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河南江油(大河情怀)/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四川省绵阳市江油籍作家廖伯逊创作、全面展示河南对口援建江油的纪实文学《河南江油(大河情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河南江油(大河情怀)》全面反映了河南对口援建江油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河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江油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河南江油(大河情怀)》,全面反映了河南对口援建江油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河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江油人民的感恩之情。

《河南江油(大河情怀)》由廖伯逊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章 千里驰援开启重建壮举/008

 第一节 兵分数路,中原儿女挺进四川/009

 第二节 辗转平武、江油、安县,万人抢修过渡板房/011

 第三节 举全省之力援建江油,江油成为中原一县/D14

 第四节 3批302个项目30亿元,开启重建新江油的壮举/019

第二章 民生优先满足群众急需/025

 第一节 紧急援助,不让一名群众挨饿受冻/026

 第二节 与死神赛跑,展开生命大救治/033

 第三节 快速出击,驱赶瘟神保平安/040

 第四节 “了不得,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防疫队” /044

 第五节 大爱会聚,片片新村拔地而起/047

 第六节 新家园新生活,天天都是好日子/053

第三章 满分追求书写多彩华章 058

 第一节 “这难那累,修好学校就不累”/059

 第二节 生命的花朵,以最美的姿态迎风绽放/068

 第三节 “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什么样的苦不能吃”/075

 第四节 “建设满意工程,就是要舍得花本钱” /080

第四章 夯实基础着眼长远发展085

 第一节 铁军显神威,千里蜀道变坦途/086

 第二节 舍小家顾大家,豫江大堤换新颜/103

 第三节 精益求精,群众用水不再难/116

第五章 壮大产业唱好“造血”大戏/119

 第一节 全力以赴,派出超强阵容/120

 第二节 排除万难,扫清建设障碍/122

 第三节 描绘蓝图,累得吐血心欢喜/126

 第四节 迎难而上,交上圆满答卷/130

 第五节 援建进行时,就是合作进行时/134

 第六节 建设农业公园,农民摇身变工人/138

第六章 精神重塑 “李白”站了起来/142

 第一节 雷厉风行,垫资展开援建/143

 第二节 优中选优,李白杜甫“相聚”一堂/148

 第三节 “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唐风进行到底/151

 第四节 四支队伍会战,李白故居修复如初/155

 第五节 240吨型钢16个千斤顶,让太白楼重生/159

 第六节 主动出击,立起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162

第七章 创新实践 科学重建领先/165

 第一节 谋定而动,不断完善援建大纲/166

 第二节 “交支票”与“交钥匙”结合,援建提速增效/171

 第三节 阳光普照,保证每一分钱用到项目上/175

第八章 和谐援建 友谊之花常开/179

 第一节 从陌生到熟悉,河南人变成江油通/180

 第二节 尊重不迁就,情感在碰撞中升华/184

 第三节 传播爱心,中原行动满江彰/189

 第四节 学援建促重建,感恩的话儿说不完/194

 尾声/198

树一座对口援建的丰碑 谱一曲无私奉献的颂歌

 中共江油市委 江油市人民政府/203

作者后记/206

附录

 河南省对口支援江由市大事记/209

 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表/218

 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35

编后语/236

试读章节

张国晖被任命为前线指挥部指挥长,这是张国晖没有料到的。对于这样的安排,张国晖没有一丝怨言。他知道,服从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最起码的素质,何况对口援建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是彰显人间大爱、人民团结如一家的生动写照呢!于是,他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江油。

创造“土坯房精神”的卢氏县县委书记王振伟被任命为常务副指挥长,并担任江油市委常委、副书记。当时,王振伟还在卢氏县县委会议室与县里的领导研究农村工作。接到任务后,王振伟没来得及回家看望妻儿,就直接赶往郑州机场,飞赴江油。“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坚决完成援建任务!”在郑州机场,王振伟向省委组织部领导庄严承诺。

