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历原始(青海游牧地区文物调查随笔)/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海省的游牧地区是神秘青藏的一部分,之所以神秘,因为那里山高水长,地域广阔,有美丽的原始自然风光,也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有传承千年的古老文化,有千年如一的淳朴民风;那里有勤劳美丽的女人,那里有虔诚向善的男人;那里有剽悍骁勇放荡不羁的牧人,那里有睿智达观洞察天地的圣人……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是作者在青藏高原十余年的考古考察中的成果,向您展示了青海游牧地区民族文化中“古今一体”的民族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目录

总序

引言

一 野牛沟的故事

二 连接古今的连臂舞

三 鸟卜巫师与迷狂

四 牦牛的祭礼

五 哭泣的野牦牛

六 两进卢山

七 车与车猎

八 生殖与狩猎巫术

九 飞翔的雄鹿

十 万物有灵

十一 深山藏虎

十二 外星人基地

十三 大日如来佛堂

十四 勒巴沟摩崖

十五 六字真言

十六 共饮一江水

十七 香格里拉

十八 天堂的和谐

十九 路经子曲河

二十 神山与神仙

二十一 嘎丁寺

二十二 现在的青铜时代

二十三 查郎寺

二十四 高度-白色-光明

后记:苦痛与狂喜

试读章节

民族学材料中也不乏连臂舞的记载,就拿藏族来说,“俗每逢喜庆辄跳锅庄,自七八人至一二百人,无分男女,附肩联臂绕行而歌……”其实,广泛流行于藏区的“锅庄”和“果谐”舞均为连臂舞。藏语中“果”是圆圈的意思;“谐”即圆圈歌舞之谓,跳舞的人一般由三四十人组成,双手或扶着邻伴的肩,或拉着邻人的手按着乐曲节拍跳舞。

在国外的民族学材料中,连臂舞也不鲜见。英语中的“科罗薄利”(corroboree)是指澳大利亚的土著舞蹈,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形舞:“在庆祝的时候如狩猎的大贺或庆祝胜利,或宾客光临的时候,大家在夜间集合,围着火堆而跳舞。男子和女子掺杂着组成一个圆圈形,每一个舞者伸臂环抱邻伴的项颈,于是全圈向右或向左转……”澳大利亚土著人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上都跳“科罗薄利”舞,如庆丰收、狩猎、入社式、部落间友好会合、战事出发与胜利等。这是澳洲最著名和流行的舞蹈,几乎每个旅行者在其澳洲游记中都有记述。

涉及跳连臂舞的意义,法国研究原始艺术的大师格罗塞曾说:“原始舞蹈的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不过我国的古文献《周礼》说得更明确:“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悦远人,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视。”最新的史前艺术研究理论认为,这种连臂舞是一种萨满教舞蹈,同现在藏传佛教中的跳神一样,实为一种宗教仪式。跳神是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和“人间宗教”的因素而产生的,而苯教和“人间宗教”则又被认为是萨满教性质的宗教。

野牛沟岩画中有一幅身着长袍、头饰戴胜、右手托乌的巫师形象。与其他动物形象相比,这幅岩画的制作时代要晚得多,其制作方法与其他也大为迥异。不过其时代再晚,也当在佛教流布此地之前,因为这显然是一个与藏族原始苯教相关的巫师形象。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形象时,想到的是小时候在《少年报》上刊登的三毛掏鸟窝的情景。后来我在欧洲看到坎特布里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中相类似的巫师与鸟的图形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深刻起来,感悟到了司马迁老先生所说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这句话中所包含着的哲学意味;或者说,接受到了这个离我遥远而又亲近的乌巫师传达给后人的魔力信息。这种体验是奇特的,而表现在这乌卜巫师身上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同样也是奇特的。P14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所常用的“田野研究”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研究,而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因此,所谓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对于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的关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和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其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又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东部田野书系》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海外镜像书系》。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廖明君)

