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学漫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已获澳大利亚SBS广播电台授权使用。书中旅澳科学家倾情向广大读者讲解全球最新科技讯息,内容丰富、资料新颖、语言幽默,是研究科学的启蒙,引导人们对大千世界的平凡事物不断地探索科学真理。

内容推荐

本书原是作者在澳洲SBS广播电台中文节目的演讲稿,经过整理后的短文结集。是作者将西方国家在科技上比较新颖的发展。以作者的理解介绍给在澳洲的中国朋友们。

SBS广播电台(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Corporation)是澳大利亚政府拥有的多元文化电台,其每日一次的华语普通话广播节目,对于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帮助很大。

从1994年起至2000年,“科学漫谈”节目在SBS广播电台连续播出,每周一次,每次10分钟,将全球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复杂的科技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在澳洲的华人知识分子,因而获得广大听众的好评和认可。

目录

前言

一 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

1 日蚀现象提供太空科学研究一个宝贵机会/3

2 古代日月蚀的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5

3 新发展的天文望远镜可透视宇宙/7

4 地球之外最可能发现生物的地方/10

5 太空生物学研讨的新进展/12

6 地球的大气层/14

7 国际太空站/17

8 宇宙飞行服的发展过程及未来119

9 海底世界的奇观/21

10 海底实验室开启深海研究的新纪元/23

11 一次毁灭性的海啸又要发生/26

12 沙漠中发现玻璃的故事/28

13 过去地球上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逐渐现形/29

14 地球整个冰冻的一段历史/32

15 地震预测上的一些不同意见/34

16 地理学新发现古代生物大灭亡的现象/36

17 火星上的地理情形/38

18 发现美洲新大陆有了新证据/41

19 电浆的新应用可加速航空运输/43

20 超导体种种/45

21 留住光线可能吗/47

22 科学谈鬼/50

23 比光还快可能吗/52

二 医药学卫生学

24 移动电话与健康的关系/57

25 胆固醇与健康的关系/59

26 口腔卫生的重要性/61

27 治疗哮喘病的新途径/63

28 维生素的服用量有新的改变/66

29 医院内发生的细菌污染事故/68

30 21世纪的新药品/70

31 半导体工业可能引起一些健康问题/72

32 人奶与牛奶孰好之争/74

33 基因治疗法/76

34 洗衣粉可能治疗癌/79

35 病毒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肥胖/80

36 饮用水加氯消毒的新观念/82

37 硫化细菌与陕餐食品对健康的影响/84

38 奥运会严查禁药/87

39 胎教的影响甚巨/89

三 生物学生命科学

40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95

41 地球生命起源新说/97

42 人类起源说的新理论/99

43 动物的智能超出人类想象/102

44 发展生物科技的面面观/104

45 植物也有令人惊讶的5种感觉/106

46 化植物为工厂/108

47 研究光合作用有了新进展/111

48 群体进化的理论有助于解释社会和平现象/113

49 组织培养可用来发展人类的器官/115

50 生物技术公司的起落/117

51 人的生理周期问题/120

52 生物时钟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122

53 传统农作方式有了新进步/124

54 鸟类会飞的原因/126

55 研究多细胞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有助于了解癌症问题/128

56 大脑的下意识动作/130

57 大脑的思维方法/133

58 地下的世界远超过我们所知/135

59 老化现象与长生不老/138

60 古典音乐会增进脑力/140

61 古代的鲨鱼令人心寒/142

四 环境与现代文明

62 二恶英(Dioxin)的危机/147

63 紫外线与皮肤癌的关系/148

64 大气温室效应再度受到肯定/150

65 控制地球温室效应的科学幻想/153

66 省电的种种方法/155

67 新发现的大气现象/157

68 地球在呻吟而人类尚未察觉/160

69 世界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62

70 香烟之战进入新境界/164

71 世界人口问题/166

72 盗版软件的问题/169

73 流行性感冒可能带来新的威胁/171

五 机械能源应用技术

74 吉普车的过去与未来/177

75 会飞的汽车/179

76 新发展的镭射(激光) /181

77 隐性飞机的秘密得以揭晓/183

78 电子装备可识别细菌/186

79 水下超音速运输系统正在发展中/187

80 人造钻石/189

8l 迷你型机器将是未来工业主流/192

82 新保安系统令肖小无形/194

83 移动电话会影响飞行安全/196

84 蜘蛛网强过钢丝/198

85 细菌与石油开采的关系/200

86 北海油田的未来前景/202

87 海浪发电的新发展/205

88 燃料加水会提高效率/207

89 氢能源时代即将来临/209

90 氢燃料的新发展/211

试读章节

日蚀现象提供太空科学研究一个宝贵机会

日蚀及月蚀两种天文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吸引人们的注意,所有发生的日蚀及月蚀在历史上都有记录,提供给现代天文学家最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理论。发生日蚀的原因是因为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的轨道之间,月球的阴影照射到地球,也遮住太阳光线的直接照射,所以在月球阴影下的人们一时看不到太阳,只见到月球的黑影,是为日蚀。而月蚀的发生,正好与日蚀相反,是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将太阳光遮住,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无光。这两种天文现象,每年都要发生数次。是地球与月球生成以来就有的现象。

