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如价值观问题、性开放问题、逃课现象、学生网民、就业困境、学生另类问题等。资料翔实,数据精确,论证客观准确。对于大学教师管理、解决大学生问题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有关大学生问题的学术研究专著。它展示的内容真实反映了作者这些年的学术积累,它包括:作者多年来直接参与的多项课题所掌握的事实材料;作者组织、协调其他相关机构所做课题的“发现”和“结论”;还有作者为研究大学生问题收集的各种文献,如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及背景材料,国内学者多年来对此所做的各种专门的研究。作者在自己营造的相对比较宽松的空间里,挑剔地选择自己积累的材料,集结成册。

目录

序  

前言

时空压缩:价值观冲撞 

四大焦点  

“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  

“政治冷漠”,还是“政治成熟”?  

“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  

“务实化”,还是“庸俗化”?  

双重结构:传统与现代“共生” 

后现代价值观的渗入 

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的变迁  

“无证上岗”:性的开放 

偷吃伊甸园禁果:大学生人际性行为现状  

“无证上岗”新形态:大学生同居与同宿居 

自我性行为:性自慰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社会一心理因素  

性开放,还是性解放?  

大学生性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八面来风]

调查显示:

八成北大学生认可在校性行为  

大学生放任性行为后果严重  

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

福建师大问卷调查结果迥异 

无奈的选择:逃课的理性与非理性  

逃课发生率的多维透视 

逃什么样的课?  

潜藏在逃课原因背后的原因  

逃课后行为的多元化与分化  

如何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八面来风]

网络视频“激励”大学生逃课 

神话与现实:网上冲浪的负功能  

值得关注的学生网民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否真的存在? 

如何面对虚拟空间的虚拟社会化?  

从“边缘”走向“中心”:就业困境  

大学生就业真的难吗?  

难就业大学生“群像”素描  

大学生就业难是如何发生的?  

走出就业难的误区  

大学生:转变观念、网上择业、自主创业 

学校:面向市场、合理布局、强化服务 

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实际化、招聘条件细化

政府:创设信息平台、构建制度框架  

[八面来风]

大学生求职应调整“心理价位” 

大学生就业:

是做小渔船上老大,还是做航母上大副?  

无序的组合:大学生“另类”问题  

无言的“杰作”:课桌文化  

不公平竞争:考试作弊  

“红色通道”上的追跑:入党动机的功利化  

隐性杀手: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消费行为:高消费还是合理消费?  

[八面来风]

诚信,从不作弊开始 

入党了,就别想轻松 

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象牙塔里的煎熬  

大学生潇洒消费:几天花掉半年生活费 

附录  

中、日、韩青年生活观与社会意识问卷调查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生就业难是如何发生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青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读书的比例可以说低得可怜。即使是在近年来招生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大学入学率仍然只有9%~15%。这一比例远低于临近我们的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入学率为40%~60%)。在一个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国度,大学生就业照理说是不成问题的。从社会需求的绝对量来看,目前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应该是一个卖方市场,而不是像不少大学生所感受到的那样,已演变成一个十足的买方市场。那么,在总体“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什么无论是大学生自己,还是从事有关大学生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些人士都感到,在我们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在总体上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如何发生、发展和被“建构”起来的。

当我们在分析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时,必须将它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时空背景下来探讨。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从同时态的角度来分析和揭示它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还要从历时态的角度来探寻它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过程。基于上述两点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建构一个以同时态分析和历时态分析相结

P218合为基础、以主客观原因分析为基本维度的四个参照系。这四个参照系分别是:历史参照系,旧的就业机制参照系,计划体制下的主渠道就业参照系,大学生的择业意愿与就业预期参照系。

用上述四个参照系为理论架构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它的好处在于,通过这种分析,不仅可以静态地清楚界定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对性,还能动态地揭示大学生就业难发生发展的客观机制及其被建构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一框架既是一个描述性的框架,同时又是一个解释性的框架。下面,笔者将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来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对性、原因及其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等问题,做些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P219

