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莱布尼茨读本/西方杰出思想家读本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莱布尼茨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被世人誉为“万能大师”。本书选辑了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分为四个部分:“单子论”体系、“自然哲学”、“认识论”和“有关中国”。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莱布尼茨哲学的整体轮廓。

内容推荐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涉猎之广、思考之深,是相当惊人的。他的哲学思想招来后世的众多毁誉,但无人能否认他从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到18世纪德国哲学的传承之功。

本书主要集中选辑了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论述。包括“单子论”体系、自然哲学、认识论、对中国的认识四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莱布尼茨哲学的整体轮廓,把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论点和这些论点形成的过程,都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目录

代导言:在一滴水中窥万象

一、“单子论”体系

 《单子论》

 《以理性为基础,自然和神恩的原则》

 《神正论》序言

二、自然哲学

 《通向一种普遍文字》

 《论哲学和神学中的正确方法》

 《关于实体的本性和交通的新系统》

 《关于实体间交通的新系统的解说》

 《第三次解说》

 《论事物的最后根源》

 《就艾萨克·牛顿的<哲学的数学原理>致塞缪尔·克拉克的信》

三、认识论

 《人类理智新论》序言

 《人类理智新论》摘选

四、有关中国

 《论中国哲学》

 《中国近事》序言

编余感言

试读章节

莱布尼茨认为,自然界和充满自然界的单子,是时刻运动着的、变动不居的,因此自然界是充满活力的、跃动的。这样的“世界”是众多可能性中最好的“世界”,是上帝作出的尽可能好的理性选择。这就是说,在上帝作出这种选择时,各种条件决定它是当时最好的、最符合理性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去之一分则太短。同时,“世界”又一定是进步的、向前发展的,既然它充满着连续不断的活力的运动,因此,随着力的运动向前发展,上帝将不断相应地作出新的最佳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莱布尼茨被伏尔泰讥为“乐观主义者”。其实,这正是对经院哲学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宇宙进化观。莱布尼茨说这个世界是上帝的“最佳选择”,是说在现有条件下可能实现的选择,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选择”。而且,尽可能好的“选择”绝不是没有缺陷,相反,上帝已经洞见了这些缺陷,上帝终会弥补这些缺陷,作出新的“最佳选择”,如此推衍下去。这里,上帝的作用诚然带有基督教神学的神秘主义特点,但在当时哲学的发展状况下,莱布尼茨不可能抛弃上帝,而且他需要通过上帝去接近理性。如前所述,莱布尼茨无法理解“简单实体”,即“单子”是怎样相互联结并把空间充满的。莱氏的自然哲学最终解释不了这个悖论,只能举出“前定和谐”,把“前定”的主宰权交给上帝。这就是说,宇宙的总体是“前定和谐”的,是浑一的,而充满于、共处于宇宙间的“单子”则是各自独立的。

同时,莱氏既然认为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是连续不断的,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类”的不同。于是,在莱氏看来,没有绝对的是非、曲直、黑白。因此,莱氏的宇宙观既在总体上是折衷主义的、调和主义的,又在局部上确认部分的独立性。

这样的形而上学观点必然反映在莱氏的政治哲学上。莱布尼茨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哲人,他是非常入世的,是很热衷于政治的,当然首先表现在宗教政治上。他有感于新旧教的分裂(他虽是新教徒,但认为天主教传教士的工作是传播基督福音),所以竭力支持,并且一生都为教派的融合——建立所谓“基督教共和国”——而努力。在政治上,他主张既要维护帝国至上地位的主权,又要保障帝国内各邦的权利,同时主张防范法国的霸权扩张。莱氏写的一些政治哲学论文,如1677年写的《德国君主主权及外交权之研究》、1693年写的《关于权利和正义的概念》、1715年写的《对修道院长圣·皮埃尔(永久和平方案)的意见》等,都是他的哲学观点在政治、法律方面的反映。

