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城镇远的似水年华/行走贵州
内容
编辑推荐

贵州是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地域文化色彩相当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文化生态的完整保留,得力于贵州地理位置的隔绝和文化环境的相对封闭。本书为我们展现的是古城镇远的似水流年,看着那些古旧的照片,乡里乡亲的、原汁原味的、烽烟弥漫的、凝滞不动的,“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有点温暖,又有点心酸”。行走贵州,行走的作者,行走的文字,你卧游时阅读的美文。

内容推荐

在乡村里行走得多了,会染上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体昧一张褪色的老照片。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有点温暖,又有点心酸。村口屋脚晒太阳的老人,总是微笑着点点头,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向我这个匆匆的过客诠释着乡间的亲情与友善。我的停留似乎不会在他们生活中产生一丝涟漪。正如眼前的这座小城,我始终无法悟透它的全部,盛极一时的落寞,该藏着多少无奈与遗憾,或许一个城市的荣衰只是一种因缘。

目录

序言 提供想象的知识 陈竹

引子

第一篇 中河山,还是那座山

第二篇 □阳河,还是那条河

第三篇 从头牌到六牌——古巷旧事

第四篇 镇远城外,寻“桃源”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谁是万寿宫的主人

万寿宫下邻湃阳河,从位置上看,这里并没有火灾的隐患,可偏偏万寿宫的四面是一座高大的充满江西风味的封火墙,无论是民居还是寺庙,这面封火墙都是城里最壮观的,它矗立在这里,更多是一种江西文化的地域象征。会馆正门上“襟山带水”的题额出自山西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在会馆的后面还有一座江西吉安人筹建的祀奉文天祥的文公祠,这些建筑无不烙印着典型的江西地域文化特征。与中河山上的建筑不同,万寿宫是一座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四合院落。穿过骑楼式的戏台,左右为东、西厢房,正面是杨泗将军殿与许真君殿。杨泗将军殿的地势比戏台高出7级台阶,殿堂内除了供奉杨泗将军和许真君塑像,还有康公、肖公与晏公像,三人都是江西的地方官员,因为有惠政而被供奉。在万寿宫山门的门楣和砖雕之间的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惠政播旌扬,儒学懋昭东晋/涤源平章水,道法永奠西江”,说的正是许真君的生平以及他在江西治水的故事。只可惜,现在的万寿宫内只看得到殿堂的规模与结构,几尊塑像都在“文革”中被毁。或许是受到万寿宫内精美的木雕作品的启发,在杨泗将军殿还开辟了一个小型的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展览馆。“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在我念出了古戏台两侧门柱上的对联时,胡弘说:“中河山上的对联也可称为一奇,内容上不仅仅是借景抒情,而且大多是哲理式的警句,加之文字浅显易懂,很容易在民间传播。这副对联原来的内容是‘水中明月镜中花’,重书时,作‘镜中天’,当时是为了在‘扫黄打非’中避免‘黄’色的内容,如今却有些贻笑大方了。”对联似乎说的是戏台上的内容,却无不在影射现实生活的是是非非,在士大夫的眼中,戏台上唱的内容是些不见经传、超乎文格之外的东西,而其中的真情假意却不可言传,只能靠个人体味。在戏台的中堂处还有一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对联,从内容上看,似乎正与戏台两侧门柱上的对联构成了姊妹篇。中堂上的金字招牌上“中和且平”四个字,更是耐人寻味。站在万寿宫的天井里,偶一回头,恍然大悟。其实,这四合院内真正的主人是杨泗将军,是许真君,是已经消失的几尊塑像,房子是修给他们的,台上的戏自然也是唱给他们听的,不然这正中的戏座何以容不下一张桌椅,只是几尊泥菩萨呢?戏台两旁的包厢自然是留给城中富商与家眷们的,普通人家只有站在天井中过过戏瘾。江西籍的李振陶曾经在城里最热闹的街上,开有一间自己的布行,每天打了烊,免不了去会馆里过过戏瘾,老人回忆起当年,就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这城里原来有好几座戏楼,除了八大会馆之外,还有专门开办的戏楼。每年的清明节、春节或是中秋节,由镇里统一组织,请戏班子在河坝边唱戏,一唱就是一二个月。不过,去会馆听戏不仪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重要的是能讲讲乡音,听听家乡发生的新鲜事。”当年在城里叫得响的戏班子,现在能说得上名字的大多是民国后期的,有一个“镇光剧团”;解放以后,还成立了“民众俱乐部”,还有一个“湘黔木偶剧团”。据说,曾经在国内红极一时的昆曲《十五贯》的戏班子曾路经镇远,当时恰逢灾荒年间,正是镇远城的富商出资挽救了这个班子。在镇远府、卫两城各有一个大型戏楼,府城的是“群贤堂”,卫城的是“集贤堂”,只是现在都已经被毁。如今已经72岁的关玉昆,当年是昆曲班里的文武小生,在镇远生活了近50年,他还是一口的河南家乡腔:“我们刚到城里时,演出条件很差,戏班子都是点枞树照明,唱一出戏,烟熏得人喉咙直痒。那些站在枞树灯近处的观众,一个个都是个大花脸,后来有了气灯,我们就通宵不歇地唱,我是唱许仙的,一本(《白蛇传》唱了一个多月。”后来,城里的戏种也多起来了,湘戏、京剧、汉剧班子都到镇远落脚。平常日子里,小城也是歌声不断。湃阳河边的船靠了岸,货还没下完,扒船人先进了茶馆,说书人来了精神,全本的《三国演义》、《水浒》,连着讲10多天。天一擦黑,河坝边又传来多情男女的山歌声。正如李振陶所言,万寿宫给江西籍商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聚会的地点,还有一种乡亲的友情、家庭的亲情的传递。每年夏历六月初六,万寿宫内的庙会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每逢文天祥生日的一天,文公祠里还举行宴会。祠堂里的一副对联正是当时人们心境的写照:“茗座纵谈千古事/乡关遥忆百花洲”,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会馆恰恰成为江西商人心中的“百花洲”。P10-14