序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引发整个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后,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主要焦点,其他各种各样“问题”皆较之为次,大学生逐渐沉寂,淡出社会舆论中心,图书市场上议论大学生的书亦少了许多。如今,见到吴鲁平的《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一书,顿时眼睛一亮,充满了兴趣。

吴鲁平曾在共青团中央所辖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多年,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共青团中央的多项重大课题,具有策划、组织和协调相关研究机构参与课题的经历。全书展示的内容真实反映了作者这些年的学术积累,它包括:作者多年来直接参与的多项课题所掌握的事实材料;作者组织、协调其他相关机构所做课题的“发现”和“结论”;还有作者为研究大学生问题收集的各种文献,如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及背景材料,国内学者多年来对此所做的各种专门的研究。作者在自己营造的相对比较宽松的空间里,挑剔地选择自己积累的材料,集结成册。读完书稿,我才认识到作者为提升学术品位、追求学术完善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与努力。

科学的目的就是用理论来解释各种事实。作者注意汲取前人理论成果,在书中运用结构化、时空压缩和后现代的理论观点,分析多年积累的事实材料,即通过作者称之为“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藉以形成自己对大学生的认知和看法。如在探索价值观变化的过程中,作者以修正了的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二重性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是否能同时并存的问题。就此,他提出的认识是“传统价值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与现代价值中的一些成分同时并存,形成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于青年内心世界的心理结构的二重性”。他借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术语来表达,即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而不是“二元论”意义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又如,作者提出,在全球化及发达国家已出现后现代价值观的背景下,中国青年会出现后现代价值取向,并进而形成传统价值、现代价值和后现代价值的三重结构,三种不同的价值压缩到一个时空之中,形成青年价值结构中三种不同的价值并存的多重价值格局。

最近20年,中国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国社会变化太快,社会变迁太迅速,许多现象和事实稍纵即逝,实在太可惜。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大型的国际社会学大会上,不断有欧洲、北美和国内的学者呼吁应抓紧时间多做些调查,赶紧将“事实”记录下来。由此我称之为历史需要更多的“划痕人”。

我与吴鲁平认识已有10余年。这些年来,亲见他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课题,成果在一点一点地增厚。在学术活动中相遇,与他总是“有话可说”,总感觉到这位衣着朴素、岁数小我很多的年轻人有那么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他的许多成果得益于他的勤奋:注重理论学习,注意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技术的演练;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证,重视数据,注重对资料的观察和分类;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对青年的影响,注重观察社会历史背景,探究其社会原因。在书中我们见到了作者就此所做的种种“划痕”。

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青年研究(YouthResearch)是西方青年学生运动的产物,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中国青年研究较之稍晚,但屈指算来也有20余年的时间。正如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青年学生运动一样,80年代的中国青年也是“热情涌动”,青年乘思想解放的东风,对“文革”和“四人帮’’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继而扩展到对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反思,言辞之激烈,犹如五四运动再现;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有2000多万人要求返城安置就业,让社会感受到紧张和压力,加上还有严重危及老百姓生命财产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一时青年成为全社会谈论和关注的焦点,中国青年问题研究也因此成为热潮。

上世纪60年代末,青年研究兴起之初,青年大学生热心政治,各种社会政治活动风起云涌,青年大学生均被看作是“对政治秩序的直接威胁”,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青年研究界关注的前沿问题是青年的反叛和道德观对秩序的挑战,但当时并未注意将其纳入社会历史的宏大分析视野,而是拘泥和附庸于政治家和传媒的影响之下。例如,当时在美国叫得最响、影响最大的是右派、左派;是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等派别对青年学生运动各不相同的看法和解释。同样的,在2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派和保守派争执的主要话题之一,也就是诸如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之类的问题。