后记

苦痛与狂喜

有一本关于米开朗基罗的纪传体小说,名字就叫《痛苦与狂喜》,在这里我借用这个名字,只是把“痛苦”二字颠倒一下,因为挺适合对考古工作的归纳和描述,考古工作可以通俗地归纳为探险、寻宝。我很庆幸从事考古工作,因为它将我的事业、爱好和梦想都结合在一起了。我的爱好是探险,梦想是寻宝。探险是行为的过程,寻宝是行为的结果。考古这个行当——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上考古——正好统一了这两者,可谓善始善终。此外,考古可以给人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苦痛与狂喜,用白岩松的话说:痛并快乐着。青海地区地广人稀,除了东部农业区的黄河和湟水河流域考古工作做得稍多一点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草原和戈壁地区都是考古的生荒地。加之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史料亦付阙如,所谓宋史无征,所以在青藏高原上搞考古,更富寻宝与探险的意味了。

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建立了长达350年之久的草原帝国,然而现在对这个庞大帝国的考古发现却少得可怜,其都城与墓葬均未发现。她在哪儿?又去哪儿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经在青海湖边上的天峻县调查到一处方圆2公里的城址。1997年青海考古所在此试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包括刻有“长乐未央”、“长乐万亿”等文字的瓦当,可以确信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吐谷浑的都城。有如此庞大规模的都城,那么他们的墓葬区在什么地方?都兰的热水大墓似乎不可能,距离太远了。河南的切吉?乌兰的大南湾?抑或其他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地方?我猜测和希望是后者。我始终抱着发现她的梦想然而这梦想,却始终无法落脚。

1999年我配合青海省公安厅九处踏勘海西和海南古墓葬被盗情况,许多墓葬都是被发现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地方。乌兰县公安局收缴一批被盗文物,其中有丝绸、织锦、金器、铜器以及彩绘棺板,许多都是未曾出土过的。2000年青海考古所在被盗情况最严重的乌兰大南湾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那里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祭祖遗址,这都是现在考古知识——至少是我的考古知识——之外的东西;此外,还首次发现一枚古罗马金币和六枚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发现金币的那天晚上,我们的考古队员都喝醉了,因为在这没有人烟、缺菜缺水的地方他们已经苦苦找了60多天了!发现金币的是青海考古所的孙鸣生同志。他起初还把先出土的银币当作啤酒瓶盖子。后来确认是银币之后,便激动不已;最后,当他发现金币的时候,他的手颤抖得都拿不住手铲了。这就是考古发现所带来的狂喜,这种狂喜正是来自60多天的苦痛。我当时在德令哈,不在发掘现场,但我同样沉浸在狂喜之中,因为我是领队。我发现野牛沟岩画。卢山岩画和勒巴沟摩崖时,同样也经历了苦痛与狂喜的过程,但远不如这一次,因为调查岩画之前我已知道岩画的分布情况,而这次整个前期调查和发掘都是我一手策划的,但能发掘到什么完全是一个未知数。

在我离开青海的前夕,我一直希望并预感有一次大的发掘和发现。在金币出土之后,我想买一辆手扶拖拉机——这种车尽管愚蠢,但草原上没有它到不了的地方——花三年时间跑遍都兰、兴海、天峻和刚察4个县的沟沟粱梁,寻找吐谷浑的王陵,我坚信能找到。这时候我才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做这件事。懊悔也没用,年轻的时候哪会这般老谋深算。“年轻的时候太傻,等到聪明的时候又老了”,这是罗马尼亚电影《最后一颗子弹》里的一句台词,但这句话好像就是冲着我来的。

就在我为实现梦想而进行计划时,我的调令到了,所有的计划只能放弃。作为我个人,我的确不想离开青海,但为了老婆孩子我又不得不离开——人都是有缺点的。现在只能在南京遥想青海了。在溽热中遥想青海的清凉,在拥挤中遥想青海的疏阔,在平淡中遥想青海的狂喜,在安逸中遥想青海的苦痛。《经历原始》一名,有着双重意义,首先是我们搞考古专业的一直徘徊在历史之中;一其次是青海的“原始”文化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除专业以外,这些年我一直想写一本结合多年的野外考察的关于青海的书,如今心愿已了,夙愿已偿。我很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为我提供这个全面回忆青海的机会,使我再次陷入苦痛与狂喜之中——写这本书远比写其他纯学术著作要伤怀和愉悦得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历原始(青海游牧地区文物调查随笔)/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惠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47323
开本 24开
页数 1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2
丛书名 西部田野书系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2
18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