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系唐君毅先生晚年重要作品,作者自西学入手,反观中国文化。全书秉承唐氏一贯服膺儒家学术思想之心意与进路,兼以坦诚率真之文笔出之,纵论古今,涵盖中西。其特出之处当在于识见不凡,取用恢宏,陈义高远,不愧为唐氏学术思想进程之又一重要创获。

内容推荐

本书系唐君毅先生晚年重要作品,作者自西学入手,反观中国文化,入其堂奥,探其精微,进而谋求中西文化、中西哲学之会通。作者自多方面讨论中华人文之精神价值如何于当今世界存在、发展,并如何有所贡献于世界文化之意虑与主旨,然其终极目的,仍在掘显中华文化之内在精神价值,重整中华人文世界和人文理想。其文由情及理,以理涵情,读之令人感奋。

目录

自序

导言--"发乎情"之部

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

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

海外中华儿女之发心

人文学术之意义--"止乎义"之部

人的学问与人的存在

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上)

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下)

中国历史之哲学的省察

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分际

 附录:说学术研究之历程及其成果

文学意识之本性(上)

文学意识之本性(下)

中国文学与哲学

 附录一:中国哲学中之美的观念之原始,及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附录二:先秦诸子文学中之"喻"与"义"

文学的宇宙与艺术的宇宙

 附录一:间隔观及虚无之用与中国艺术

 附录二:音乐与中国文化

世界之照明与哲学之地位

中国哲学研究之一新方向

A NEW ORIENTA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附录:东西哲学学人会议之观感

世界文化问题及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感乎世运时势"之部

当前世界文化问题

东西哲学学人会议与世界文化中之"疏外"问题

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

儒家之学与教之树立及宗教纷争之根绝

 附录:"世界六大宗教了解堂"之建立之感想

民主理想之实践与客观价值意识(上)

民主理想之实践与客观价值意识(下)

存在主义与现代文化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

中国之祠庙与节日及其教育意义

东方人之礼乐的文化生活对世界人类之意义

 附录:中西文化之一象征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之方向

中国文化之原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答问

 附录:五四纪念日谈对青年之几个希望

孔子诛少正卯传说之形成

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之"挑战"及东方之"回应"(提要)

中国与日本文化关系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现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义与根据

附录之部

海上遐思记

记重庆联中几个少年朋友

试读章节

我个人自离开大陆,转瞬十二年。原来一百余年来,华夏之子孙,即已开始大量移殖于东南亚各国,亦纷纷至檀香山与美国西部,作工谋生。当时皆尚未受到今日所受之种种压迫与限制。又此移居各地之侨民,虽多属中国下层社会,然而到了当地,仍保存中国社会之风习。婚丧庆吊,用中国礼仪,是一端;商店用中国字作招牌,是一端;房屋建筑,多少用中国形式,是一端;回国结婚,告老还乡,是一端;侨民一地设同乡会、宗亲会,是一端;过旧历年,过旧节气,是一端;祖孙相勉,不信洋教,是一端;汇款归国,对国家事业,以及革命事业,捐输奉献,是一端;设立侨校以中国语文教学,用中国语文,彼此交谈通信,又是一端。即中国早期之留学生,仍多少保存中国社会之此类风习。如最早之留美学生季报所表现之意识,仍为不肯忘本之文化意识。如在民国七八年,赞助新文化运动的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十年,于美国聘教员时,曾遇一当时已露头角,后亦成国内名学者之某先生,因与蔡先生接谈时,不说中文而说英语;蔡先生即决定不加聘请。后来直至抗战期间,国内有几个有名大学英文系之几位名教授,并不会讲日常的英语,亦无人怀疑其对英国文学造诣之深。我又知一国内有名大学之英语系中,有一教授,因日常谈话皆喜用英语,遂为同事所不齿,致不能立足。然而在今日旅居外国之华侨社会中,中国人所保存之风习,尚有几何?只试看看此以中国语文作交谈之用之一端,其情形如何,便知今非昔比。据我所亲见,在美国与欧洲之中国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之家庭内部,已不用中国语文。而在香港,最近为筹办中文大学而有之中国高级知识分子自身之集会,亦皆用英国语文为主,而无人以之为耻。此中国人之日益不以中国语文,作交谈之用,及其他种种丧失其固有风习之事,其原因甚多,亦同样很难依道德上之应当或不应当,来责备任何个人。然而一民族之无共同之文化与风习语言,加以凝摄自固,一民族之分子之心志,必然归于日相离散。而世运推移,至于今日,一面抚今追昔,回顾我上之所述;一面看看凡在中国与香港之外国传教士,及其他外国人士之处处必自守其社会风习,又必将其子女送至用外国语之中小学校读书,再回国升大学;而一些本来能说很好中国话的西方人士,在中国与香港,竟不屑于用中国语与人交谈。将此二面所见,与当前我们之情形,一加对比,到底不能使人免于慨叹。(第一册P3-4)