80年代后结构主义盛行,当时大凡能侃一通“结构”的人,大多被人刮目相看,视为出类拔萃者。大家深受其影响,热哀琢磨“结构”,特别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关注社会系统内结构单位相互关联的方式和格局,喜好分析规范、制度和结构对青年行为的影响。当时最热门的课题是价值观调查,最时髦的一个词叫“嬗变”。人多,热情高,干劲大,成果出了很多。如今能留下来还能让人有兴致阅读的大抵是当时理论准备好、态度认真、具体方法得当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观点式微,主观阐释看好”,青年研究也出现了后现代的声音,对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出质疑,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质疑,重新认识、解读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意义,开展人类自身的反躬自省和精神世界探索,挖掘、提升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少研究者尖锐地指出,青年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率上升,吸毒、酗酒及各类心理失常的增加,均是现代性造成的青年危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全球化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侵扰着大学生的生活: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东西”经历趋同,“南北”差异依存,青年境遇的这些变化使得如今的青年研究不再热心把青年及青春期当做特殊阶段,也没有多少人再有兴趣空谈什么大学生自我实现之类的问题。他们把大学生问题融入社会经济变迁的宏大背景,俄罗斯及原东欧国家基本聚焦在急剧的经济变迁对青年的影响,非洲及欠发达国家关注的还是根本的经济发展和健康问题,以及贫困、饥馑、失业、战争、种族暴力等对青年的伤害。

中国20余年间的社会变迁,使校园内大学生年龄递次变小,经历趋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年龄较大,他们中的不少人从“文革’’中走出来,磋跎岁月使这代人拥有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怀,社会责任感强;其后,经过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现了“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代人,为寻求更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他们针砭时弊嘲笑媚俗;90年代后校园内换了数茬人,老师们明显地感到大学生年龄小了,独生子女多了。他们的经历更单纯,不谙世事,因而在处理和应对生活中本不复杂的那小事时,常常表现为心高气傲与垂头丧气的瞬息万变。在老师们的眼里这是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中国青年研究界20多年来一直在探寻和讨论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认识不同年代、不同际遇的大学生?如何概括“激情狂飙”的群体性格?

回顾青年研究的历史,并不总是兴奋、激昂和愉悦,有时也有悲凉的感受。因为,在凝眸思想之中我们见到了自身的“问题”。

譬如,80余年过去了,青年研究至今尚未发育完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几乎与青年研究同时代兴起的妇女研究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学科的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的新知识体系。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妇女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为张扬妇女主体,妇女当然地成为妇女研究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主体。青年和青年研究没有如此幸运,青年似乎永远都是被教化的对象,根本不可能张扬,在青年研究中,青年不可能成为研究主体,而仅仅是研究对象主体而已。

再如,中国青年研究界至今在社会上还没有影响很大的作品出版。世界性的对青年展开研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对青年大学生的研究,世界各国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中国青年研究迟了近20年,虽然也有不俗的表现,自80年代后不断有成果出现,但我们至今也没有人写出像大卫·柏纳(David Burner)所著的《60年代》那样影响广泛的著作,也没有听说国内有人要写与此类似的作品。

吴鲁平的《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一书的出版,让人欣慰、兴奋,因为毕竟在强手如林的青年问题研究领域,我们也见到了中国年轻学者的身影。作者虽是初次“嬉水”,有的动作还显生涩,但就全书而言,思想脉络清晰,资料引证丰富,语言流畅,文献性和可读性皆强,这些均表明作者已具有在这广阔水域驾驭理论和材料的能力。

单光鼐

2002年12月25日

后记

本书从2000年初确定选题到写作结束,历时近3年的时间。

自1984年从西南师范学院政治系(现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前身)以来,我一直在从事青年研究,即使是80年代末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也没有间断过这一研究,曾经承担或参与过许多青年问题的调研项目,写过不少有关青年问题的调研文章,也写过一些专著。按理说,花1年多的时间,写一本有关大学生问题的著作,应不算太难。但当我进入写作阶段时,才发现写这样一本书比我预想的要难得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即在我从事青年研究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重点研究的是职业青年,而不是大学生。尽管大学生与职业青年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点,在作思辨性研究时许多结论可以相互“套用”,然而,在作实证研究时,这种做法显然就行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实证研究的基础是社会调查,如果你没有收集到大学生在某方面的调查资料(包括第一手调查资料和第二手调查资料),那么,你在这方面就没有发言权。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即研究大学生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有不少文章的内容是重复的。更为重要的是,有相当多的文章,在研究范式上不是科学范式,而是伦理学范式、思想道德教育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所采用的不是逻辑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它们往往有逻辑而无实证。

