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杨涛创作、全面展示江西对口援建小金的纪实文学《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全面反映了江西对口援建小金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江西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小金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全面反映了江西对口援建小金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江西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小金人民的感恩之情。

《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由杨涛编著。

目录

引 子/006

第一章 从井冈山到夹金山/010

 第一节 做好对口支援是江西的光荣使命/011

 第二节 翻越夹金山/014

 第三节 感受小金的山/018

 第四节 初尝小金的水/023

 第五节 认识小金的人/025

第二章 建设江西第一百个县/030

 第—节 先遣使者送“光明”/031

 第二节 7428户灾民喜迁新居/033

 第三节 小金百姓心中的“布达拉宫”/036

 第四节 两河口会议旧址展新颜/039

 第五节 第一座二甲标准医院/044

 第六节 开筑雪山“天路”/047

 第七节 小金也有“停机坪”/055

 第八节 最坚固的学校/058

 第九节 五保老人幸福安家/060

 第十节 “江西路”上的小金人/063

 第十一节 我们有了电影院/065

 第十二节 一根“红线”牵万家/070

第三章 既输血又造血/076

 第一节 革命摇篮取经记/077

 第二节 带不走的医疗队/082

 第三节 在江西打工的日子/086

 第四节 延续的不仅是“江西班”/089

 第五节 让小金的宝贝走出大山/094

第四章 可敬的江西老表/098

 第一节 副省长遇险/099

 第二节 四十余次过雪山/103

 第三节 “小金”第一忙人/106

 第四节 “一根筋”的质量监督员/109

 第五节 梦笔山下的寒夜/U3

 第六节 大渡河死里逃生/115

 第七节 一我在灾区援建/117

 第八节 把厂房搬到灾区/122

 第九节 穿越废墟的每个角落/124

 第十节 红军后代讲传奇/13l

 第十一节 他们与雪山为伴/134

第五章 藏汉一家亲/139

 第一节 我们把小金当做第二故乡/140

 第二节 会师广场跳锅庄/142

 第三节 藏族同胞搜救江西兄弟/145

 第四节 驾驶员热心伸援手/149

 第五节 一个藏族女孩给省委书记的信/151

第六章 赣金两地情/157

 第一节 奔波万里助学小金/158

 第二节 牵手贫困学子/160

 第三节 织件毛衣送小金/163

 第四节 三百年寻根梦/167

 第五节 一双鞋垫—片心/172

 第六节 江西老人万里送“温暖”/174

江西援建再续红色情缘

 中共小金县委 小金县人民政府/176

作者后记/178

附录

 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大事记/181

 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重点工程名录/196

 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04

 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现场指挥部人员名单/206

编后语/212

试读章节

1934年10月17日深夜,江西瑞金雩都河畔,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数以万计的群众提着灯笼、点燃火把为中央红军送行。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千军万马离开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告别了送别的亲人,踏上了万里长征路。

同年11月27日,红军的先头部队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于1934年12月10日顺利通过海拔2000多米的广西老山界,破乌江天险,战娄山关直取遵义,取得了长征路上第一次胜利。经过四渡赤水、歃血结盟过彝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于1935年6月11日进抵夹金山。按照中央指示,立即翻过夹金山,迅速占领懋功地区。

夹金山位于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达维乡与雅安市宝兴县之间,海拔4124米。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力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70多年后,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让美丽的小金顷刻问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小金人民遭遇的灾难,深深地牵动着红色革命老区4400万江西人民的心。

遭受特大地震的小金人民深知在1998年洪灾、2005年九江地震、200Sf]z南方冰雪灾害中,江西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走出了自然灾害的困境。今天,江西老表带着党中央、国务院,江西省委、省政府及4400万赣鄱人民感恩的心愿来了。

2008年7月下旬,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部署,现场指挥部人员全部进入小金县援建工作岗位,其中有10多位同志刚刚结束援建彭州等市县活动板房任务,又马不停蹄转战小金县,投入对口支援小金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此时正逢小金雨季,前往小金的交通环境十分恶劣。由于震后山体结构不稳定,泥石流、山体滑坡、滚石时常发生,江西省对口支援小金县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俊卿7月25日乘车翻越夹金山时,接连发生了三次爆胎,两辆车的备用车胎全部用光,只能在夹金山顶的垭口等待救援车辆。7月28日,指挥长陈俊卿和常务副指挥长毛敏、副指挥长喻家凯等,在下乡指导工作途中,前方三十米左右发生山体滑坡,烟尘翻滚,碎石飞溅,所幸司机刹车及时,处置得当,才没有发生意外。

小金县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江西援建者到达小金后,受到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和气候不适应等困扰,很多同志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晕、感冒、流鼻血、四肢乏力、气喘等症状,一些同志彻夜难以人睡,个别年龄稍大和体质稍弱的同志甚至需要吸氧才能缓解身体的不适。

由于小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奇缺(整个阿坝州的建筑工程师不足10人),熟练技术工人较少,大部分为藏民,施工单位不得不从成都和南昌大批调集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人员差旅费用增大,且工价高于成都市场的30%以上。特别是建筑材料供应极其困难,除砂石和少量水泥砖外,其他建材均需从成都一带采购,所有机械设备均需从成都租赁或采购。由于山高路远,且需翻越夹金山,货车载重量不及平常的60%,遇上天气异常或山体滑坡、塌方,就要耽误—二天时间,致使运输成本和建材价格大幅上扬。

面对重重困难,江西援建者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精神。在保证圆满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困难的措施:

一是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后勤保障组负责人任组长,其他各组负责人为副组长,切实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群防为重的要求,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  三是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内设机构、每个工作人员。

四是重点加强行车安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为专职司机,其他人员不得擅自驾车。大风大雨等异常天气不得行车。翻越夹金山时必须两辆车同行,防止发生意外。

五是严明工作纪律。工作人员离开小金外出,必须按照规定请假;晚上11点以后未经批准不得外出。

六是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搞好民族团结,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得和当地群众发生纠纷冲突。

P15-17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西小金(亲人叫江西)/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25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