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青年诗人的信
内容
编辑推荐

里尔格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诗人,作为一个“行吟”诗人,里尔格的一生充满了某种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之所以被传诵,因为经他歌唱的万事万物都被放进了美的空间,进入了永恒的存在。里尔格的主要作品意义是将人类的思想世界从有形转入了无形,这个无形不是个体人内心的情感,而是整个人类与宇宙广阔的空间,构成一个种植着极美诗意的田园。伟大的诗人里尔格不仅仅是象征主义大师和一个现代主义先驱,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人类家园的重建者和言说者,他把自己的灵魂与人类的自然家园紧密联系,里尔格的诗歌为你打开冲向生命自由空间的道路,他不仅仅是才华卓绝超凡的诗人,更重要的他是一个时代的歌手。

内容推荐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

“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本书附录译者随笔《里尔克》及其选译里尔克散文《论“山水”》、小说片段《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和诗歌等,是诗人创作的独特展示。

目录

引言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附录

重印前言

译者序

里尔克

论“山水”

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

里尔克的诗

试读章节

一九○二年的深秋——我在维也纳新城陆军学校的校园内,坐在古老的栗树下读着一本书。我读时是这样专心,几乎没有注意到,那位在我们学校中惟一不是军官的教授、博学而慈祥的校内牧师荷拉捷克。是怎样走近我的身边。他从我的手里取去那本书,看看封面,摇摇头。“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的诗?”他沉思着问。随后他翻了几页,读了几行,望着远方出神,最后才点头说道:“勒内·里尔克从陆军学生变成一个诗人了。”

于是我知道一些关于这个瘦弱苍白的儿童的事,十五年前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做军官,把他送到圣坡尔腾。的陆军初级学校读书。那时荷拉捷克在那里当牧师,他还能清清楚楚想得起这个陆军学生。他说他是一个平静、严肃、天资很高的少年,喜欢寂寞,忍受着宿舍生活的压抑,四年后跟别的学生一齐升入梅里史,外司克尔心地方的陆军高级中学。可是他的体格担受不起,于是他的父母把他从学校里召回,教他在故乡布拉格继续读书。此后他的生活是怎样发展,荷拉捷克就不知道了。

按照这一切很容易了解,这时我立即决定把我的诗的试作寄给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请他批评。我还没有满二十岁,就逼近一种职业的门槛,我正觉得这职业与我的意趣相违,我希望,如果向旁人去寻求理解,就不如向这位《自庆》的作者去寻求了。我无意中在寄诗时还附加一封信,信上自述是这样坦白,我在这以前和以后从不曾向第二个人做过。

 几个星期过去,回信来了。信上印着巴黎的戳记,握在手里很沉重;从头至尾写着与信封上同样清晰美丽而固定的字体。于是我同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开始了不断的通讯,继续到一九○八年才渐渐稀疏,因为生活把我赶人了正是诗人的温暖、和蔼而多情的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

这些事并不关重要。重要的是下边的这十封信,为了理解里尔克所生活所创造的世界是重要的,为了今日和明天许多生长者和完成者也是重要的,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

一九二九年六月柏林P1-3

序言

这本小书译于一九三一年,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十年。那时我为什么翻译它,在一九三七年写的《译者序》里已经作了交代,这里不再重复。它于一九三八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正是抗日战争第二年,印数不多,流传不广,我收到几本样书,当时分赠友人,自己只留下一本。但它给我留下一些值得记念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我到昆明不久,就在《云南日报》上读到一篇关于这本书比较深入的评论,过些时我才知道作者王逊是一位年轻的美术研究者,在云南大学教书,不久我们便成为常常交往的朋友(不幸他于六十年代在北京逝世了)。一九四六年我回到北平,听说某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师,很欣赏这本书,曾一度把它当作教材在课堂上讲授。很遗憾,我并没有得到机会认识他。最使我感动的,是友人杨业治在昆明生活极为困难的时期,曾将此书与原文仔细对照,他发现几处翻译的错误,提出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写在十页长短不齐的土纸条上交给我。这些又薄又脆的纸条我保留至今,但字迹已模糊,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五十年代,我在仅仅留存的那一本书上边,把译文校改过一次。不料十年浩劫,校改本被人抄走,一去不回。

这些年来,先是绿原同志,后是沈昌文同志,他们都找到原书,各自以复印本相赠,同时舒雨同志读到这本书,对译文也提了一些意见;我得以在复印本上再一次从头至尾进行修改,在这里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修改,改正了一些错漏,填补了几处漏译,词句间作了不少改动,但仍不免有六十年前文体的痕迹。

经过六十年的岁月,这本书的内容有些地方我已不尽同意,校改也只认为是一个应尽的责任,不再有《译者序》里所说的那种激情。惟念及里尔克写这些信时,正是他在巴黎与罗丹接触后思想发生变化、创作旺盛的时期;对于我一向尊敬的、一个在诗的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正如收信人引言中所说,这些信“为了理解里尔克所生活所创造的世界是重要的,为了今日和明天许多生长者和完成者也是重要的”。

关于收信人的身世,我在《译者序》中曾说,“知道得很少”。现从里尔克的《书信选》(一九八○年)“收信人索引”中得知卡卜斯生于一八八三年,是作家,曾任奥地利军官,一九六六年还住在柏林。——想他现在早已逝世了。

这次重印,附录除原有《论“山水”》外,另增摘译《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中的两段。

《论“山水”》写于第一封信的前一年,即一九○二年,本来拟作为作者一九。三年出版的《渥尔卜斯威德画派》一书的序言,但没有采用,直到一九三二年才作为遗稿发表。

 《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是里尔克的一部长篇小说,从一九○四年起始写,一九一○年完成。这里摘译的两段反映了作者一九○二年初到巴黎时生活和思想的情况。

 这两个“附录”都是译者译完了“十封信”后在一九三二年翻译的,曾先后在《沉钟》半月刊上发表过。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四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青年诗人的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4849
开本 32开
页数 1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65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8
12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Rainer Maria Rilke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