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丛守武创作、全面展示山西对口援建茂县的纪实文学《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全面反映了山西对口援建茂县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山西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茂县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全面反映了山西对口援建茂县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山西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茂县人民的感恩之情。

《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由丛守武编著。

目录

引子 山西四川兄弟情缘/006

第一章 山西的第120个县/012

 第一节 决策,出在山西水患之时/013

 第二节 调研要求安排/018

 第三节 尽心尽力尽责任/022

第二章 山西儿女赤心援茂/026

 第一节 “前指”所指山开路水搭桥/027

 第二节 重建灾区谁好汉/037

第三章 情系灾区援建给力/049

 第一节 九顶山下起祸殃/050

 第二节 羌族博物馆山西援建之重/053

 第三节 “五朵金花”向阳开/057

 第四节 重建校园好又快/068

第四章 通向幸福的路/075

 第一节 建设者的道路/076

 第二节 责任 担子 信念/080

 第三节 赶走黑虎路上的“黑虎”/082

 第四节 把渭永路建成幸福路/086

第五章 不是砖瓦的援建/092

 第一节 党员带头 八方风动/093

 第二节 灾后重建 规划先行/096

 第三节 山西吹响新羌笛/102

 第四节 技术援建情更深/112

 第五节 造血、引智 援建之魂/119

 第六节 警民鱼水 恩深义重/125

 第七节 天使的微笑永记在心/131

第六章 援建在大爱中延伸/136

 第一节 敞开就业门 迎接茂县人/137

 第二节 茂县读书郎太原上学堂/141

 第三节 勤采花粉是晋媒/145

 第四节 送归羌文化之魂/149

第七章 永远的病 永久的史册/156

 第一节 遗书和志愿者/157

 第二节 有种救援叫牺牲/161

第八章 感恩山西/166

 第一节 人间正道是感恩/167

 第二节 难以告别的亲人您别走/174

视茂县为故乡,爱灾区胜亲人

 山西省对口支援四川茂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组前线总指挥 段进存/181

牢记历史 铭恩奋进

 中共茂县县委 茂县人民政府/182

作者后记/184

附录

 山西省对口支援茂县大事记/187

 山西省对口支援茂县项目/Z03

 山西省对口支援茂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07

 山西省对口支援茂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组成员名单/208

 山西省对口支援茂县办公室人员名单/209

编后语/212

试读章节

人人都说江南好,唯有家乡忘不了。“前指”的成员常年在山西工作生活,山西自然是他们忘不了的故乡。

可来到茂县,他们要面对的是变了形的山,改了道的水,折了腰的树,垮了塌了的房,断了毁了的路。

茂县最高海拔5300米,羌族百姓大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上。为了给省委、省政府科学选择项目提供充分依据,前线指挥部成员每天要徒步爬一座又一座陡峭的高山,深入灾区一线实地考察。

“山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上山的路都是百姓踩出来的“羊肠”道,只能容—人通过,最陡的地方倾斜角度接近70度。山高路险,加上茂县风大雨多,山路变得异常湿滑泥泞。扶着山体,踩着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前进,有时甚至“手脚并用”地在山间攀爬。不时地,脚下的石头被踩脱,一个趔趄跌在地上,弄得一身泥水。上山途中,大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晕、恶心、胸闷等高原反应,还领教了高原紫外线的厉害,毒辣辣的阳光灼得人生疼,每个人的脸、脖子、胳膊都被晒得红肿脱皮。

“返回的路已经完全变成了烂泥滩,大家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下挪动,但还是不时有人仰面滑倒。一天走访两个村寨,爬两座高山,回到住处,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队员们已筋疲力尽,身上沾满了泥,双腿酸痛,脚上被磨出了血泡。

如此往复,第二天,他们又踏上了另一座高山,去往更偏远的村庄,那里还有更多翘盼援助的村民们。

茂县的大小乡镇都遍布着他们的足迹,渗透着他们的汗水。无论海拔最高的叠溪镇,还是条件最艰苦的赤不苏,都洋溢着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川省水利厅副巡视员谭英富说:“当时余震不断,为了察看通乡公路,前指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徒步去现场勘察,连我们本土干部没有去过的地方,他们都去了o”

