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伍奕创作、全面展示山东对口援建北川的纪实文学《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全面反映了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山东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北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全面反映了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山东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北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由伍奕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章 “山”“川”交融山东兄弟的担当/008

 第一节 山之东 川之北/009

 第二节 天降大任于山东/017

 第三节 “山东第一县”/023

第二章 每座北川乡镇都有一个山东城市在托举/029

 第一节 遭遇“蜀道”与“小咬”/030

 第二节 农民的房 乡镇的“场”/038

 第三节 “死城”旁 两座乡镇的重生/048

 第四节 新学期 仰望国旗泪流满面/051

第三章 项目外的托举之功/057

 第一节 危难见真情/058

 第二节 “临时县城”提前响起过年的鞭炮/061

 第三节 “223”工程:最久远的援建/065

 第四节 悠悠羌笛重新响起/068

第四章 新县城:点睛之笔 重如泰山/071

 第一节 来之不易的选址与规划/072

 第二节 倒计时:17支兵团大会战/077

 第三节 又好又快一环也不能少/082

 第四节 注定是一座传世之城/096

第五章 让新北川“在自己的骨头上长肉”/107

 第一节 “造血”:布局产业园/108

 第二节 阳光成长亮点连连看/116

 第三节 插上翅膀的新北川/121

第六章 山东好汉 到底有多少崔学选/1 23

 第—节 “山东雄鹰崔学选”/124

 第二节 旗阵与群雕/133

 第三节 男儿热泪 好汉柔情/141

第七章 四千里外大后方/148

 第一节 农民英雄 永远的感动/149

 第二节 北川“大后方”冬暖夏凉/153

 第三节 一叶一菩提 “喝北川l茶”的故事/160

第八章 大爱无痕 人心有丰碑/169

 第—节 总书记、总理语重心长/170

 第二节 “不留山东痕迹”/174

 第三节 “恩”字这样写——“因为山东心存感激”/176

第九章 永远的缘分/186

 第一节 检查检验大考/187

 第二节 升华:大爱走进文化/192

 第三节 “金钥匙”开启新北川/197

 第四节 2011,“后援建”元年/204

水乳交融 援建情深——致山东亲人

 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偕二十三万各族同胞敬献/215

作者后记/218

附录

 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大事记/220

 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32

编后语/234

试读章节

三城演义,安昌正是过去与未来拔河较量的过渡之地。

坐落在安昌河畔的安昌镇,经由出生此地的一代文学大师沙汀,上世纪40年代避居故乡写出的《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三部长篇小说淋漓尽致的演绎,有幸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处经典记忆、中国乡土文学的—方圣地。

命中注定,2008年至2010年,这里又要交融、碰撞出无数让世人刻骨铭心的人间故事与心灵记录。

北川61个县级单位陆续迁至安昌,包括家属,山东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也设在这里,山东援建大军以及接踵而至的,还有闻风而至的大大小小的经营者,2.8平方公里、原本不到两万人的小镇安昌,最多的时候,约有5万人涌入其间。小镇空间依旧,人口飙升,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躁动的活力。

小镇大舞台,临时县城的这幕大剧,五味杂陈。

临时县城的确立给安昌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然而,此时的安昌街道上,仅仅只有一盏红绿灯。

安昌镇曾是安县县城,置县历史长达627年。2000年安县政府驻地搬迁到花菱后,这里的市政设施日渐陈旧。“边缘化”后,日渐萧条,镇上居民尝到了从县城“沦落”为普通场镇的滋味。“以前还算闹热,搬了就冷清了。白天只有几个‘人花花’,晚上漆黑一片,鬼都要打死人!”长期担任安昌镇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的陈永华,最有发言权:“县城迁走后,镇上的铺面大部分关了,东西卖不出去,商品降低了几个档次,原先六七百、一千多元一件的衣服好卖,后来只要超过五百元的都不好卖,一两百元的居多。市政设施老化,路灯、地下管网、排洪设施年久失修,街道破烂不堪,群众怨声载道。镇上也确实没钱,穷得叮当响,书记、镇长去饭馆办招待要赊账,人家都不认!”

