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郝冀川创作、全面展示浙江对口援建青川的纪实文学《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全面反映了浙江对口援建青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浙江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青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全面反映了浙江对口援建青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浙江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青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由郝冀川编著。

目录

引子 地震把我们拖下地狱 重建把我们带进天堂/006

第一章 让“山鹰”飞起来/008

 第一节 我们是来走亲戚的/009

 第二节 同一纬度线上的思考/015

 第三节 强市富县布阵青川/021

 第四节 精兵强将出征/026

 第五节 省委书记亲自选将/033

第二章 眼望星空 脚踏实地/035

 第一节 向青川人民报到/036

 第二节 有山有水没数据——从零开始/040

 第三节 “年内一西个项目不开工,不回家过年”/043

 第四节 百名指挥长冒雨亮剑/046

 第五节 “腾挪板房”——攻克世界上最大板房区/048

 第六节 干就干出人间奇迹/056

第三章 “东山再起”新传奇/064

 第一节 “661行动”描绘山山岭岭新农村/065

 第二节 “扁担水桶已下岗,龙头一拧泉水淌”/072

 第三节 山乡僻野村村路,小河溪流漫水桥/076

 第四节 孩子们说“我们的学校最美”/080

 第五节 青川百姓说“浙江人最苦”/086

 第六节 鸟枪换炮/097

 第七节 “小太阳”照亮山乡夜晚/100

 第八节 “上海外潍”新场镇,老人一语记恩情/102

 第九节 东山再起/104

 第十节 竹园镇锦上添花 “智慧岛”千秋大业/106

第四章 大马拉小车/110

 第一节 当代愚公沙州移山/111

 第二节 “大马拉小车,杀鸡用牛刀”/113

 第三节 当代大禹治水/120

 第四节 “温州人经济”新拐点/123

 第五节 送健康送文化/126

 第六节 观音店新传奇/128

 第七节 智力援助山乡新后代/131

 第八节 两个省长乐呵呵/133

 第九节 开创民工新时代/ 134

第五章 青川鼓起了钱袋子/136

 第一节 “飞地”落户川浙产业园/137

 第二节 湖州大棚领跑琥代设施农业/139

 第三节 “借地”发展闲置板房种白菇/143

 第四节 山乡万亩核桃园,东边日出西边亮/145

 第五节 生态庭院提速古镇旅游业/147

 第六节 “白中王”空降红光,“白雪公主”下嫁关庄/151

 第七节 辣和甜的故事/152

 第八节 建峰走出养猪大户,马鹿“跑山鸡”跑起来/155

 第九节 稻田唱渔歌,高山樱桃红/158

第六章 千辛万苦不叫苦/16l

 第一节 浙江“445”精神/162

 第二节 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建工作全覆盖/164

 第三节 迎战罕见特大洪灾/166

 第四节 “拼命三郎”张启标/170

 第五节 灾区板房婚礼/174

 第六节 临海“80后”夫妻共援建/176

 第七节 老红军的独子累倒在援建前线/180

 第八节 千辛万苦不叫苦,流血流汗不流泪/182

 第九节 指挥长情系青川/192

第七章 青川为什么这样美/196

 第一节 “领雁工程”智力援教/197

 第二节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199

 第三节 阿里巴巴网上情,小鱼大北得民心/202

 第四节 送岗送业送温暖/206

 第五节 “学个技术,找个门路”/207

 第六节 “天地间”——世界注目东河口/208

 第七节 浙江奉献给青川最美的是什么/210

尾声 山歌再起/213

浙江大爱 永留青川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218

作者后记/220

附录

 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23

 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全体成员名单/225

 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单/235

编后语/238

试读章节

这一天,杭州国宾馆服务员对出征将士格外热情地服务。

这一天,西湖的夕阳映照波光粼粼的湖水,无比眷恋出征将士的身影。

谈月明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也有些毛病,但他干工作却从不含糊、从不叫苦。“指挥长”这个职务落在肩上后,他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与艰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亿万中国人每天看电视直播抗震救灾,热泪滚滚,但灾区的实际情况远比电视上的画面惊心动魄。

