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本书是一部戏剧体裁的传记,作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再重新认识张爱玲。这是第一次完整真实呈现张爱玲一生的爱情传奇,意境幽邃、字字珠玑。

内容推荐

  继“《卧虎藏龙》《人问四月天》《饮食男支》之后;著名作家王蕙玲耗费数年心血推出经典之作《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解读张爱玲从不与人诉说的感情世界,披露从未坦白的心灵空间。意境幽邃、字字珠玑。

试读章节

旧金山码头 清晨 一九五五年秋

天色是沉郁的灰蓝,黎明前,浓密的大雾覆盖在海上。

灯塔的光束回旋在海岸边,光束里飘着千丝万缕密密的雨丝。

港口外传来汽笛声。

码头外船上

雨随风斜飞,船舷的甲板上湿答答的。

雨珠溅在船舷栏杆上,一双纤瘦的手紧紧握着栏杆。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红色的桥身,隐隐约约地在远方破晓的天色里。

大船在港外等待进港。

张爱玲站在船头,她的面前是茫茫一片大海和雾霭,仿佛有人喊她,她不经心地回过头。

瑞荷小木屋(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清晨一九五六年三月冬

瑞荷拨开窗帘,天还没亮,白森森的大雪就逼在窗前。

壁炉里只剩下星星余火。瑞荷拿起铁铲拨了拨炉里的火,揉了几张旧报纸,发现壁炉边没有可以燃烧的木头了。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区大厅内外(Mc Dowell Colony)

营区木造的大厅像一座裹满鲜奶油和糖霜的蛋糕屋,坐落在一片松林雪地里,除了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一切都安详静止。

大厅内却是一片温暖,明亮,壁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文艺营里的作家艺术家们齐聚在这里吃早餐。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区瑞荷小木屋外

艾尔咬着烟,开着一辆小型的铲雪车穿梭在营区的路上,昨夜的雪被铲到两边去,有大约半人高。艾尔:我来啦!

艾尔笑着对困在雪里的瑞荷招招手,瑞荷就站在自己小木屋的走廊下。太阳探出一点头,树枝上挂着冰晶,他戴着一顶软帽,裹着围巾。

艾尔把铲雪车停在瑞荷门前,他抬头看见有一根松枝在木屋旁边快要被雪压断了,忙阻止瑞荷靠近。艾尔:等一会儿!

艾尔拿长竿把雪打下来,再把松枝折断,瑞荷打算过去帮忙,他举步吃力。  瑞荷:脚简直不是我的!

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灰狗巴士

风景徐缓地在车窗外移动,四野是一片安静的白,窗上结着冰晶。

一辆巴士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路上迂回绕行。

张爱玲贴着窗看窗外,一个没有缝隙的夹角,呼出的热气一波波吹在玻璃上。

移民局办公室(夏威夷)日一九五五年秋移民官:有亲人在美国吗?张爱玲:没有!移民官:你的保证人是Mr.Richard McCarthy !张爱玲:是的! 

 移民官:请说明你跟他的关系。  张爱玲:我们是朋友!Mr.McCarthy曾经协助我出版过两部小说。

一个狭小密闭的空间,移民官的桌上堆满卷宗,他脸上带着谨。慎的表情,眼光梭巡着张爱玲,他是一个拥有权力决定张爱玲未来的移民官:来到美国以后你计划做些什么?张爱玲:继续写作!移民官:你曾经在美国出版过你的小说?张爱玲:是的!出版商是Charles Scribner’s,我的代理人是Mrs.Marie Rodell。

移民官的眼睛对到张爱玲,他正在进行主观的考量,张爱玲始终保持低调诚恳的态度,她看着电扇吹着桌上的美国国旗忽而飞扬,移民官的钢笔漏水,弄得他的中指染着蓝黑色的墨迹。移民官:还有什么亲人在中国?

