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滴水是眼泪--关于水森林人的话题
内容
编辑推荐

水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一种资源。它既是生命的源泉,几乎所有生物的生长都需要水;也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但是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有人担忧,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水污染的加重,人类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我们无法想像当人类拥有最后一滴水真的只能是眼泪时,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将会变成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水、森林和人的种种失调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以此来提醒世人。

目录

一、引子     

二、水的赞歌    

三、衰竭的母亲河,水危机! 

四、罪恶的黑斧   

 A.无钱卖青山金子卖铜价

 B.暗箱操作虚假评估 

 C.跑黑内幕    

五、“老虎灶”烧!烧!烧! 

六、建墓穴砍!砍!砍! 

七、食用菌伐!伐!伐! 

八、耗材企业掠!掠!掠! 

九、愚昧无知火烧山  

十、哭泣的红豆杉  

十一、全国毁林案件知多少?  

十二、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  

十三、水与森林唇齿相依  

十四、此绿色非彼绿色   

十五、敬畏大自然的省委书记  

十六、林改好政策 莫要又煮成夹生饭

十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的福音

十八、生命源于水,毁于水?   

十九、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  

二十、解铃还需系铃人   

呐喊与探索(代跋)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水的赞歌

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生命的种子一旦孕育,便存活在母亲体内的“水池”里,出生后,每天也必须要水来维持着,滋润着。

水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水里诞生的。犹太人的所罗门王对示巴女王曾言:没有比水更宝贵的财富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质。然而从生命学的角度看,它是珍贵得不能再珍贵的东西,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人三天不吃饭饿不死,然而,三天不喝水,必将渴死。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底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底线,没有了水一切将枯竭和死亡。

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生活也离不了水。你想想,我们不仅随时都需要喝水、喝茶,而且每天都需要水来洗菜、做饭、洗脸、洗衣服……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离开了水也将处于瘫痪状态。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就无法进行,一切生命也就不能存在。我们的身体有70%的成分由水组成,也就是说你如若体重是70公斤,水大约占了50公斤的比重。每人每天体内要有7至8升水需更新,身体中的水一周左右就要更新一次。每人每天要摄人2至3升的水,一年要摄人700至1000升的水。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水参与,所以说,没有了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而保护水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其实,水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跳跃着的生命,也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胜利、实现理想的写照。

P4-5

序言

常常以为:

经济学家重视资源透支中的边际递减效应,统计学家聚焦粗放型增长中的成本核算,社会学家关注解决旧问题后新问题加倍出现的“倍数效应”,新闻记者惯用写实手法披露社会利益分配失衡中的寻租行为。

古道大概什么都不是。

福建邵武,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养育了一位作家的山水情怀和忧患意识。受制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身份,许多人常常丧失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机遇,诸如促进消费怎样避免浪费,推进增长怎么避免疯长,重视眼前怎样考虑长远,选择行为先要界定边线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以为圆满答案和解决方案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却忘记了责任感是一种能够超越专业知识和身份的驱动力。

我从古道身上,看到的就是这种并不神秘、其实人人可以做到的责任感。

古道,真名叫马星辉,有着棱角分明的轮廊和力透纸背的眼神,被他注视的分分秒秒,你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活力和热情的进发。邵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古道完全能够轻松胜任。但他不是个等闲之辈,偏偏对民生、社会和自然有着天生的关心僻好,由这种僻好衍伸出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促成了他生发了对人类最后一滴眼泪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忧患。

任何资源都有主权或是产权。对主权和产权自我逻辑的合理解释前提是边界。不清晰的边界会让责任变得模糊,眼界变得混浊。爱因斯坦曾经向他儿子解释为什么是他发现了相对论。他举例说,一只甲虫在篮球上爬,它看到的世界是扁平的,所以它以为它是在征服世界。但是一只蜜蜂一下就可以看出篮球是圆的,因为它飞在高空,视线是立体的。他就用这种立体的视觉发现了相对论。

采用立体视觉来察看人生的内涵,发掘自身的责任,是我们获得成长、成功和成绩的基础,是具备为社会、为未来尽职尽力品质的关键。历史以它静静地存在,默默地陈述着关于边界的代际传承。对此,我们该怎样用“立体视觉”进行有效的发现并尽可能负责任地加以尊重呢?