每当发生日蚀及月蚀时。都令地球上的生物出现奇妙的反应。例如只有在夜间才出来活动的蝙蝠,在日全蚀时,会在白天出来飞行;其他的动物也有异常的行动,好像在变天似的。据历史上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与古波斯王大流士大战的前夕发生月全蚀,两军将士人心惶惶,尤其是希腊的兵将远少于波斯的百万大军,然而亚历山大灵机一动,传命三军说是马其顿的太阳遮住波斯的月亮,将士们听到这样的解释,立刻军心稳定,士气大振。相对的波斯兵将,都为这样突然来到的天象害怕,士气受损。两军对垒,波斯军大败而逃。这是天文现象影响历史的最有名的故事。

科学家对于地球、月球及太阳的运行轨道都有很精确的计算,在每次日蚀及月蚀发生前几年都有准确的预测。在地球上哪一地区可看到日蚀,很早都可计算出来,让人们可以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因此有人组织旅行团去观察日蚀,生意非常好,例如1998年2月26日在南美洲发生日全蚀时,有数艘游轮带有数千游客专门为看日蚀而来。

天文学家计算,在发生日蚀时,月球在地球上会产生一条约240公里宽的阴影,以2400公里的时速移动,在月球阴影内的人们都可以看到日全蚀;接近阴影地方的人们可以看到日偏蚀。因为这条阴影移动速度快,在每一个地方停留不到5分钟,只有在这5分钟内才可见到日全蚀。这时人们见到的太阳是一个中间黑色的光环,称为钻石环,是日蚀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有无运气看到这样的天文奇景,要看当地的气候,一定要在晴空无云时才有机会欣赏这样的天文奇景。

日蚀现象不仅为观光事业制造商机,同时也是科学家们争取的研究机会。因为在日蚀发生时,不仅有许多动物发生异常反应,有许多物理现象也会受到影响,例如无线电广播通讯等。现在对太阳科学的研究发现,太阳会发出一团光晕,这团光晕的温度非常高,超过摄氏100万度:而太阳表面的温度才不过6000℃。要研究这种现象,最好的时机就是在日全蚀的时候,因为太阳的强烈直射光线被月球挡住,而太阳的光晕仍然可见,所以在日全蚀时的5分钟内,是观察光晕的最好时间。每逢日全蚀时,有许多的天文学家带有成吨的仪器,到一处气候最好、不会有云遮住日蚀的地方观测,利用难得的5分钟来测定光晕的温度和它运转的情形。美国太空总署特别装备一架波音747飞机,内部安装各式观测仪器,在1万米的高空追赶月球的阴影,如此可以延长观测时间至15分钟,可见机会难得。

太阳与地球之间一切都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地球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而且太阳上发生的任何现象,都会影响地球,例如太阳黑子群的问题。当黑子群每11年达到活动高峰时,地球上的通讯受到很大影响。又如太阳内部一直发生氢的热核子反应,是太阳热量的来源。但是这些氢热核反应不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爆炸,爆炸时的火焰由太阳表面向外射出几千万公里之远,产生的辐射线打击到地球外围的磁场,会产生强烈的北极光。最严重时,辐射线与磁场作用都会发生大量静电。大气中静电过多会引起地面上的电子传送系统故障。过去加拿大曾经发生一次全国性大停电,就是因为受到太阳风暴的影响。

在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及太空站的工作人员都可能受到太阳风暴产生的辐射线的伤害,所以研究太阳风暴的原因及建立早期观测方法,都需要利用研究日全蚀得到的资料来加以评判。

太空中现有一颗人造卫星专门观测太阳的一切现象,是利用日全蚀的原理,在人造卫星上制造人工日全蚀,但是这种人工日全蚀的面积很小,与天然的日全蚀不能相比。所以科学家们仍要到发生日全蚀的地区,争取那宝贵的5分钟观测时间,借以收集资料后设计出更好的太阳观测卫星。P3-5

序言

我的“科学漫谈”讲稿在北京出版,感到非常欣慰。特别感谢萧正辉先生的协助联络,经济日报出版社对书稿的青采,使其能以书本的形式与读者共享。

《科学漫谈》原是我在澳洲SBS广播电台中文节目的演讲稿,经过整理后的短文结集。是我将西方国家在科技上比较新颖的发展。以我的理解介绍给在澳洲的中国朋友们。

我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开始业余在电台播讲“科学漫谈”的。而且连续有6年之久,从未间断。甚至在国外旅游时,也是伏在旅馆内昏暗的小灯下写出我想谈的问题。因为用简单的语言谈科学及历史一向是我的兴趣。因此有机会在广播电台和社会大众一起聊天,自然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我是自愿的工作,而我自己把它看做是对大众的服务,所以从未计较酬劳。