张爱玲的眼睛里流露出内心的一丝抽搐,随即被她移开眼神略过。张爱玲:我父亲,我弟弟,我姑姑!一些亲戚——自从我离开之后跟他们没有任何联系。移民官翻阅卷宗,显然没有其他问题可问,他在张爱玲的证件上盖了章。移民官:美国移民局根据一九五三年移民局难民条款修订法案,基于人道精神给予你难民居留的身分,根据这项法令你可以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但美国政府也将根据你在美国的活动随时对你的身分进行重新审核,举行听证会进行讨论,或取消你的居留身分。

彼得堡汽车站日一九五六年三月冬

车轮碾过马路边泥泞的积雪。

车站内的小书报摊前,瑞荷翻阅着当季的书报杂志。

瑞荷付了钱,又买了一杯咖啡,他啜了一口,面色难看地望着咖啡。

艾尔抱着两包大大的纸袋,他是文艺营的管理员兼采买。艾尔(有些错愕):她走了!她搭巴士!瑞荷:你怎么知道?

瑞荷低头翻着报纸,不是真的关心。艾尔:拜托!一个亚洲女人过马路,整个小镇都看到了!怎么样?搭我便车回去?P2-4

序言

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丁亚明

               

我见过胡兰成先生一面,那时我高中毕业,随朋友去朱天心家玩,带我去隔壁邻居家坐坐,便见一白发老先生从楼上走下来,穿着还是一袭长袍,笑笑点点头、和蔼可亲。朱天心说这是胡爷。那年我们都小,随天文、天心称胡先生为胡爷,辈分已定。

胡爷流亡日本三十年,于一九七四年应邀华冈讲学,后来还是因为当年往事难被接受,遂应朱西宁老师之安排,下山客居朱家旁一年;那年我们因缘际会而办起了《三三集刊》。之后,胡爷返日,七十五岁去世,葬于东京福生。

办“三三”那几年,我写了三本书。第一本书天心帮我拿到日本敬呈胡爷,胡爷彻夜看完,清晨下楼问天心:这个这个阿丁有多高?答日一六五。胡爷似是苦恼地想想,随即开颜一笑,似是自言自语说:没关系,李白也不高。遂让天心带回一套日文版的《今生今世》赏我;另赠一幅拓印书法《江山如梦》。那书里胡爷亲笔一页页校勘过了,那幅书法悬在我家客厅数十年,我喜欢胡爷的字,风姿潇洒,自在生长。

这是我跟胡爷的因缘,先说明白了,好验明正身。我喜欢胡爷,是他的文章开了我的悟识;是他的大气宽了我的性情。许多人是因为张爱玲而喜欢胡爷的,我不是,我是先认识了胡爷,才能懂得张爱玲。  

那时我们办“三三”,看的说的想的写的都是胡兰成与张爱玲,时人讥之为张腔胡调;是不是呢?多年后的今天我重看自己的一些旧作,如同张爱玲一般的满目荒凉,毛骨悚然,果然我是!当然不会部,但后期几篇自命写得十分世故的小说不归入张派也难,难怪不再写了。后来我开始改写剧本,想来是想极力逃脱胡腔张调的文字魔咒,这一逃便是二十年。 

《她从海上来》,写的是张爱玲一生传奇,胡爷自然难脱干系,这两个人难说难道,因为都同是世俗又不俗之人。世俗好写,不俗也好写,人的复杂多面性却是最难以戏剧呈现,因为难以统一。因此这出戏,对我跟蕙玲都是比《人间四月天》更难的挑战。《人间四月天》写“情”的真,易懂;《她从海上来》写的是“人”的真,难。

戏剧提炼人生,因为精粹,所以去芜存菁;此所谓整理人生,此所谓情节主题,此所谓戏剧人物,此所谓之戏剧化也。一般传记人物,是由历史定位或者社会定位来说起,本人性格、一生行谊、皆藉以铺陈解说证明传记人物一生主题之戏剧人格,其他不入格的细节,只能“去芜”掉了。王蕙玲的这两部传记人物剧本,却挑战了这个难度。

《人间四月天》还好些,徐志摩一生追求灵魂伴侣,已具戏剧主题。我们从情感的追求,生命的执着去理解,那些不甚戏剧化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矛盾不统一、不具戏剧合理性的真实人生境遇及人物,才因此打动观众真实的情感。《她从海上来》谈的不是情,是张爱玲的生命,而张爱玲的生命是什么呢?她不像徐志摩有着叨之念之的生命主命题,她就连自己的文学作品都不爱提出冠冕堂皇的主题或意义,她只写入,只写生命,写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环境,她不拿命题框住她笔下的人。写她的传记,能又以什么来框住她、帮她代言呢?