序言

去年孙守立先生,自台湾来函说,多年来曾收辑了我在若干杂志所发表之文,望我允许作为一集,在台湾出版。我与孙先生素未谋面,其盛意十分可感。但直至近日,乃稍暇,将孙先生建议重刊之文,大体一看,并增补了一些文章,使之略成一系统,并定名为“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因其皆是我居于香港,一面回念中华民族之人文精神,一面放眼看当今世界而写成的。这些文章皆我十七八年来在各杂志所发表。在十七八年前,我居香港之六七年中,对中国文化的意见,皆见于《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及《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二书所辑之论文。至于今之此集,则论题更比较广泛。十七八年的时间,在个人生命上看,亦算很长。但自历史文化上看,则时间很短。十七八年前的问题,今日仍然存在;而我个人想这些问题的思想方向亦无改变,故这些文章如多少有价值,则亦无妨重加印行。

此书中心之问题,可说即中华人文如何存在于当今之世界,更有其发展,并求有所贡献于世界文化问题之解决的问题。此亦是我前此之三书之问题。在十七八年前,我写前三书时,对当今世界之文化思想,虽有若干书本的知识,但尚缺乏一些切身的接触。我只是以一居住在中国社会,多少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的资格,去感受世界之文化思想的冲击,而本中国文化思想对此冲击的挑战,作种种的个人思想上的回应。这些感受,我相信或比若干少年时便漫游世界,在西方留学作事的人可更真切——如在海滩直立的人,更能真切感受潮水的冲击之力——其所引起的问题与思想,亦可能有更真切深入的地方。但到底仍缺乏一些亲身的接触,以为证验。我在此十七八年中,却以种种因缘,使我先后离开所居之香港十二次,得至当今之世界各地漫游,并与各地民族与若干学术文化界人士有若干生活上的接触。由此更得以证验我前之所想,并无方向上的大错误。但我同时亦因此接触之多,而感受到更多精神上的压力,使我觉得要使中华民族之人文之精神,得真正存在于当今之世界,而成就其自身发展,并求有所贡献于世界文化问题之解决,实非常艰难,须历千辛万苦。个人于此所能尽之力,实微小不足道;亦常不免悲从中来,有无可奈何之感。但我之信心则未动摇;在遇有机会,人们要我讲演,或写文谈此类问题时,我只要有时间,亦从不推辞,总希望能多少对此当今时代,发生一些影响。大约此集中之文,三分之二皆是讲演,由人纪录,再经我改正而成。在讲演时,我之心灵外向于听众,所以亦不免许多适应听众的浮泛之语,不能皆鞭辟人里,而不够深度。但亦有一些随机指点,多方譬喻的话。纪录下来,亦似乎较我一人闭门写文时,活泼一些。我今将此集之文,重看一次,亦觉其每一文,皆不无若干新妍的意思。我自己讲过就忘了,今再看时,亦好似看他人之文一般。我今日如从今再写同样题目,亦未必能写得更好,可能更坏,因精力已不如昔。所以我想今重加印行,以供他人之阅读,亦当多少不无对人之启发之益。此诸文中涉及同样之论题处,前后重复的地方,自所不免。但我常想着歌德的话,即“真理不重复时,错误便重复了”,真理亦经常是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以为人所共见的。