2008年11月,由山东威海市投资5000万元援建的安昌镇城区改造工程启动。

此次改造工程以恢复和重建安昌镇市政基础设施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这座临时县城的城镇功能,满足老百姓生活、工作需要。工程主要涉及安州大道、东风干道、兴街、大南街、东风广场的路面、路灯、绿化与风貌改造,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道路总长5.63公里。安州大道是北川老县城经擂鼓、永安至新县城的唯一机动车通道,是新县城建设的保障线,也是安昌镇驻地交通的生命线,但大地震后破损严重,严重影响北川关内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和居民出行。

威海市承担的这条总长5.63公里、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道路改造工程,任务量大、工期紧、施工气候条件恶劣,开工以来几乎都是通宵干。他们采取了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满铺钢筋网提高路基承载力等一系列技改措施,白天进行破除混凝土、清理基槽等噪音大的项目,夜间浇筑混凝土,避免了交通拥堵,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008年12月17日2时,寒风刺骨,山东指挥部乡镇村组的曲建波还在路面巡视,曲建波说:“这天夜里,我看见现场监理刘增援拄着铁锨站那睡着了,正想发火,别人告诉我说,他已经四个通宵没睡觉了,我眼泪‘哗’地就下来了。”

在山东援建北川的17个地市前线总指挥中,威海市的于胜涛是最年轻的一位,他却带领自己的团队获得了一个个被同行称羡的成绩。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有着好些与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山东大汉表象不符的风格:细致、细心、细腻——因此,被称为“三细指挥”。

在安昌镇步行街的改造中,于胜涛通过实地察看,发现有些地方污水横流,原因在于根本没有排污出口,设计方案只有地面项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胜涛当即决定调整投资计划,对管网进行彻底改造。施工中,由于步行街两边是居民和经营业户,于胜涛协调施工人员先从中间开挖污水管网,完工后再对两侧人行道进行铺装,这样既保证了正常经营,又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如今的安昌镇,街道变宽,路面平整,两旁绿化,一到夜晚,灯火通明。主干道上两侧房屋立面,川西特色与羌族风貌相融,古镇别是一番新气象。

原本沉寂的安昌镇兴旺起来。大小旅馆、酒店时常爆满。商店装修上了一个档次。不到一年时间,镇上“再没有一栋房子是空着的”。每天清早,主街上就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上午9时,汽车喇叭声、摩托车的突突声,响成一片,狭窄的街道甚至开始堵车。

关于安昌,于胜涛心中有一个难以忘怀的夜晚:

镇上的路灯已经十多年没怎么亮过了。2009年1月中旬,为了让老百姓过一个亮堂的春节,山东威海援建指挥部决定提前安上195盏路灯。“其实也没多想啥,就是将一件工作提前了一些而已。”最多也就是“滴水之恩”吧,群众的强烈反应,于胜涛压根没有想到,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那天晚上,他和同事们走上安昌街头开始最后检查,随着一盏盏路灯亮起来,周围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开始,还以为是当地人办什么喜事,但等到路灯全部亮起来后,于胜涛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鞭炮、礼花的海洋。经历了废墟黑暗煎熬的曲山老北川人、饱尝过失落辛酸的安昌新北川人,纷纷涌上街头大声喊着、跳着:“亮灯了,亮灯了,感谢威海,山东万岁!”一路光明,一路狂欢。稍后,鞭炮震耳、礼花怒放,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整个安昌镇提前过起了春节。

北川县建设局副局长刘光辉流着眼泪向于胜涛鞠了三个躬:“大哥,我替安昌的老老少少感谢你们!”

195盏路灯的光芒远远称不上辉煌,然而,安昌群众不会忘怀,山东援建者也为之大有感悟。

谈起安昌镇的变化,老住户们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一家名叫羌运食府的小餐馆,女老板王春华是安昌人,地震前在当地景区做讲解员,地震后失去了工作,便和朋友开了这家餐馆。由于距离山东指挥部不远,加上饭菜可口、卫生,很多山东援建者喜欢到这里就餐。王春华说,山东人在安昌镇吃饭、买东西不用担心挨宰。四川集市时兴讲价,在北川,同一种商品,很多摊贩私下里有三种价格:给山东人的,最低;给当地人的,正常;给其他人的,稍高。“‘山东人’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北川新县城建设时期,旧貌变新颜的安昌作为临时县城,成为了新县城的有力依托与坚实支撑,也给新北川提供了展示重建活力的舞台。规划中,安昌镇将纳入新县城发展的整体,安昌的明天将更好。

P62-65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东北川(再造新北川)/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962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