P22-23

序言

对于17世纪的日耳曼哲学家莱布尼茨,我起初完全是出于好奇,后来才渐渐地有了兴趣。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问中国,在我们“外事部门”里掀起了一片涟漪。那时“文革”正在“斗批改”,我正在“五七干校”。一天,“上面”说,“外事干部”有事干了。以后我真的被提前调回了机关,临离别干校时,“军代表”跟我谈话,特意说,“暂时”调回,是工作需要,但对我更是“考验”,不要忘了自己是需要继续接受“再教育”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机关的窗户总算打开了一道缝。

从此,陆续有些外国朋友来访问,来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就”,时称“左派朋友”。在我接待和陪同参观的人中,却也有一个从西柏林来的德国人不属于这一类。他的名字叫施布赖茨,他组织了一个团体,叫“莱布尼茨协会”,由此我知道了这位三百年前的“朋友”。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反过来引发了我对这位洋古人的兴趣:莱布尼茨不懂中文,没来过中国,对中国有这么大的兴趣,必有其所以然的原因,于是我便钻进了所能找到的莱氏的著作以及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材料中。二十多年来,在莱布尼茨的“玄而又玄”的哲学神学迷宫中,我至少弄懂了一点,就是他对中国的兴趣,主要是为建构他的哲学体系服务的。要说莱氏对中国有什么“情结”的话,那“情结”就在于此。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是他的“体”,了解中国(以及其他东方民族)的文明是他的“用”。舍“体”求“用”,不可能真正理解莱布尼茨。现在,“莱布尼茨与中国”已成为在中国的有限的圈子里和欧洲(特别是法德)一些“汉学家”经常言说的话题了,只是说来说去常是用“放大镜”看莱布尼茨的“中国情结”,并且言之凿凿地认定莱布尼茨的思想受了中国多么大的影响。从我编的这部“文选”可以看出,莱氏的哲学体系是彻头彻尾的西欧“产品”。他为建立他的“单子论”体系付出大半生。“单子”对于他是一滴晶莹透彻的水珠,透过它窥见了宇宙万象、大千世界,由此可以进入莱布尼茨的“精神世界”,它像一座“迷宫”一样扑朔迷离。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之谓也。

我在编选这部文稿时,时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那个时代确实正在酝酿某种变化:莱布尼茨迷惘式的思辨正在不自觉地要突破些什么,空气依然沉闷,“上帝”还在统治着大地,但是理性的阳光将划破厚厚的云层,预示着一个启蒙的18世纪。

编完这部“文选”至今已经快十年了,从1995年起,我不曾再动它。这次行将付梓,也没有作任何改动。只是《单子论》一篇,由于版权方面的问题,我只能自己动手将法文原文译成中文(另,《神正论》序言,也系自译),工拙如何,敬待方家指正。

陈乐民

2004年12月

后记

1997年的盛暑甚于往年,我在大汗淋漓中编完了这本17世纪日耳曼哲学家莱布尼茨的选集,取名“莱布尼茨读本”。

我对莱布尼茨的兴趣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后,有些对外活动略有松动,不时有外国人来访。我在这个时候被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就算恢复了工作。工作之一是接待来自亚非国家的外宾和来自西方而被认为是“左派”的人士。然而我曾奉命接过一位不属于这类人、从西柏林来的德国朋友,他叫施布赖茨。他在西柏林成立了一个“莱布尼茨协会”,从事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友好交往活动。在陪同他到各地参观游览的空闲时间,施布赖茨便断断续续地谈到莱布尼茨其人其学,以及为什么要成立以莱布尼茨命名的组织。在“大革文化的命”的年代,听到一个外国人讲述这些很有趣味的故事,对我说来是很新鲜的。在我们的交谈中,只要谈到莱布尼茨,我就有一种想多了解一些这个三百年前的西方学者的冲动。施布赖茨因此成了我的好朋友。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来往多了,他来中国,我去德国,都要见面。他在西柏林办了几次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题的大型展览,印了图文并茂的画册,很精彩。他还寄给我不少有关资料,对我的研究颇有助益。