序言

远去的历史和风俗在我们的想象中,神秘而且难以理解,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美学精神不是和谐、相配,而是不和谐、不相配。恰恰因为这样,它使这样一群人精神振作,使他们有了注视某种东西的内心冲动。

最难得的是,他们服从于自己内心的冲动,行走在那些我们熟悉、不熟悉、陌生的地方,风吹日晒,熬得胡子拉茬,然后写下了“行走贵州”系列散文。

这些散漫的描述使我们走近了一些流传于民间、失落于历史的重重暗影中的真实。显然,他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职业的民俗研究者,不是专业的建筑人士,所接触的很多东西他们也是头一回碰上,在他们心里眼里阅历里都是非常新鲜的东西。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他们随手记下了耳闻目睹的新鲜、好奇,用他们的笔他们的镜头、用一种几乎完全写实的手法,把那些通常被遗漏的随风消散的气味聚集起来,让我们感受它,甚至重新想象触摸它,这无疑是一件有兴味的事。

这些图片和文字讲述着千百年尘埃的故事,为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知识。在这种讲述中,我们眼前很快出现一幅幅画面,乡里乡亲的、原汁原味的、烽烟弥漫的、凝滞不动的,读懂或者欣赏它们,需要历史的影子和想象的知识。而这些关于行走的文字刚好具有这样的功能。

我们由此知道了他们去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我们当然会被那点思古幽情或异域情思小小地感动一下。但是我们更知道,这些“行走”在本质上不是“体验生活”,不是窥视和观看,而是真正的投入,是一种承担,是试图让他们和我们的经验和体验得到扩张,从而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回想起来,90年代赠予我们的一个最甜蜜的礼物就是日常生活,让我们有情有趣有闲的安稳其中。因为我们的文化在津津有味地品尝日常生活,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行走的作者在过去的日常中行走,扩张经验扩张常识来维持丰富多彩的写作,不仅他们身临其境,而且也使我们在纸上云游四方,并因此产生强烈的冲动和向往。

在更大的范围内,贵州山缝间的生动故事、传奇人物以及一脉相承的悠悠历史,不被人知不被熟悉,这多少是有些遗憾的,因为贵州无论如何是一个值得看一下走一下想一下的地方。那就让我们跟着行走的作者先来读一读这些行走的文字吧。

陈竹

后记

这只是一本有关镇远的小册子,写得很快,很顺。在离小城千里之外的广州,投入到忙碌琐碎的工作中,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令人无暇回忆。甚至思考。当我翻阅起镇远相册,眼前就会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掠过,小城那浓郁的风情和小城人质朴的生活如一幅幅画面活动起来,时时令我心动。我想这是促使自己写这本小册子的原因。

将自己的感动告诉我的读者,希望我身边匆匆行走的人们能够在小城停留片刻,给自己一个放松心情的机会。我的合作伙伴,也就是本书的摄影师高冰先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因为痴迷摄影,放弃了商务,义无反顾。为了一个最佳角度,他斜挂着半个身子在悬崖边,让我们好一阵心惊肉跳;为了等阳光,常常天不亮就一个人上了山。在我离开镇远之后,他又去了许多次,提到这次拍摄,他说:“我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镇远。”

小城镇远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份感动,也不仅仅是一次放松心情的旅行。想起来,镇远是与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同时进入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而当自己的近邻丽江与那座遥远的北方古城平遥名声雀起之时,镇远城好象仍然默默地守着一份孤独,这是一份不该属于镇远的孤独。我在贵州的朋友有时会很气馁,去过丽江、平遥之后,往往在潜意识里已经承认了我们不如别人。我不同意他们对镇远的失望,这时候,我常会跳起来驳斥他们对镇远的不恭。镇远的许多古迹是带着新的修缮后的痕迹,小城里的仿古一条街也的确有许多的不尽人意。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认识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评定委员会的罗哲文先生与郑孝燮先生,二位都是80高龄的长者,当年,为了镇远能够进入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他们曾几次到小城,至今提到镇远时,仍然是一往情深。如今他们奔波在全国各地,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奔走呼吁。提到名城的保护,郑先生认为保护不仅仅是当地的事,也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只有身居小城的人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从保护中获得益处,才能将保护化为一种自愿的意识。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政府官员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保护与开发却似乎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镇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时甚至是痛心。我们曾经在采访结束前,与镇远的黄县长进行了一次长谈,这位经济学的硕士主动请缨到镇远工作,其想法就是寻找小城昔日的辉煌。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请中国古城保护的代言人——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先生为小城做了一个规划,我希望他能够如愿。这个愿望也是我自己的,我算是个不被贵州人认同的贵州人吧,在贵州生活了20多年,那里有我许多朋友,最好的朋友。

在镇远采访时,我们得到了许多老镇远人的帮助,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感谢县委宣传部袁尚勇部长及各位同仁、感谢陶钟麟局长、感谢冯老师、感谢胡弘,还要特别感谢的是雷岳先生。雷先生在20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从事镇远旅游开发工作,他告诉我一个希望,今天的小城镇远虽然失却了航运的优势,可当铁路通到镇远后,这里仍是周边县城最便捷的交通通道与商品集散地,小城的希望在明天。别的不说了,祝福镇远,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城镇远的似水年华/行走贵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冰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57242
开本 16开
页数 1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02-03-01
首版时间 2002-03-01
印刷时间 200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3
出版地 贵州
229
15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