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大学素质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个超速变迁的时代里,如何应对诸多挑战,无疑将变得错综复杂,但我们对顺应这一变化,铸就人生的辉煌,依然充满自信,因为我们坚信——素质就是力量。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的解读,揭示其可以启迪今人的政治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的解读,揭示其可以启迪今人的政治智慧。解读从形而上学到形而下大致分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哲学,旨在揭示政治智慧的形而上学之基。二是政治观念,旨在揭示政治智慧的思想表达。三是治国方略,旨在展示政治智慧的具体政策和策略。  本书力求从今天的问题现域出发来解读古代的政治思想,使古代政治思想在我们的观照和梳理中显现出它在当代语境中的话语权

目录

导言/001

一、文化也会遗传,传统仍然活着

二、中国古代政治也出彩

三、政治智慧辨义

四、中国古代“政道”之来路追思

五、中国古代“治道”智慧举要

六、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解读

第一章 周公之“以德配天”/022

一、周公其人:武功卓著,文治冠绝

二、周公的政治哲学:天命观

三、周公的治国理念:德治

第二章· 孔子之“德治”/031

一、孔子其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二、孔子的政治理想:大同、小康

三、’孔子的政治哲学:仁为礼之本,礼为仁之表

四、孔子的政治思维方式:中庸之道

五、孔子的德治思想

六、孔子的政治主张

第三章 孟子之“仁政”/051

一、孟子其人: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二、孟子的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孟子的仁政学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四、孟子的仁政主张

第四章 荀子之“礼治”/065

一、荀子其人:博学善辩,以儒为本,集诸子之长

二、荀子的人性论

三、荀子的礼治观

四、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五章 老子之“无为而治”/081

一、老子其人:“王者之上师”

二、老子的政治哲学:道论

三、老子的政治思维方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老子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五、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六、老子治国用兵处世之谋略举要

第六章 庄子之“无治之治”/098

一、庄子其人:宁游戏污渎之中而自快

二、庄子的政治哲学:“物物者非物”的道论

三、庄子的政治思维方式:“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五、“无治之治”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商鞅之“法治”/110

一、商鞅其人:“法治”理论构建者和实践者

二、商鞅的政治哲学

三、商鞅的法治思想

四、商鞅的农战思想: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第八章 韩非之“法术势兼治”/125

一、韩非其人:其人亡,其政存

二、韩非的政治哲学

三、韩非的帝王政治学说

第九章 墨子之“兼相爱。交相利”/143

一、墨子其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二、墨子的政治哲学:天志观

三、墨子的政治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四、墨子的政治主张

第十章 董仲舒之“大一统”/157

一、董仲舒其人:儒学从显学走向官学

二、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天人合一论

三、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大一统

四、董仲舒的伦理政治学说:“三纲五常”

五、董仲舒的治国方略

第十一章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之辩”/171

一、魏晋玄学概述:特别时期的特别思潮

二、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

三、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四、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论

第十二章韩愈之“道统”/187

一、韩愈其人:醇儒也兼容百家

二、韩愈的政治哲学:“道”与道统学说

三、韩愈的性三品说和政治等级制、德主刑辅

四、韩愈的圣人创制立法说和尊君抑民论

第十三章朱熹之“天理治国论”/195

一、朱熹其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二、朱熹的政治哲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

三、朱熹的为政之本:正心诚意

四、朱熹的仁政思想

五、朱熹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第十四章王守仁之“致良知”/208

一、王守仁其人:文事武事功皆成,山中心中贼全破

二、王守仁的政治哲学:心即理

三、王守仁的政治思想:“致良知”

四、王守仁的政治道德实践观:“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五、王守仁的政治理想:“天下一家”

六、王守仁的政治主张“十家牌”制度和“乡约”制度

第十五章 叶适之“修实政、行实德”/222

一、叶适其人:力倡改弱就强的事功学者

二、叶适的政治哲学: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三、政治思想的核心:“以利和义”的功利主义

四、叶适的君主理论:重势分权

五、叶适的政治主张:德治为本,举贤养民

第十六章李贽之“童心即真心”/240

一、李贽其人:不同流俗,卓特不凡

二、李贽的政治哲学

三、李贽批判传统价值的异端思想

四、李贽的政治理想:尊重个性发展的“至人之治”

第十七章 黄宗羲之“行天下之法”/255

一、黄宗羲其人:古代政治智慧的汇集者

二、政治哲学:主张理气心性统一,提倡经世致用

三、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以天下万民为事”

四、黄宗羲的政治主张:行“天下之法”

