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以大量史实与各种生动事例叙述与考证了中日茶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传播及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且进而比较和探讨了中日茶文化的异与同。总结出中日茶文化都体现了天人合一、东方哲理和文化集成等共同特征。同时又揭示了两国茶文化在历史成因、饮茶品种、调茶方法、茶具与参与者、相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普及到实用的。中国茶文化多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形成于佛教禅宗思想的融入。

目录

序  王晓秋

第一章 日本茶的自生说与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节 日本茶的“自生说”和“渡来说”

 第三节 中国茶树分布区的扩散及其对茶叶东传的影响

第二章 隋唐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概况

 第二节 正仓院没能收藏茶饼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茶文化兴起于中唐

 第四节 《茶经》对中唐以后中国饮茶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最澄和尚与茶

 第六节 空海和尚与茶

 第七节 永忠和尚与茶

 第八节 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

 第九节 中日两国初期饮茶活动的比较

第三章 晚唐至北宋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晚唐至北宋时期的中日交流

 第二节 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渗透及影响

 第三节 北宋龙凤团茶和散茶的发展

 第四节 日本饮茶衰微停滞说及其历史原因

 第五节 平安时代中晚期日本饮茶特点

第四章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

 第二节 南宋、元时期的中国制茶及饮茶法

 第三节 荣西的《吃茶养生法》及对南宋新茶法的传播

 第四节 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饮茶的普及

 第五节 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

 第六节 日本的唐物热潮及中日斗茶之比较

第五章 明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明时期的中日关系和贸易往来

 第二节 足利将军府的唐物收藏及其书院茶道的兴衰

 第三节 堺市商人的茶人化及草庵茶道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和物”的诞生与日本草庵茶道的全面形成

 第五节 明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第六章 日本茶道与中国

 第一节 茶道的茶会

 第二节 茶道的建筑

 第三节 茶道的道具

 第四节 茶道的礼法

第七章 清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长崎与唐人贸易

 第二节 福建功夫茶在长崎的传播

 第三节 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叙至19世纪中叶)

 第四节 日本煎茶文化的特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

第八章 日本煎茶道与中国

 楔子:社会转型期的唐物煎茶会

 第一节 煎茶道的茶会

 第二节 煎茶道的装饰

 第三节 煎茶道的礼法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滕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43227
开本 32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