我播讲“科学漫谈”几年后。才得知我的老长官、现已故去的郝履成博士(曾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工业研究所所长)在没有告诉我的情况下,替美国之音制作了“科学漫谈”节目已有多年,专门向我国大陆广播。并借此和失去联络多年的亲戚取得联系。在不知情之下,我在澳洲接下他的理想,令我们俩人大笑一场。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在澳洲的听众大部分都是我们的中国同胞,其中也有少数学习华语的澳洲人。

当今的社会,科学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上的每一细节几乎都与科学有关,小如使用微波炉、看电视及DVD,大至驾驶汽车、操纵机器,无一不与科学有关。所以对新科技的了解和应用已成为社会上工作及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今天的办公室工作早已电脑化,各种大众交通工具都高科技化。要适应这样的环境一定要有科学的逻辑观念,所以生活在科技的社会必须知道新科技的发展现状。

人们常说“科学太难”,因而对科学新知识的了解产生一些抵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可能过去把科学说得层次太高。使得人们觉得科学是高不可及的学问,但是科学是非常有趣的一项知识。科学是顺应人的理念及思想,以逻辑方式表达的一种知识。所以科学可用非常浅显的方式表达,有时需要一生之力去解决,例如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们,毕生研究重大的科学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一般人只要知道一些科学上的概念就足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了。这就是“科学漫谈”的主旨,希望它会成为你茶余饭后的谈话和思考的内容。

古人喜欢看戏听书,并且将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娱乐。而这些戏剧和书的创作人在他们的创作中加入了“忠孝节义”的中国的传统思想,因此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很大,使中国社会得以长久稳定。但遗憾的是,没有将我们的科技发展同样地融人人民的思想中。从表面上看。过去500年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很多,一直到近代才赶上来。但是历史上的真相恐非如此,例如牛津大学中国历史专家、英籍教授李约瑟曾著有10余卷的《中国科技史》报道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情形。最近几年又有英籍业余历史学家Gavin Menzies研究郑和航海史,发现西方的航海家如哥伦布及麦哲伦等都是根据中国的海图发现美洲及环绕世界的。从这项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新发现的证据支持,但是西方国家这些有关中国历史的新发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都消失了。然而,就600年前中国远征舰队,有船支数百艘,人员2万~3万,其规模之大远超过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军。以这样的大规模航海行动,其中涉及的造船术、船艺、航海术、运输补给以及通讯联系等,无一不需要科学技术。而西方国家在他们开始远航探险时,才不过200~300人,小船3~5艘而已。可见在500年前,中国的科技水准远胜过西方国家。也难得有近代的学者在孙中山先生创导革命后,和“五四运动”的学者们一同提倡所谓的“民主及科学”,从此以后才有了今天的科技水平。

科学是永远不停顿的学问,有句名言即“科学的不稳定性”。因为许多科学上的新发现,新理论不断的出现,科学上的解释与应用也日新月异,例如计算机上的新产品平均寿命只有3个月就被更新的产品取代,可见现代技术的雪球滚动之快速。同样地,在其他科学领域中,新理论和新发现的证据也不断出现,过去的定义及理论都要经常修正。这正说明科学上的飞速进步,所以才有不稳定之说,因而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吸取科学新知。

当今科学上许多的新知都发生在西方国家,因为文字及语言的隔离,令我们不容易获得这些科学上的新讯息,所以有能力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有必要将讯息传达给同胞们,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

《科学漫谈》就是基于我个人对科学上的了解而编著的,提供一条简单的途径引导读者去深入研究喜欢的题目。今天网络及传媒发达,许多比较深入的报道均可在网络上找到,希望读者们多加利用。

“科学漫谈”在播讲之初所参考的资料都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书中提到的一些知识。大部分来源于New Scierltist、Scierice andNature等杂志及Sydney Morning(《悉尼晨锋报》)等报纸,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到本书出版时有部分资料已时隔8年之外。8年中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变化。尚请读者对于有兴趣的题目要进行资料研究以取得更新的讯息。

写作《科学漫谈》的时间很长,平均每周只能写作一篇文稿,加上中文打字及整理已是数年之后。幸赖内人及孩子们的支持及鼓励,才使我独自实现这一心愿,实属难得。在此特别要感谢内人在各方面的协助及体谅。另外,我对各种不同的科学领域的兴趣及由脑海中不断会产生新主意,这些都与我过去的老长官郝履成博士及宋秉南先生的教导分不开的,如今有机会将所知撰写成书,自然应该借此篇幅来表示我对他们教诲的一番感激之意。最后还要感谢澳洲SBS电台中文部组长林桂生先生,使《科学漫谈》有问世的机会。

在本书成书之前,请郑宗钊教授在文字上做了修订,特致谢意。

余祥钟

2004年5月澳洲悉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学漫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祥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5256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