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培田/乡土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内容推荐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问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目录

前言走进培田村

地图

壹 河源十三坊

贰 畲族与客家

叁 家族的繁衍

肆 聚落的年轮

伍 生计的变迁

陆 崇文与尚武

柒 祖先与神灵

捌 风水的营造

玖 理想的家园

后记

试读章节

培田又称“吴家坊”,为河源十三坊之一。河源十三坊地处福建省长汀县与连城县边界,包括河源溪流域的上百个聚落,自古以来就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因此,要了解培田的生态环境,就要先从河源十三坊说起。

从地理环境看,河源溪流域属于印支地质运动所造成的宣和复背斜,由水碧寨、笔架山、羊角寨、石壁山、枕头寨、金华山等中山和丘陵三面环绕,河源溪从其间穿流而过。河源溪上游的连屋田溪、洋利坝溪、五石祭坑溪等支流,形成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汇合于培田村前的永济桥与万安桥,而后向东南缓缓流去,汇集沿途的众多溪流,进入朋口河,最后在上杭境内汇入汀江。从培田至朋口,水源充沛,地形开阔,溪流平缓,形成了一连串狭长的河谷盆地。河源十三坊的主要聚落,都是分布在这些河谷盆地上。

在行政区划上,河源溪流域长期分属于长汀县和连城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式设置汀州,下辖长汀县和宁化县。唐宋之际,河源溪流域归长汀县管辖,设古田乡河源里。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从长汀县辖区析置莲城县,河源溪流域也从此分为上河源和下河源。上河源仍属长汀县,设河源上里;下河源归莲城县管辖,设河源下里。县名“莲城”,到元朝才改为连城。据说,由于当时经常发生动乱,地方不宁,人们认为“莲”字带草头,所以才不断有草寇,因此就去了草头,采用现在的县名。

明清时期,河源上里改称宣河里,为长汀县十里之一。道光《长汀县志》记载,宣河里下统六个图,共六十六个村庄。吴家坊属于宣河里第六图,培田属于“宣河六图”的第八甲。在培田的历代文献中,通常称“世居宣河六图”、“其田米在于河六八甲”。清代还有乡约保甲组织,培田属于宣河里乡约第八甲。在培田吴来星先生的家里,现存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颁发的保甲门牌,上书:“吴家坊第八十三户吴先保,甲长吴汉珍,牌长吴龄均,地保吴起芳。”这一时期的乡约保甲组织是地方自治组织,而里甲组织只是纳税系统。

民国时期,先后建立联保组织和区、镇、乡行政体制,原宣河里改为宣和乡。1956年,宣和乡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上、下河源才重新隶属于同一县级行政区。

上河源和下河源虽然长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地域认同,很早就建立了跨越县界的河源十三坊地域组织。所谓“坊”,是指里甲体制下的村社组织。乾隆《连城县志》记载:“其聚族而居、比闾错壤于六里之中者,为图、为坊。”可见,“坊”与“图”并列,是“里”之下的村社组织,十三坊即十三个村社组织的联盟。在每一坊之内,通常还包含若干村落。如吴家坊,现在共有培田、升星、前进、紫林四个行政村,下属自然村多达二十六个。P2-4

序言

走进培田村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这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请我们为“乡土中国”丛书撰写一本《培田》。我们虽然从事福建乡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但从未去过培田,不敢贸然接受这一邀请。为此,责任编辑特意到厦门,与我们一起去培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我们的首次培田之旅,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培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海之滨的厦门到山之隅的培田,驱车约三百二十公里。沿途经过九龙江流域和汀江流域,重山复水,颠簸起伏,不敢有片刻的松懈。进入连城县境内,未到县城,先经朋口。这里是汀江上游诸多溪流汇集之地,也是连城境内惟一可以对外通航的码头,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自朋口向西,至文坊路口,迎面可见培田古村落的巨幅照片。这是招徕外地游客的旅游广告,也是路标,我们知道快到培田了。

由文坊向北,转入611县道,沿河源溪而行,道路平坦,河谷宽阔,而周围的山陵却颇为险峻。从地图上看,此地离当年红军奋战过的松毛岭很近,原来培田就在松毛岭的脚下!