假如人类的“眼泪”真的只剩下最后一滴,那只能证明人类的耻辱,证明人类的罪恶。地球广袤丰厚的资源足以养育繁衍人类世代文明,对资源有分寸地把握和使用体现的正是人类的现代文明价值观。

以国土疆界作为主权边界,是人类先辈留传下来的政治原则和文化信仰。无论你的财富、权力多么巨大,边界从责任和道义方面既卫护本土主权不可撼动的骄傲,又限制了权力的盲目滥用和对财富的掠夺行为,从而使人类社会在一种相互共存的规范和秩序中保持着积极的进展。

自然,先辈无法对留给后人的资源明确产权界定。而人类代代繁衍的过程,不论产生多大变化,究其实是物质资源的转换,也就是说,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今天我们赖以生存、喜爱、享受的任何基础和条件,均是以消耗一定的资源成本为代价的。而被消耗的许多资源、如煤、油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即使那些可再处理或再生资源,如水、树木等恢复原生态的过程,又需要充足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

很明显,假如用“边界原则”划分每代人应该享有的“资源主权”,财富增长将会有所节制,权力运用将能更为合理,文明价值将能得到递进传承,历史将会变得更为有序。令人遗憾的是,“资源主权”的缺失和“边界原则”的模糊,使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增长,从资源被过度占用消耗的角度看,却异化成粗暴侵占人类后代主权和不负责任的掠夺,与现存被信奉的道德准则完全相悖。

一个不发展或慢发展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要少得多。社会阶段性的改革发展力度越大,由此带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倍数效应”。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出现自然不必惊慌。但是,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速度推进需求,社会就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任何人为制造的困难都可以通过人和制度的制约加以减缓或克服。在我们的社会继续着发展的繁荣、以及据此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生活享受的今天,古道就像那个飞离篮球的蜜蜂,站在子孙后代的主权之上,以超越局部的思维方式,向现代人发出尊重资源主权边界的警示和呼唤,这是让人觉得沉重和感动的话题。假如我们希望远离耻辱,假如我们希望永远不会出现最后一滴眼泪,假如我们希望被后人称作有社会责任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起,用不同的方式作出某种回应。

(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

后记

许多年以前,我曾认识一个山村老叟,他鹤发童颜,肤色红润,八十多岁的人依然身体结实、腰板硬朗,神聚目清,声如洪钟,他平生爱种树,惜树如命。每年春暖花开时,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几十年下来他总共种了多少棵树,自己也不清楚,但村里人说,村庄这附近的山上有一小半的树是他种的。在他的影响下,这个村的人也都极为爱护树木,从不轻易砍伐,所以这个村的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大树亭亭如盖,小树郁郁葱葱,整个村庄四周绿色成荫、生机勃勃,附近的山也是茂林修竹一片葱翠。真叫做山清水秀,绿色怡人,吸一口这儿的空气,顿时让人感到心肺滋润、神清气爽。

我对老叟十分敬佩,说修桥、铺路、种树,你这是做好事能长命百岁。他哈哈一笑说:不尽然。你这是夸我了。笑声停罢,他告诉我说:这世间万物呀都有灵性,而且相依相辅,奥妙无穷呀。这树与水、水与人、人与树之间更有着玄机在里面,这人靠水养的,水又靠树保,而树又靠人爱护,这三者互相通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所以这爱树则爱水,爱水则爱人自己啊。他见我发愣又哈哈一笑:你看我们人的身上流的也都是水呀,血是水,泪还是水。还有这树从尾到根,通身都是水给保着,不信你看这树,横面是那圈圈的水波如同一个湖面,而竖着看,那一道道曲曲弯弯的木纹就是溪流在流淌啊。人和水有不解之缘,树和水也是不解之缘啊。树是有灵性的,是知恩图报的,所以树在保护着水的,让水不干竭,每当水枯时树就吐出平日里保存的水分给河水。而人呢,当然就应该保护树,要让树绿色长在了。