作为“前指”人员,他们有权,宝剑高悬;他们有势,排山倒海之势;他们遇水搭桥,逢山开路。没错,权,为援建灾区而用;宝剑,为斩断困难而亮;排山倒海是因为代表着所有的援建队伍和3400万山西人民的意志;遇水搭桥、逢山开路正说明他们特别辛苦。这就是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之处。

他们下情上达,上情下达;他们行走于各个援建项目组之间,他们跋涉在各个援建工地之途;他们是山西省党和政府与援建队伍,同灾区党和政府及灾区人民之间的牢固纽带。他们既是援建前沿的中枢神经,也是神经末梢。事无巨细,难无大小,管得着和管不着的只要和援建相关,你不想管也得管。可是,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

“前指”也是全体援茂人员的娘家。尽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大家排忧解难,这是全体“前指”人的承诺。

“前指”多次深入援建现场,看望公安、医疗、交通、建筑、农房指导队和志愿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一起谈心交流,提供各种保障服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使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

“‘前指’为我们做的事太多了,就给你简单说两三件吧。”在黑虎羌寨旅游公路建设工地上,省路桥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杜建政掰开了指头:

黑虎公路开工后的土方开挖全靠大型设备,耗油量大。当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柴油,燃油得不到解决,就面临停工,整个工期也会延误。情况反映到前线指挥部,“前指”十分着急,马上和当地政府协调,到茂县与有关部门沟通,为交通援建队送去了4吨政府特供油。“要是没有这4吨油,我们就得停工半个月”。  2008年10月底,茂县天气已经很冷,驻扎在荒山野岭的山西交通援建队员还住在帐篷里,难挡寒风刺骨,尤其晚上的气温常常降到零度以下。“前指”领导廖永忠赶紧与茂县协调,短短两天时间,援建队员们就住进了密封严、保温好的板房。

11月25日中午,一场罕见的暴风席卷了黑虎公路项目部。密密麻麻的电线全部被扯断,项目经理室、大会议室的板房全部倒塌,无法修复。“前指”领导刘兴华顶着狂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与茂县有关部门协调,第二天茂县就送来了板房材料。

为了援建队伍,“前指”成员个个“舍生忘死”,对自身的工作、生活条件却显得无奈。

2009年4月,“前指”的居住条件才大为改善,住进了由凉亭改造的木屋,有了3人一间的休息室和一个办公室。

而“前指”人员刚到茂县时可没有这样的“运气”。

当时,4人一顶帐篷,没有办公室,住在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帐篷里只够放4张床加一个小桌,一个人用桌子时,其他人只能俯身趴在床沿儿上工作。就在这狭窄的环境下'一忙就是大半夜。

三年援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出现的矛盾多,需要协调的也多。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而且环境险要,条件恶劣。

“苦吗?累吗?有没有打过退堂鼓?”

面对无数次这样的问题。无数次的他们的回答都是:这是责任,是使命!

朴实无华,掷地有声。每一次都让人感动。

是的,正是由于肩负着重建灾区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无怨无悔!

为了茂县的受灾群众,为了把山西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情意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传递过去,他们—直在“坚守”。

是的,“坚守”!他们说,他们的坚守就是对灾区人民信守的承诺。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山西人民的大爱!

余震,每天三五次很普遍,四五级也很普通。到茂县的当晚,一阵强烈的摇晃将“前指”人员从睡梦中惊醒,大家都下意识地跑出帐篷。这一夜,谁都没睡好。虽然来前知道这里余震多,还是多少有些担心。后来,经历得多了,大家也逐渐习惯了,它震它的,我干我的。

茂县气候复杂多变,中午晒得流汗,晚上冻得感冒。大家的衣服、被褥总是潮湿的。“我们就像城市的女孩子一样,一天三换衣”。“前指”的同志打趣道。为了防止感冒,他们都强迫自己吃点辣椒,结果还是有人不小心感冒了,半个月才见好。

最让人揪心的是,去阿坝州、去成都开会,必须经过素有“生死线”之称的危险地段。

那是怎样的一条路啊!一条在山壁上开凿出来的公路,山体土质疏松,在余震不断和风大雨多的共同作用下,几乎天天都有石头滚下,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危险往往在几秒钟内发生。

P33-35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西茂县(人说晋茂好风光)/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丛守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