张爱玲的人生越行越低调,就连她跟胡爷的恋情,也终生保持沉默,不发一语;她刻意地保持隐私,远避他乡,隐居于世;张爱玲不留自传,她的生命不自言,以至一生成谜。那么,要怎么来说她呢?

王蕙玲想写张爱玲,不同于坊间许多张爱玲传记的是,她不企图从张爱玲的生平去解析张爱玲的作品,也不企图来诠释或界定张爱玲。她只是,以同是创作者的经验,去理解及感动另一个创作者的生命。她想说的是,“不管怎么样,她一生都在写,不停地写。”这样的创作者的生命。追寻张爱玲生命的轨迹,王蕙玲从自己的感动出发,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创作者相同及不同于一般人的生命。

生命无主题无答案,生命里只有许多的感动。《她从海上来》不解答张爱玲,只诉说张爱玲一生的经历和我们对生命的感动。

因为是张爱玲,因为张爱玲难说,因为张爱玲难说又不愿意硬加诠释,因为难说不能多说又不得不说得准确;因此这个剧本有其特殊风格。王蕙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为什么传记故事,却不依惯例地从出生开始,顺着时间进行写起?王蕙玲说,选择这里开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便是因为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国人是完全的陌生,因为不熟悉,才能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会重新认识张爱玲。从凡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的企图。

从美国部分开场,张爱玲三十六岁,是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样的出场,张爱玲便纯粹只是个普通人,顶多,多了一个作家身分。由这里,从她一个平凡人的身分,我们看到她与瑞荷平凡几近无趣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一些记忆,从张爱玲的回忆、故事才倒叙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后来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张爱玲的传奇,便应该先知道她只是一个“一般人”。

写传奇人物的平凡处,是先解脱她太多传奇色彩的烟雾,让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见才能得见本心;这样的企图,在剧本风格自然是极力地避免戏剧化的营造。本剧中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有所依据,情节对白有编排,但很少杜撰事件,为的便是还原这本来面目。因为这部戏的主体是写“人”、写“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现的是入的复杂性、人生的多面貌。许多矛盾、不统一、无法说明的行为动机及转折心态,只能尽量保留事件发展的原样,不加主观地解释与整理,以、免歪曲或狭隘限制。因此,这个戏里的张爱玲和其他许多人物,不以戏剧性格统一,却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忠于事实,是传记篇的基础。然而,要写一个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思想和情感,却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传记的直铺事实情节,因此王蕙:玲混杂更多的叙事手法,笔法时而贴近张爱玲的心灵,贸然地进她的回忆;时而跳接张爱玲的作品,并企图展现她的作品与心灵情感的呼应;更有时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现,直接让张爱玲发声……这些复杂的技法,组织出《她从海上来》企图多彩多姿的风貌及灵动的叙述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具文学性,却也更难戏剧呈现。

王蕙玲认为,我们不能替传记人物说话,但我们可以让人更贴近她。是的,贴近张爱玲、感受张爱玲,也许便是这个戏的企图:带领观众走进张爱玲的人生旅途,走进张爱玲的心灵世界,走进张爱玲的作品世界,让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们不能多说,因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框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蕙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框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

书评(媒体评论)

走过中国觇代文学史,

张爱玲是你要流连驻足的一块里程碑、

走过女性书写的流域,

张爱玲不是大河,是彼岸

走过中国剧黑暗的年代,

张爱玲在黑暗中点灯,

从沦陷区里发声。

她生于上海,_

十里洋场孕育了了她的独特才华

她隐逝美国 

客死异乡 尘归大海

她的故事仍未完

所以,

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

“因得其情,哀衿而勿喜”,

她引《论语》的章句,来说人世人事

于是,

“因得其情,哀衿而勿喜”,

我们以这样的心情来听她的故事。

          ——王蕙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蕙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28364
开本 32开
页数 4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