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认识的钱钟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与钱钟书、杨绛夫妇交往,历时二十多年。书中,大师生活点滴、文坛前辈掌故,皆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并配以几十幅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及钱钟书亲笔书信、题词手迹,滋味醇正浓厚,使读者走近一代国学大师的晚年生活。

目录

秋天里的钱锺书…………………………………1

关于《旧文四篇》………………………………11

不愿重印《谈艺录》……………………………21

听李健吾谈《围城》……………………………31

忆及柯灵《钱锺书创作浅尝》…………………41

“瓮中捉鳖”记…………………………………51

朱光潜与钱锺书的一段文缘……………………67

学者的书房………………………………………81

姓钱的,不迷信“钱”…………………………91

电视剧《围城》播映随记………………………103

在三里河,最后一次看望钱老…………………109

病中探望…………………………………………117

杂忆与琐记………………………………………125

奖勉晚辈…………………………………………149

一本刚翻开的大书………………………………169

编后赘语…………………………………………177

后记

我在文学之路上风风雨雨地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受到过众多令我敬重的文坛长辈多方面的教益。大学者兼著名的小说家钱锺书先生是我时时深切怀念的一位。  钱先生离开我们已6年了。我希望借这本贫薄的小书的出版,表达一丝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1977年第一次拜望钱先生,完全是为了公务,没有想到此后成了与他时有联系的一位晚辈朋友,更没有想到会用自己笨拙的笔去描述他。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认识钱先生十几年后,头一次写了他。  1990年,钱先生80寿辰之际,又正值电视剧《围城》开播引起热闹效应之际,上海《新民晚报》约请我为他们写一篇有关钱锺书的特稿。由于报社的盛情和编辑的诚意,我答应试一试。  我明知钱先生是不大愿意别人写他的,我也多次听他说起某人写他的文章中有不实之处。我怯生生地向他提起《新民晚报》约我写文章的事,钱先生劈头一句:你也来凑热闹。当我向他说明,我写的内容既不是为他祝寿,也不是为电视剧《围城》加温,他才平静地说:我还是那句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杨绛先生在场替我解围:既然报社盛情约他写,他从来没有写过你,就别阻拦他。我说:原稿出来后,请先生审阅。钱先生说:不看了,我还是那个态度,评价我不管,希望事实别失真。也还是杨先生通融,她微笑着说:“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吧!”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情况,我在1990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有记载:“这两天忙着为《新民晚报》写钱锺书文。昨晚又是一个通宵,下午请人把稿子打印好。4时25分到钱先生家,杨先生开门,她说有客人,叫我过半小时来(或一起坐),我回到楼下车里。5时去,杨先生已在门口(门开着),进客厅,见钱先生从书桌上起来,笑着说:我看了,只补充3点。杨先生说,我也看了,托福,也把我写上了,说她只改了一个字,‘清’茶,误打成‘青’茶。我说谢谢他们把关,钱先生说,谢谢你让我们先睹为快。我翻看钱先生还我的打印原稿,文末钱先生写了“甚好”两字。我想走,钱先生他俩叫我再坐坐,今天他们情绪少有的好。钱先生说,有人以为我们关系密切,可能是因我抱病为你的《梦的记忆》两次题写了书名,其实,我们来往也不算多,过一阵有机会在一起,也多是闲聊聊,彼此提醒注意身体。我说:我极少谈你工作或自己写作上的事。他说:是的。”  1990年12月4日,《新民晚报》刊登了《秋天里的钱锺书》,钱先生家有这份报纸,他对文字和图片安排也表示满意。  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引起了出版社约我写钱先生书稿的事。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江曾培来京开会,特意来找我,说他们社正在策划出版一套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其中钱锺书一本想请我写。不久我去上海,与该社社长孙颥和江曾培一起又具体谈了这个选题。返京后,1991年5月12日下午去钱家。向钱、杨二位提及此事。杨先生开玩笑说,你写传,锺书反对,我也不热心!钱先生说:如你决意要写,那就据你了解的材料写吧!但身体要紧,否则别人会说你是为写钱某人传把身体弄垮了!我说写你本身是件愉快的乐意做的事,他笑了!  这本小书多年之后终于得以完成,首先要深深感谢杨绛先生。我几乎所有与钱先生的接触,都是和杨先生在一起的。杨先生和钱先生一样多年对我教诲、关心,我一直铭记心中。为了写这本书,她多次劝我不必为此弄坏了身体,她和钱先生同样谦虚,1992年她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我们都很关心你的健康,都怪你好端端写什么钱锺书,他既心上不安,又害你身体不和,你还是听取我的忠告:放下笔来,立地成仙(‘有病方知健为仙’之仙也)。”她郑重地写信给我,“因为你写的是‘名人’,不是名人夫人”,叮嘱我写钱锺书时要少涉及她,万不得已一笔带过。杨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已是94岁的老人了,她在完成钱先生的遗愿的同时,自己还勤奋地坚持写作。当我读到她的《我们仨》文末一段话:“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时,心中有说不出的辛酸,我只能在电话中劝她“多加保重”!  去年冬,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同我提起写钱锺书的往事,根据已有多部钱锺书传记问世的现况,他建议我另觅写此书的角度。我想起了钱先生生前对我说过的话:据你了解的材料去写。我了解的钱锺书的一些琐闻,对认识钱锺书的道德文章没有太多价值,但对了解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学者或许有其亲切具体的点滴一面。基于以上考虑,就形成了现在这本书的内容、格局和写法。书名是冰心老人1994年建议我采用的。在这里,除对郏宗培先生和本书责任编辑韩樱、美术编辑王志伟致谢外,还要对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在本书电脑制作上给予热心帮助的《文艺报》胡文杰先生和马鞍山市文联、市图书馆的诸位乡友表示感谢。  今秋重阳,我应邀参加马鞍山市举办的一个文学笔会,又回到家乡。14年前我最早写的有关钱先生的文章是《秋天里的钱锺书》,而这本书的最后完成又是在江南水乡金色的秋天里。秋天里的钱锺书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中。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于马鞍山市南湖宾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认识的钱钟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泰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8167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