谈月明在外是条硬汉,在家也是孝子。出征前他最放心不下住在乡下的高堂母亲,还有老岳母。于是,他风趣地对妻子沈星星说:“家里的两个老人是两座山,青川是一座山,我去扛一座山,你要扛两座山。”沈星星说:“你扛的是一座大山。”谈月明笑道:“是五千万浙江人民扛的山。”沈星星自豪地说:“那我可是扛了三座山。”谈月明又笑了:“不管什么山都把它扛过去,三年后我回来扛这个家。”

他去乡下向老母亲告别,嗓子眼滚烫地说:“灾区的老人还住在板房里,我要去给他们把房子盖好。”老母亲心里明白:“你去吧,都是老人了,还能过上几天好日子。”

绍兴市副指挥长朱旭界的老父亲患脑溢血,路都不能走,他把泪水一抹,瞒着老父亲来到青川。不久他到绍兴出差,去看望老父亲,撒谎说他前段时间出差刚回来,由于家里没人照顾老父亲,只好狠下心来把老父亲送进养老院。

湖州市指挥长李全明在动身的前一天,肺部切除四分之__一的80多岁老父亲,病情突然恶化,送进医院抢救,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在病房里守了一夜父亲,擦了一夜泪水,第二天毅然踏上征程。刚到青川,他又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医院给父亲下了第二次病危通知,他依然舍下小家儿女情,顾全青川百姓情,拜托妻子替他尽孝。

吴涛的爷爷奶奶听说长孙要去青川援建灾区干三年,盼重孙子已经三年的念头—下冷落,老泪纵横。吴涛是丽水市安检局干部,结婚后第一年,爷爷奶奶就催着小两口生孩子,结果他妻子考上公务员,为了支持妻子干好工作,他说服了爷爷奶奶。第二年他又忙得不可开交,爷爷奶奶又失望了。第三年他和妻子商量好让爷爷奶奶高兴地抱上重孙子,单位上又派他援建青川,他临走前对爷爷奶奶说:“三年一眨眼,我就回来了,一定让你们抱上重孙子。”

2008年7月3日夜晚,谈月明等省指挥部先头成员赶在济南军区“猛虎师”没撤离青川之前,悄然进人青川县城乔庄镇。子弟兵“猛虎师”在青川百姓最危急时刻冲进灾区,浙江援建大军又在青川百姓盼望早日重建家园时刻进入青川。

翌日下午,细雨潆漾。

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在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正式挂牌,谈月明揭开牌前的红绸时,脸上露出了微笑。

青川是个夏季多雨的山区,没完没了的雨水落进百姓心头,那是一种苦涩的滋味。而这一天,洒在青川百姓心里的雨水却是甜甜的滋味。

“浙江人来了,指挥部的牌子挂出来了!”喜讯传遍青川。

7月27日,谈月明率领省指挥部全体援建干部向青川人民报到:“今天,我们援川指挥部全体同志正式向青川人民报到了!在今后三年的援建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牢记使命,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依靠地方,搞好团结,严格管理,按照打造—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坚强援建队伍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援建工作,用自己的努力,为党旗争辉,为浙江争光,为灾区人民造福。”

大幕拉开,锣鼓敲响,灾后重建千头万绪。

在援建灾区恢复重建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浙江登台亮相先演哪一出?

青川农业,至今还停留在种玉米、刨土豆的初级阶段。  青川没有一个响亮的产业品牌。

青川农民,土灶上一口锅,一日三餐煮玉米面菜糊糊。

青川长期处于贫困山区县地位,而且地震毁坏了所有涉及民生的薄弱基础设施。

29日上午,浙江省指挥部与青川县四大班子领导在板房会议室举行第一次援建工作对接会。谈月明说:“浙江对青川的三年援建,赵书记、吕省长在对青川的考察中,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把对口支援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要优先安排灾区群众最紧迫的项目,重点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公用设施及基础设施修复重建、产业重建等工作,点面结合,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感受到援建成效和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把民生问题摆在援建工作的首位,浙江登台的第一句台词,就打动了县上一班领导,这是一次援建方与受援方同心同德的情感交流。

P38-40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浙江青川(钱塘江水润青川)/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冀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948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