当时只知道莱布尼茨是位与中国文化有缘的德国哲学家,不料这竞成为我此后不断地了解他的“人口”。以后的二三十年来,莱布尼茨的书竞不时地伴随着我。本来就我起初的知识背景而言,莱布尼茨似乎只能是个被批判的对象,一言以蔽之,是个“唯心主义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消一顶“唯心主义”的帽子,管你有什么学问就通通不足为训了。所以,在我刚刚接触莱布尼茨的时候,除了他主张中西文化交流而外,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珍重的了。

这样的见解,现在看来,自然皮相之至。及至在逐渐摆脱某些成说的束缚的过程中,那些成说便也逐渐地被动摇了,而且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两点印象:一是莱氏本人是一位有自己的体系博学深思的大哲学家;再是透过他可以窥见前启蒙时期或17世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思想风貌,甚至可以说,要了解17世纪西方哲学,莱布尼茨是个不可绕过的人物;要了解18世纪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莱布尼茨也是个不可忽略的人物。

我在选编这个“读本”的时候,上面的这些印象时时飘现在我的脑子里,而且刻得愈来愈深而又明晰。莱布尼茨通过与当时的哲学家们的“辩难”,接触到了遍及西欧的许多学者的学说;在他的宏丰的著述中,读者可以想见到霍布斯、洛克、牛顿、帕斯卡、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身影,可能想见17世纪的西欧哲学在神学中寻求自身解放的动人状况,而剥除那些融入其中的神学基因,展现出来的便是理性的历程、辩证的思维以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悖论的启示。莱布尼茨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心目中的上帝也是个“矛盾统一体”。他绝不抛弃“上帝”,然而由于他要想方设法弥合上帝所包容的矛盾,因而每每难免捉襟见肘,很勉强地求其自圆其说。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走向物质的。这并不奇怪,哲学家的职责本来就不应该只是下断语、作裁判,而恰恰在于向别人也向自己提出问题,在于开辟让后来人继续探索的道路。及至后来人回过头来看他时,自会感觉到他的努力并不白费,因而感谢他的启迪。世界上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哲学家。

莱布尼茨肯定是一个平和宽容的人,和他的好学深思结合在一起,便体现了一种知识的力量和有容乃大的心胸,在他身上人们感到有一种16世纪留下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莱布尼茨很有些像伊拉斯谟,伊拉斯谟预示了宗教改革,莱布尼茨则预示了启蒙运动。

《莱布尼茨读本》选辑了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分为四个部分:一、“单子论”体系;二、“自然哲学”;三、“认识论”;四、“有关中国”。“读本”的选编除《单子论》和《神正论》的序言是我自译外,共他各篇则分别摘选自陈修斋、祖庆年、秦家懿、陈爱政诸先生的译本。在《读本》的出版社就版权问题进行协商时,各位学人或他们的亲属很快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支持,这使我十分感动并受到了鼓舞。

我于哲学一知半解,于精微深奥处不免囫囵吞枣,所以我常说充其量只能算个“哲学票友”,尚有待方家指正。而且莱氏著述除成书者外,大量通信为研究莱布尼茨者所不可不读,而我则所见不多。所以这个“读本”如能起一些“索引”或“点要”的作用,我就已经感到满足了。光阴如箭,我已悄悄步入老境,来日苦短,但是还想勉力做许多事。如条件许可,且有余勇可贾,那么,我还想再编译一本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当然,写在这里,只是一种愿望而已。

1996年某日,德国学者李文潮(原籍中国)教授来访,说他和他的同事正在筹备于来年在柏林举行“莱布尼茨与中国暨《中国近事》发表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邀我参加。我因病情正在恶化,已宣告永远告别远途旅行而未能与会,只寄去了一篇《莱布尼茨和“儒学”》的论文。后来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同类内容的会议在北京也开过一次。可见,至少“莱布尼茨与中国”还是很受关注的。

最近,江苏教育出版社得知我有这么一部冷僻的书稿,愿意出版,我实在感到欣慰。

陈乐民

2005年5月于京中芳古园陋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莱布尼茨读本/西方杰出思想家读本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乐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0649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22
丛书名
印张 19.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