参考文献/271

后记/276

试读章节

2004年,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了第四次修正案,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政治文明决非空中楼阁可凌空而建,正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里所言,“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既不能孤立于人类政治文明主流,也必须充分保留和借鉴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智慧。  借鉴传统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刻体悟和洞察。其实,传统非但没有过去,而且还是现实的重要部分,传统以文化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以近年媒体频频使用“上书”一词为例来分析。在2004年两会开幕之前,《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某一全国人大代表的“上书”,实际上是某代表给政府总理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同一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三度‘上书’扩大特区,在深人大代表拟再提议案”,报道的是深圳代表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上要递交的一个议案。使用“上书”措辞的报道,还有孙志刚事件中有三位法学博士“上书”人大常委会要求审查《收容审查办法》的合宪性,继而五位法学教授再次建议,也被媒体称为“上书”。  “上书”,令人自然而然联想起历史上有名的西汉缇萦上书,以及清末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上书”指的是居于权力等级的下位者向最高统治者递交建议的行为,而且是非经正常程序的非常行动。  那么,代表的议案、公民的建议在什么意义可称为“上书”呢?在现有政治制度设计中,谁居于权力上位,谁居于权力下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可见,把人民代表在人大会议上行使人民权力的行为称为“上书”,把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成员的人大代表向行政机关领导人递交建议称为“上书”,把公民行使宪法明确规定的建议权称为“上书”,以上对“上书”的概括与宪法观念直接相悖,与宪政精神背道而驰。这实质上折射出了报道者的一个无意识:他们仍把公民视同传统政治中的子民,永远居于权力的下位。  也许有人会归结为这是个别报道者的偶然现象,实则不然。因为记者在选择措辞时还有一个基本的考虑:媒体是注意力经济,他使用的是能吸引人们视线的词汇。他会选择能被公众认可、引起其共鸣的词汇。这一词汇被频繁使用,甚至连人大代表自己也使用这一词汇,反映了这仍然是今天人们普遍的无意识。  这个例子虽小,却能说明问题。现代的政治制度已经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现代是民主政治,封建时代是专制政治,但传统政治意识在不自觉中却仍然在支配着我们。制度是现代的,意识却是传统的;制度是新的,意识却是旧的。  可见,传统不是过去的同义词,它被压抑到了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中,还在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并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只是传统起作用的方式更隐蔽。隐蔽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意识到,然而这才更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梳理和辨析。  也就是说,传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化也会遗传,传统仍然活着。这就是我们认识传统、分析传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后记

近年来,我在浙江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选修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与我课程性质和程度相适应的教材。相关书籍或是过于专业,或是过于通俗。由此我萌生了写一本与我通识教育性质和程度相应的著作的想法。  对我来说,《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希望写成这样一本书:语言表达的通俗性与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相结合。当然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另外,我不揣浅陋写作还基于一个想法: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历史维度的反思对于当前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本书的写作中,对于存留、积淀在当代人的文化无意识中的活着的内容予以特别的关注。从个人私心而论,多年来的教学有些个人的见解有表达的欲望。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对于读书人和教书人来说,把个人的思想诉诸笔端。形成文字。这恐怕也是一大快事。  本书内容的安排和话语的表达方式无可避免地打着个人专业背景和学术兴趣的印记。早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我几乎沉迷于西方哲学的魅力不能自拔,毕业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有意识地补中国古代哲学的课,并一度对中国的道教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哲学持续的兴趣也是我攻读当代西方哲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的最基本原因。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我的教学和研究从哲学学科转到法学学科。因为学科的转换,我为不同的学生上过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哲学的专业训练,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本书的逻辑安排和具体内容的取舍和表达中都反映了出来,留下了我在言说的印记。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和校阅过程中,一些学识丰厚的前辈、同事和学长,以及出版社的编辑付出了很多。特别感谢浙江大学法学院的张应杭教授。我在写作初期,对人物选择、体例安排方面张教授提出过许多专业的意见。对先秦儒家的取舍,我原来选择孔、孟、苟三家,是张教授提议从周公开始,这个意见使儒家思想的脉络更完整。全书脱稿后,张教授完整地阅读了整部书稿,并作了具体的修改。另外,我的导言,由我的师兄浙江大学法学院的张国清教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我还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计翔翔教授.他对稿子进行了极认真和细致的校阅,虽然我未能有幸拜见和结识计教授,但从其非常专业的修改意见中,展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古文基础。他的严谨的文风和工作态度都值得我敬仰和学习。  在组织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陈晓嘉副社长、李海燕副编审、朱玲编辑以及美编认真务实、诚恳待人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有这些我值得尊敬的前辈和朋友们,《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写作过程成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对于他们,我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大学素质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小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4113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092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9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