此集之文,今分三部。第一部可姑名导言之部。我今将《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作第一篇。此一文在十四年前发表,曾引起十数篇他人作文反应,后来亦常有人要看此文的。此乃因海外中国人同有一“如花果之飘零”之感受。此文乃是我在一情感之激动下写出的,所以有一感染的力量。但此文之情感太悲凉,故后又写了第二文《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言建立信心之道。第三文说“海外知识分子之发心”则更意在与人以鼓舞。此三文中虽有若干义理,但在本质上,可说只是一情绪的语言。不过,人生的一切事仍皆当由情志开始,所以今编此三文,为此书之入门,并名为《发乎情》之部。

此下之第二部分的文,可以说是较重说理。此即由第一部之“发乎情”之文,更求“止乎义”之文。此中,由人的学问与人的存在,直至论历史意识、文学艺术意识,及哲学意识之数文,皆意在为人文学术确定其意义及其在学术文化世界中的地位。此部中之正文诸篇,及第三部之论儒教与民主理想之三篇理论意味较重,亦可补我昔年《文化意识及道德理性》一书之若干不足之处,乃此书之中堂。其中对不同人文学术之意义的说明,非只是一般之论,而表现若干新观点、新说法,亦相当严整。但亦非学院式的论文,所以其新处何在,亦不必于此更加一一指出。

第三部之文,泛论世界文化问题者三篇,论儒教、论民主理想、论教育,及论礼俗与礼乐生活者各二篇。论中国现代之文化思想、中国文化精神之发展、其现代化、其表现于艺术、为现代世界人所共认、与孔子者共六篇。论中国与世界文化关系者三篇。此即自多方面讨论中华人文之精神价值,如何得于当今世界存在、发展,并如何有所贡献于世界文化问题之解决。此部为此书之外庭。此部论种种问题,就我个人说,其思想之理论基础,在昔年所著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一书及本书之第二部。但亦不须理解其理论基础,才可读此部之文。因此世界与中国之文化问题,皆可由具体之文化事象,加以指出。而此具体之文化事象,则为有目者所共见。此具体文化事象,至为复杂,今随事感发,而加以论说,虽统不出“以人文,立人极”之旨,但亦不免挂一漏万。故今名之为《感乎世运时势》之部。

第四为附录之部,其中附录一至三文,各代表我个人之主观心情之一面。此中之第一文,乃近乎游戏之作。因此书之文太沉重浓郁,故附此轻松之文,使略为冲淡;第二文《怀乡记》。则是表示我对中国之乡土,与固有之人文风教的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中国之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第三文,则说及我在中学时的朋友,这些朋友亦属于我之生命之一部。其心情与其在当今时代中之归于悲剧的命运,数十年来皆时在我感念中。我之对许多文化问题关心,亦常觉似有这些亡友之灵魂,在冥冥中帮助推动。我之附此三文,亦意在表示我之深心,并不喜欢漫天盖地、四面八方地谈种种文化大问题。我原初所感受的问题,皆很小,我所真喜欢的生活,亦只是在有中国人文风教的社会中平淡的生活。只因当今世界之有四面八方狂风暴雨之冲击,而将中国之人文风教破坏,才逼使我漫天盖地、四面八方的谈许多大问题,其实这不是我的初意,这只是不得已。故细细想来,我此集之正文之一切文章虽说得大,到头来抑或无甚价值。至于此附录之部前三文,虽说得小,却更代表我之生命与生活中的真实东西。这才是本书之真正的正文。至于附录四之一文,则文中已有前言可说明其所以附载于此之故。今不另作说明。(甲寅君毅于南海香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君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7338
开本 32开
页数 7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9
3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