水利专家、焦作市水利局副局长崔元钊被任命为副指挥长,并担任江油市委常委、副市长。接到电话通知,崔元钊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因为地震后他就向组织上递交了申请,但没有得到回音。核实无误后,崔元钊喜上眉梢,立即保证:“干不好就不回来!”于是,他将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留给了工作同样繁忙的妻子,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就急匆匆地赶赴江油。

在张国晖的带领下,三个硬汉撑起了河南“前指”这个家。

其他16名成员,分别从省委宣传部、省纪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抽调而来,常住江油。指挥部设立了综合处、规划处、工程处和宣教处,分别行使职责。

前线指挥部成立了党委,下设23个党支部,党的组织机构得以健全地开展工作。

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也分别划定了支援江油的对口乡镇,郑州、洛阳分别对口支援4个乡镇,其余16个市分别对口支援2个乡镇。郑州、洛阳等8个省辖市分别成立了3至5人的前线指挥部。又从河南省各地抽调40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江油40个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负责乡镇的对口援建工作。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卫生厅、民政厅、公安厅、教育厅、文物局、广电局分别抽调干部,组成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开展各自承担的援建任务。

2008年7月3日下午,江油市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报告会暨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动员大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河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宣布,为江油办“十件实事”、“八项工程”和一批民生项目。

十件实事是:围绕确保学校9月1日如期开学,援建板房6000套,并采取志愿者的形式,组织一批教师进行对口支援;派驻18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江油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协助做好危房鉴定、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省委组织部牵头帮助江油市开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恢复建设部分受损的党员活动室,并帮助开展党员干部的培训;由省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网络传输设施的配置和调试,让灾区人民及时收听信息;为江油企业恢复生产牵线搭桥,帮助武都水泥厂、丰威特钢、川矿等企业恢复生产;提出在江油建设双汇分公司意向,由漯河市、双汇集团与江油市共同协商;由省教育厅负责为江油考生提供在河南上学的条件,在国家招生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优先录取,同时对中等职业专科学校转入河南就学的500名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帮助恢复医疗设施,整合医疗队伍和资源,派出100人的医疗队,开展技术培训、防疫、疾病防治等工作,解决群众看病问题;整合公路抢通保通队伍,保证3个交通中断的乡镇尽快打通通道;整合特警队伍,保持100人规模,搞好灾区治安;鉴于江油市区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清洁卫生的任务艰巨,向江油无偿提供两部垃圾压缩运输车。

八项工程是:建一所拥有36个班、1800人规模的中原爱心学校;建一所拥有350个床位的中原爱心医院;建一所容纳360名儿童的中原爱心幼儿园;建一所接纳300名老人和孤儿的中原爱心福利院;修一条9千米长的市区中原便民通道;修一座220米长的市区中原便民桥梁;扩改整治1个渠系52千米的灌区;建1个中原爱心小区,帮助1000户居民解决住房问题。

一批民生项目是:各省辖市结合各自对口支援的实际,从省援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项目中,选择一批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关系民生的项目,在江油市40个乡镇启动援建工作,帮助解决农村就学、就医、养老等问题。利用江油资源、市场优势和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江油工业园建立江油·河南工业园,积极动员河南企业到江油投资兴业,在为江油“输血”的同时,增强江油的“造血”功能。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180名建筑、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紧急赶赴江油,开展危房鉴定、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工作;160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快速来到江油,对187座震损水库进行勘察设计;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奔赴江油,开展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培训医务人员;560名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赶到江油,维护社会治安;10名技术专家常住江油,监管工程质量、监督安全技术工作;500多名专业人员对援建项目进行决算审计,确保援建资金安全……

河南力量在李白故里迅速汇集。

7月10日,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灾后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召开了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援建工作。张国晖号召全体成员以火热的情感、昂扬的斗志、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智慧,投入前所未有的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援建任务,让英雄的江油人民早日过上平安美满的幸福生活。

P20-22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河南江油(大河情怀)/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伯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63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