想像中的闽西山村,总是与险山恶水相伴。这是因为,闽西地处武夷山区,又有玳瑁山、彩眉山、博平山等横亘交错其间,重峦叠嶂,溪谷纵横。在这种自然环境之下生活的人们,似乎总是为有限的资源而不断争斗,难以摆脱困苦、动乱和颠沛流离。这是历代地方文献留给后人的总体印象,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闽西社会的历史缩影。

然而,走进培田村,却犹如进入世外桃源。我们的直觉打破了成见,对闽西的历史文化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培田古村落“枕山、环水、面屏”而建,在三面环山的狭长谷地上呈扇形铺开。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的余脉,自北向南逶迤而来;清澈如碧的河源溪,环绕着古村蜿蜒穿行;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烙印着数百年风雨冲刷的疵驳;傍村而行的石板路,仿佛诉说着古驿道的种种传奇。

村内现存一条千米古街和两道跨街牌坊,三十幢明清时期的高堂华屋,二十一座祠堂,六家书院,还有大街小巷中各式各样的商铺。走在培田的古街上,可以想见昔日集市的繁华;进入一座座老屋,又会发现当年的民居竟是如此宽敞幽深。这就是培田,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一千多人口的吴姓客家聚落。

陈墙、旧瓦,衬托在蓝天白云之下和山环水绕之间,朴实淡雅,明朗自然。在这里,时空似乎已经凝固了,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漫长和悠远,天地的深沉和宁静。

道光年间的长汀知县徐日都,在探访培田时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晨入宣河里,到眼山万重。

肩舆坐未煖,仆夫苦宠□。

徒步蹑层蹬,褰裳攀数峰。

山腰憩危石,崖角扶孤筇。

登顿足已战,喘吁势难终。

逝将借不借,无奈身绾铜。

从者戒日暮,行人嗟路穷。

黾勉下山去,楼台隐隐通。

桥渡水泉白,村连枫臼红。

鼓声振佛地,灯影摇神宫。

劳人州县耳,此语千古同。

镇日疲筋骨,何当荡心胸。  延陵有子弟,侯门执礼恭。

坐我青云馆,遂令尘念空。

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来到了风景秀丽、建筑典雅、民风淳朴的培田村,顿觉万念皆空,身心都得到了净化。这是多么超凡脱俗的感觉!在培田的日子里,我们无不对此感同身受。然而,作为历史学者,我们又难免抚今追昔,发思古之幽情。在闽西的险山恶水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世外桃源?世世代代的培田人,又是如何建构这一“辉煌的客家庄园”呢?令人欣慰的是,培田还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历史文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

培田吴氏现存三种不同版本的族谱:年代最早的是乾隆戊申(1 788年)本,共十册;其次是同治甲戌(1874年)本,共八册;最晚的是光绪丙午(1906年)本,共十四册。这些族谱中收入了各种序、例、图、记、家训、家法、族规、诰命、诗词、纪略、源流、世系、行述、像赞、祭文、志铭、诔、颂、表、录、说、传、对、辨、论、合议字、分关引、尝田录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这些历史文献,我们有可能寻觅历代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们,重建他们的生活历程与心路历程。

在现实生活中,培田村民仍在延续着往昔的传统。村口文武庙的墙壁上,记录了历代的家族精英,其中有不少近年的青年才俊,包括研究生、大学生和中专生。家家户户的厅堂中,都安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还要挂上祖先的画像,男女老少行礼如仪。新春佳节,全村男丁都到祠堂里“拜祖图”;元宵节期间,各房各派都要“游龙灯”。三月二十三,妇女们在河边搭起帷帐,为天后娘娘沐浴更衣;十三年一度的“迎公太”,抬着神像游遍河源溪流域,回到村里还要挨家挨户轮流奉祀,宴请宾客。在这里,一切都是循规蹈矩,井然有序,但又乐观自信,充满生机和活力。

几年来,我们曾数次去培田,探访耆旧,考察文物,观看仪式,爬梳资料,试图循着历代吴氏族人的生活轨迹,解开培田历史文化之谜。我们发现,明清时代的培田吴氏家族,经历了力农起家、耕读传家、经商致富、官商结合等发展阶段,历代留居培田的族人都是当时的家族精英。他们为了把培田建成理想的家园,都曾经大兴土木,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培田的面貌,在聚落发展史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自近代以来,培田的家族精英大量流失,乡土建筑已经不再踵事增华。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培田古村落,保存了古代客家历史的年轮,浓缩了古代客家文化的精华。

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后记

本书原定于2003年交稿付梓,但为了补充资料及其他原因,一直拖延至今。对于出版社和杜非君的谅解,我们深为感激。

在本书付梓之际,已有不少有关培田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陈日源主编的《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中共连城县委宣传部主编的《培田古村落研究》,俞如先编著的《培田:中国古村落》,以及谢重光著《闽西客家》,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杨彦杰编《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曾经参考了这些文献,但由于体例所限,无法逐一说明。谨借此机会,向有关作者致谢。

培田古民居研究会的吴美熙、吴来星等前辈,在我们的历次考察中都热情接待,不吝赐教,还慷慨地提供了家中收藏的文献资料,盛情难以忘怀,在此谨表敬意和谢意。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刘永华博士、曲天夫博士和二00一级的全体同学,曾经到培田实地考察,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由于资料及能力的限制,本书难免留下许多缺憾。不过,培田本身就是一部书,我们还是请朋友们到实地解读这部书吧!

郑振满

2005年4月5日 于鹭岛浪琴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培田/乡土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振满//张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2868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47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