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波文化丛书(共4册)
内容
编辑推荐

宁波濒临东海,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古老文明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宁波这座城市,从“三江”地带建明州城起,至今已有118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祖先的努力,至今沿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而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务院将宁波公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年以来,宁波随着城市的升格,旧城的改造扩展。在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中,老城区的建设日新月异,也给文物考古事业带来了生机。

为了把《宁波文化丛书》写好,把宁波解放出来,作者把所进行的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的成果,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找出港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亮点,进行历史的实录。本书由杨古城等著。

内容推荐

杨古城等著的《宁波文化丛书》为四册:万里丝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册,“海上丝绸之路”泛指东西方通过蓝色的海洋进行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的重要特点是向外散播,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影响面广;千年月湖为一册,月湖是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明珠,初辟於唐贞观年间,极盛於宋元佑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四明寻踪为一册,主要介绍了两为作者奔走於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10年间考察过的古挢、民居、石刻、寺庙、水利设施等500多处,拍照5000多张,论文50馀篇;三江变迁为一册,宁波濒临东海,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古老文明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事业的生机发展提供了城市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新的内涵与信息。

目录

三江变迁

万里丝路

千年月湖

四明寻踪

试读章节

第四节 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江一带,由于水道的疏通,漕运与海运获得了沟通,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商品交换,促进了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带来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如陶瓷文化在江南乃至全国亦名列前矛。

一、“汉三老碑”的出土

在清咸丰二年(1852)闰二月,余姚客星山下严陵坞的农民,在山中挖土时无意中掘出了一块碑石。由于平整成材,他们正想用来叠筑坟墓。后来有人发现石上有字,于是回村告诉喜收藏碑石占砖的周世熊。周往现场一看,知是稀世古物,于是择了一个吉日,设祭焚香,把它迎到家中,并特地建造了一个竹亭妥为置放。。过了九年岁次辛酉(1861),太平天国革命军席卷余姚,周家房屋被战火焚烧。只有竹亭因和住宅有一定距离,得以幸免。但“汉三老碑”和其他许多汉、晋古砖,都被士兵用来叠做饭的炉灶,碑石受到烟火熏灼,左侧黔黑,所幸碑文没有损坏,先贤遗迹,赖以侥幸留存。

由于此碑独免于战火之厄,从此就被当地群众视为“神物”,纷纷前去周家摹拓,据说拓本贴在屋中可以避免火灾。因此,“汉三老碑”一度被乡民称为“风火碑”。碑文拓多后,流传也就日广,声名因而远扬。1921年,拓本流传到上海一个叫陈渭亭的古董商手中。陈渭亭,江苏镇江人,识知此碑价值,以为奇货可居,就用三百银圆向周氏后代购买此碑,并准备以高价转手卖给日本商人,牟取暴利。1861年辛酉太平军之役,碑幸不毁,过了60年,再逢辛酉(1921年),这稀世的古碑又面临被劫往他国的灾难,这是一次悲剧性的历史巧合。

陈某出卖祖国珍贵文物的奸商勾当,首先被当时旅沪的浙人名流姚文敷、沈酝石两君所闻知,他们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此吾乡帮文献所系,讵可弃诸禹域之外!”并用书面遍告浙江文化界人士,创议募捐,集资赎回。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社友丁辅之等人获讯后,奔走呼吁,撰发文启,设法抢救。他们在上海、杭州等地发起书画义卖和个人捐献,不到一个月,从“吾乡嗜古之士及寓公之贤者”六十五人中,募集了八千元巨款,才从陈渭亭手中赎了回来,安全地运回浙江,终于使这块稀世古碑,免遭“沦于异城”的劫难。同时为了使它永存中华,启迪后世,遂于1922年择西泠印社“观乐楼”前岁青岩上,建造了这座“汉三老石室”,慎重珍藏。为了著录这块碑的劫难始末,吴昌硕并撰《汉三老石室记》碑文,刻石记事,一并陈列在汉三老石室中。石室的建立,非但使“汉三老碑”无水火,偷盗之虞,防止了灾难历史的重演,而且也方便了中外人士的瞻仰和研读。

“汉三老碑”因碑文开头两字为“三老”而得名,名前冠以“汉”字,是因为此碑是东汉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碑高88厘米,阔45厘米。碑额残缺,碑文完好者217字。它的内容是“三老”的九个孙子和两个孙女记载祖父(三老,讳通字小父)、祖母(失讳字宗君)、父亲(掾,讳忽字子仪)、母亲(讳捐字谒君)的讳字和忌日,末尾还有“德业赫烈”等对祖父三老事迹的颂扬和“钦显后嗣”等吉语。故又名“汉三老忌日碑”或“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从碑文知道,此碑立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汉三老碑”存杭州西泠印社。碑文所载:三老(祖父)“庚午忌日”;母亲“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

从三老碑出土可以看出,当时县以下有乡,里、亭的组织。乡有三老、孝弟、力田,皆掌教化,亭置亭长,执掌逐捕盗贼。《汉书·高帝记》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余姚在汉代设有掌教化的乡官。

P26-28

序言

宁波濒临东海,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古老文明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

宁波这座城市,从“三江”地带建明州城起,至今已有118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祖先的努力,至今尚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而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务院将宁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80年以来,宁波随着城市的升格,旧城的改造扩展。在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中,老城区的建设日新月异,也给文物考古事业带来了生机。由我主持发掘了一批极为重要的遗址,例如东渡路唐宋元罗城遗址、公园路唐宋子城遗址、月湖东岸的宋高丽使馆遗址、东门口码头遗址、东渡路市舶司遗址,“三江”四周的古墓葬以及古窑址调查与发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城市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新的内涵与信息。这些资料比文献更可靠、更生动、更具体。为我们研究宁波这座城市的发展,对外通商贸易及友好交往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

今年,宁波出版社同志,要我写一本宁波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的专著,我欣然答应。为了把这本书写好,就把宁波解放以来,所进行的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的成果,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找出港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亮点,进行历史的实录。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将主要的历史事件记录。本书在撰写中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调查资料,可算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共分7章32节。从7000年前,四明山下古港湾中原始寄泊点的出现到句章港的形成,是宁波港的孕育发展时期;句章港的中心地迁至“三江口”,并经过好多个世纪的建设,使这里成为“市”的中心,是为城市发展的雏形阶段;唐长庆元年(821)以明州城建立为标志,明州港口城市脱颖而出,由于朝廷的重视,城池的建设,与国外交往频繁。明州这座港口城市,一跃成为大唐交州(今越南地)、广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之列。吴越两宋至元代,是明州港城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明代,由于朝廷实行“海禁”,促使明州港城的衰落。

清代,宁波港率先在传统木帆船向机械化轮船转型的同时,促使宁波港区码头、航道实行了革新转型。尤其是木帆船向轮船转型,为后来发展起来的上海等港口所仿效。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至近代,宁波港城在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逐渐被人们遗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到20世纪末,宁波港已跻身于世界亿吨级大埠的行列。成为中国(除香港特区外)港口吞吐量名列第二位。目前,它像一艘“神舟”正向着现代化的国际港口都市的目标驶去。

林士民

2001年12月8日  建城1180周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波文化丛书(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古城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024904
开本 32开
页数 11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40
出版时间 2002-10-01
首版时间 2002-10-01
印刷时间 200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
丛书名
印张 3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3
140
6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