我在研究大学生问题时选择科学范式,认同逻辑与实证相统一的准则,纯粹是个人的一种研究偏好。事实上,科学范式只是研究大学生问题的理论范式之一,绝不是惟一的范式。科学范式具有别的研究范式所不具有的一些优点,但同样也具有别的研究范式所不具有的一些缺点。对于大学生问题的研究来说,不同范式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互补的共生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对立关系。在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近年来也有一些中青年教师从哲学、符号学等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问题,他们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显然不是实证的,但却同样有价值、有意义。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在研究大学生问题或青年问题时,还是会固守自己的研究偏好。这主要不是因为自己的这种偏好比别人的那种偏好要好,而是因为:一方面,对我自己而言,固守这种偏好,比见异思迁地放弃这种偏好,显然要更现实一些,也要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自己的这种偏好,与目前国际社会学协会青年社会学委员会中的绝大多数同行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偏好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无疑会有助于青年问题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选定采用科学范式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之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收集第一手调查资料,以弥补已有文献资料中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利用给本院青少系99级学生上“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课的机会,让他们做有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访谈调查,收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其次,我鼓励正在听我课的学生,积极参与2001年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课题的研究。我非常乐意地成了宋莘等几名同学承担的“北京市大学生上网状况调查”课题的指导老师,并主动提出做他们的统计员,为他们做原始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再次,利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机会,出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研究。如大学生逃课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等。其中,青少系98级刘吴同学所做的有关北京市4所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和青少系2000级续本班杜白同学所做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生分配状况调查,成为我分析大学生相关问题时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我还利用当青少系2000级续本班班主任的机会,主动与班上不同类型的学生交朋友,做非正式的私下交谈。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尽最大努力对他们倾注“投入式理解”。这种“投入式理解”,不仅使我不断地修正了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但缺乏实证依据的有关大学生问题的某些看法,还促使我对已有文献中的一些实证调查结果进行重新解读,并发现了一些研究中存在的数据与结论的不对称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书是我与学生在教学与科研实践活动中互动的产物。没有我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写出来的书,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然而,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本书在建构大学生问题时,也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资料收集渠道和资料收集时间的有限性,可能存在资料收集不全,在研究的累积性方面存在不穷尽的问题;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第一手调查研究不够,因而在对逻辑与实证相统一原则的遵循方面存在不彻底的问题: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因而在研究上存在创新程度不足的问题。正是由于存在上述所列举的种种不足,所以,我不将此书的出版看作是自己研究大学生问题的一个终点,相反,我将它看成是对大学生问题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

另外,由于本书侧重于对大学生问题的研究,所以,对大学生的描述与分析存在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为了弥补这种先天的不足,我将“中、日、韩青年生活观与社会意识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以期读者能对大学生的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漫长而艰巨的写作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韩鑫女士始终关注书稿的进程及内容的取舍,提供不少来自传媒界的最新信息、观点。一部专著的推出,是作者与编辑精诚合作的结果,我深信这一点。一个学者的成长,离不开出版社的托举,在此,我要向江苏人民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还要借此机会向我的妻子吴琦和儿子吴辰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书中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衷心地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我的通信地址及E—mail地址如下:

北京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

邮编:100089

电话:010—88568003

E_mail:wuhlping2000@yahoo.com

吴鲁平

2002.12.9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所列十个问题,确是中国当代大学生中的真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真研究,相信大学生和研究大学生的人都会喜欢它。作者在选取问题时提出的重要性、科学性、实证性三原则,应当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倡导,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体现其科学精神和应用价值。

—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褚平

本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依据大量实证资料,运用时空压缩等新概念,做了深度剖析和严密论证,无论是对青年社会学,还是对青年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景天魁

本书对新世纪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所作的论述,可谓视角新颖,时代感强,该书对我国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以及青年工作科学化,颇具深化与创新之功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黄志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鲁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34618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3-05-01
首版时间 2003-05-01
印刷时间 200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3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3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