我越发地对这位老者感到惊奇起来,他哪里是一个凡夫俗子,乡中的老人,简直是隐于山中的一个智者。

在1998年的那场大洪灾中,由于这个村的树多林茂,植被保护得好,虽然大水浸到了村里,但受损失极少,没有塌方溜坡,更没有出现泥石流。

传说与寓言从小就听了不计其数,但这位智者老叟所说的人·森林·水的故事却让我多少年来,始终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此次,写这篇文章时,再去拜访这位老叟,可惜村里人告诉我几年前他已仙逝,无疾而终,终年九十有六矣。

今年,即2005年8月份以来,欧洲中部连降暴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水灾,不过大水虽来势凶猛,但造成的灾害却很少。尤其是有些受到暴雨袭击的国家甚至没有引发洪水,可以说欧洲在洪水之年无大灾。这什么原因?除却及时到位的应急救灾措施外,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平时注重对大自然环境的保护,象奥地利今年入夏以来,连降暴雨,雨量与2002年奥地利遭遇的“世纪大洪水”几乎不差上下,但今年洪灾造成的损失只有2002年“世纪大洪水”的十分之一。专家们分析总结能够做到在洪水之年无大灾,那就是因为“世纪大洪水”之后,奥地利大力保护森林植被,同时治水方略由原先的“堵”变为更加有效的“疏”,还河流以自由空间。而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平时更是注重森林保护,注重环境保护。才能在大灾之年安恙无事。反思我们为何今年的雨量并未超过以往大灾之年包括1998年的那场大洪灾,可为何受灾的损失如此严重?而且更少有人注意到,为何洪水过后,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越来越严重?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对森林,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太厉害了。

自然灾害是无时不在的,它总是在寻找机会,给人类以猛烈的一击,许许多多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奋力征服大自然的人类无法使大自然驯服。甚至,连大自然的脾气都没有捉摸透,面对大自然,人类十分脆弱。面对大自然的灾害,人类唯一的、最完美的,最现实的准备就是总结教训,爱护大自然,善待大自然,遵循大自然规则,敬畏大自然。

我想,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怀有畏惧的敬意是有益于人类自己的。本书意旨在让人们知道母亲河的真实状况,知道水危机的存在和威胁。为了人类自己的存活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是母亲河的儿女,我们是靠她的乳汁养大的,靠她保证生存的,而树木又是同样的循环道理,与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功能是相同的都是一路在保护着我们,我们怎能不对它们施之于爱心和敬畏之心呢?因而,我们必须知耻,必须认错纠错,好好地珍惜和敬爱我们的保护神。

据悉,继2005年初的“环保风暴”渐渐平息之后,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另一场“环保执法风暴”的序幕又将拉开。目前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起草的“整治非法排污,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文件已上报国务院,预计6月份下文。文件将根据九部环保法律、47部环保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大气和海洋等污染进行全方位的执法检查,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环保总局已经迅速跳出几个目前被人们所关注的“环保风暴”并以此为突破口,顺势把“环保执法”推向纵深。这无疑给国人一个安慰和振奋,常言道:不使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这许多年来,环保问题总是显得软弱无力,就是惩罚也是无法让那些破坏环保的人伤筋动骨、倾家荡产、下不为例。我们期待着中国大地的“环保执法风暴”早日来临。

更让人欣慰的是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落实将绿色GDP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中,改变过去只对GDP经济增长数字进行统计,而体现生态自然,环保等绿色GDP的要素没有被统计进去的做法。这不能说这不是国人的一大幸事,后人的幸事。如此,我们的森林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河水才能有希望清澈,人类的生存才有所保证。

感谢《解放日报》社,常关注国计民生大事,牢记于党报之宗旨,也更敬佩他们的新闻敏锐性与洞察力。早在2003年,《解放日报》社关心“三农”问题,服务全国农村,深入福建闽北调研并为闽北农村的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做了许多有益的事,闽北人民很感激他们,也为此我有幸结识了《解放日报》社的诸位。感谢刘颖记者、报业集团新闻办公室王仁礼主任、好友王其文先生、张维缨先生,对本书的关心支持,感谢报业集团经济部夏定先主任、老领导陈国良先生对此书给予的指点和赐教,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此书,更感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老总尹明华先生在百忙之中关心此书,并赐序。

于200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滴水是眼泪--关于水森林人的话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18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