见他可怜,就让他帮助看管果园,善事太子用绳子系上铃,每听到鸟声,就拉铃赶鸟,闲时就在树下弹琴自娱。利师跋国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她到果园散步时听到了善事太子动人的琴声,于是就常常来听善事弹琴,并渐渐爱上了这个盲人。可是国王不同意他们结婚,公主却十分坚定,最后国王只得同意。后来才知道善事太子的来历,大家非常惊喜,其实从前公主就已许配给了波罗奈国的善事太子。于是,国王派很多人护送善事太子回国。波罗奈国国王最初见恶事单独回来,就很怀疑,后听说善事太子没死,便把恶事关进监狱治罪,并派人迎接善事。善事太子回国后,请求父亲把恶事放出来。恶事见善事以德报怨,十分惭愧,便把藏在地里的宝珠交了出来。善事太子把宝珠供奉起来,为人民祈求各种物品。从此,波罗奈国便繁荣富强起来。

          P32-P34

序言

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上下四层的近五百多个石窟曲折相连。在苍茫的戈壁中,形成一道巍巍壮观的奇景。这便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殿堂——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诸国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不论是政府使节的往来,还是商旅的往来,地处丝路南北三路分合点的敦煌是必经之地,所以史书上说敦煌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东汉时期,佛教通过丝路从印度传到了中国。敦煌位于丝路的西端,比起中原来更先接受佛教的影响。在东晋时代,一些著名的高僧在敦煌修行、传道和译经,如魏正始年间(240—249)在敦煌出家的竺法护就曾游历西域诸国,带回大量经典,在敦煌建立精合,译经说法,被称作“敦煌菩萨”;法护的弟子竺法乘也是当时著名的高僧;北凉时代西域高僧昙摩密多从龟兹来到敦煌,推动了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代,敦煌已发展成为一个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信众很多。

佛教文化的昌盛,兴建寺庙、开凿石窟日益成为风尚。当时的河西一带大量开凿石窟寺,如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石窟(西秦)、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北凉)、张掖的金塔寺石窟(北凉)、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北凉)等。在开窟造像的风气盛行下,敦煌的宕泉河畔,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诞生了第一个洞窟。此后,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了十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敦煌莫高窟一直香火不断,成为佛教艺术文化的汇粹之地。直到明代以后,敦煌逐漸被历史遗忘。由于明朝放弃了嘉峪关以外的西北疆域,敦煌便被弃置。虽然清朝初期恢复了对敦煌以至西边的新疆地区的统治,但中国再也没有恢复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繁荣。明代以后也就再没有建过石窟。昔日的辉煌就这样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十九世纪中叶,莫高窟残破凄凉,窟前的木质栈道大都毁坏,流沙因长期无人清扫而堆积如山,把最下层的许多洞窟都掩埋了。窟前尚有三座残破的小庙,按地势高低分别叫上寺、中寺、下寺。上寺和中寺住着几个喇嘛,下寺则被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改成了道观。

1900年的一天,清沙的人将离下寺最近的三层楼(现编号第16窟)清扫完毕,甬道北壁裂开了一道缝隙,但并没引起谁的注意。后来,王圆禄雇的一个老头在甬道里抄经,写累了就用长长的芨芨草点烟解乏,烟点燃后他随手把芨芨草插进裂缝,这时他发现裂缝深不见底,就好奇地用烟斗敲了敲墙,墙壁发出“咚咚”的空响,于是他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王圆禄。王圆禄当夜沿裂缝挖开了封泥,发现里面是一个不太大的洞窟(现编号第17窟,被称为“藏经洞”)。借助微弱的灯光,他看清了这个斗室里密密层层地叠放着成千上万的书卷(这些古代写卷,现在学术界通称为“敦煌遗稿”)。

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就这样被发现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两千多身彩塑、四千万多件手写本文献、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石窟那样保存了长达一千多年中绵延不绝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品;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石窟那样保存了数量如此惊人、内容如此丰富的艺术宝藏。那美仑美奂的壁画、绚烂夺目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建筑、举世无双的文物无不令世人惊叹。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极具中国民族风俗特色的佛教艺术品。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莫高窟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它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那么,就让我们走进敦煌莫高窟,走进这一神圣的东方艺术殿堂,去领略那一尊尊佛像、一铺铺壁画背后所蕴涵的不同时代的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艳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6573
开本 24开
页数 1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6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