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昆曲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本书意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昆曲历史、艺术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重探昆曲源流,阐释昆曲奥秘,并以九百幅经典剧照、明清珍本木刻版插图展现昆剧精华,召唤昆曲的历史记忆与舞台生命。

内容推荐

全书共约18万字,分为五大部分,从昆曲源远流长的春夏秋冬到古往今来的经典剧目,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星云流变到曲谱声律的舞台表演,600年来昆曲史上的风云盛事都在书中条分缕析地尽情展示。该书最后部分更见功力,中国昆剧史上所有大事无不一一记载。全书不仅内容细致、深入,全面而系统,具有严肃的学术性,而且文字清新流畅,又配以800多张精彩图片,使其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极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许多老照片都是第一次面世。陈砚秋、俞振飞以及继字辈、传字辈等众多名家大师的风采神韵都可由此窥视。弥足珍贵的是,该书收录了如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在世时的《牡丹亭》木刻版珍本,清李翥冈抄本《昆剧全目》(同治内廷本)这样的海内孤本,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外,为便于外国朋友了解、欣赏中国昆曲,该书每部分还辅以简洁的中英文提要。

目录

引言

六百春秋谱华章

昆山腔的起源与原创歌手顾坚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革新

梁辰鱼和张凤翼诸家剧作

明代中时‘昆曲艺术的流播与发展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沈璟与吴江派

越中派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昆曲家班的勃兴

职业昆班相继涌现

明末清初昆曲的盛行和苏州派

李渔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南洪北孔”与昆曲再度繁盛

清代中晚期昆曲由盛而衰

昆曲工尺谱的产牛与流变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昆班

兰苑书香融经典

情义双全话荆钗:《荆钗记》

千年不断诉琵琶:《琵琶记》

一缕清纱系家国:《浣纱记》

英雄穷途唱悲凉:《宝剑记》

凤凰呜兮,于彼高冈:《鸣凤记》

花阴月影照孤零:《玉簪记》

“余香满口”悲艳曲:《牡丹亭》

男儿本自重横行:《义侠记》

梨花一枝荐玉人:《红梨记》

树影窗月满西楼:《西楼记》

人间亦有痴于我:《疗妒羹》

等闲杯底起波澜:《一捧雪》

半夜联床,早种就相思万劫:《占花魁》

词填往事神悲壮:《千忠戮》

江上舟中叙离合:《渔家乐》

鼠祸何以断公案:《十五贯》

鸳鸯对面不相亲:《风筝误》

此恨绵绵无尽期:《长生殿》

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

梦绕雷峰思断桥:《雷峰塔》

红氍毹上舞翩跹

昆曲音乐与昆曲曲牌

昆曲曲牌的联套

昆曲曲牌的临场形态

昆剧表演:程式与艺术

昆剧表演理论

昆剧脚色行当

昆剧家门的“看家戏”

昆剧穿戴与砌末

昆剧脸谱

古典戏曲舞台

盛世“遗产”展风华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盛世“遗产”展风华

给古老昆曲过节

昆曲列为“世界遗产”

竞繁争妍七院团

姹紫嫣红五十春

喜看昆坛“梅花”幽

为扶艺苑新枝秀

昆曲在台港澳

又闻海外馨兰香

中国昆曲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洗乖声、谐音律

声腔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理顺腔调和语音的关系,使之和谐协调。魏良辅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他指出:“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因此,必须将“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舛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魏《曲律》)。于是,将“字清”列为“曲有三绝”之首。

昆山腔是建立在吴方言的基础上的。所谓吴依软语,其主要特点是富有音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长于表情,因而有人称之为“诗的语言”。吴方言丰富的音乐性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表现上得以充分体现。与北方方言不同,吴方言保留着全浊声母和尖音,保留着许多单元音,尤其是在声调方面,不仅保留着全套人声字,而且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原则上具有八个调类,其语音特点决定了南曲缠绵婉转的整体艺术风貌。所谓“我吴音宜幼女清歌按拍,故南曲委婉清扬”(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

吴方言区的传统中心是苏州,囚而南戏声腔向苏州归并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正如王骥德所说:“在南曲,则但当以吴音为正。”(王《曲律》)与王骥德同为浙人的李渔解释道:“吴音便于学歌者,止宜阴阳平仄不甚谬耳。”“乡音一转而即合昆调者,惟姑苏一郡。”因而“选女乐必自吴门,是已”(《闲情偶寄》)。而在这个归并过程中,魏良辅曾起了关键作用。沈宠绥说他“生而审音”(《度曲须知》),张大复说他“能谐声律”(《梅花草堂笔谈》)。看来,魏良辅在音韵学方面确有很深的造诣。他“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度曲须知》)。所谓“乖声”,应指违背音律的唱腔,略同于现代戏曲术语“倒字”。如把上声字唱成去声,或把平声字唱成上声,令听者感到别扭,歌者也难以准确传达词义曲情,因而被认为是曲唱之大忌。这恐怕也是当时南戏各大声腔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魏良辅一眼看准了这个最困扰人同时也最关紧要的症结所在,并从此处人手,“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声则平上去人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度曲须知》),从而促使昆山腔脱离里巷歌谣、村坊小曲的初级阶段,逐渐走向雅化。

音韵学的导人和规范使昆山腔率先跨越了横亘于“俗乐”和“雅乐”之间的河界,成为读书人乐于接受并热心参与的艺术形式。2.变平直讹陋的土腔为流丽悠扬的水磨调

一种戏曲声腔,是否能通过抒发深化“言”中所涵含的情志,发挥其动情感人的社会作用,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是音乐性。通俗的说法,也就是动听不动听。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如果所谓“讹”是指“乖声”或不合声律的话,那么所谓“陋”则无疑是说南曲旧声腔音乐性很差,或如余怀所云“平直无意致”(《寄畅园闻歌记》)。

曲调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板眼(节奏)和腔调(旋律)。魏良辅认为:“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其有专于磨拟腔调而不顾板眼,又有专主板眼而不审腔调,二者病则一般”,都未得曲唱要义。因而,“腔纯”、“板正”与“字清”同列T-“曲有三绝”之中。与之相对应,内行听曲必须“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魏《曲律》)。

魏良辅及其同道、后学们以协调曲词与声腔关系为切入点,以“腔与板两工”为追求目标,新声昆山腔很快形成了纡徐委婉、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所谓“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沈宠绥《度曲须知》),所谓“转音若丝”(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所谓“取字唇齿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悽淚”(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这一系列声腔曲调和演唱技巧上的革新,使原先俚鄙质朴的南曲变得“流丽悠远”(徐渭《南词叙录》)。从那时起,历数百年的长期实践,逐渐积累起一整套复杂的昆唱口法,师徒传授,至今曲坛奉为度曲金针。3.融南、北曲于一炉

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性极其自然地体现在音乐或声腔领域。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所云:“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曲节奏紧促,声调遒劲朴实,宜于表现苍凉悲壮的场景;南曲则节奏舒缓,声调细腻委婉,长于抒发缠绵悱恻的情感。由于建立在不同的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它们本来就是各自发展各成体系的。元人有所谓“南人不曲,北人不歌”(燕南芝庵《唱论》)之说,意为南方人不唱北曲,北方人不唱南歌。

P15-17

序言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昆曲和她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获得了世界公认。“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老而高雅优美的中国昆曲终于在21世纪初重获知音与赞赏。全国昆剧六团一所重振雄风,各地曲社前呼后应。今年阳春三月,佳音从北京传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对于抢救、保护、扶持昆曲的具体方针作出了重要批示。6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大放异彩,它的博大精深、凝重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人类精神价值得到今日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和文明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资源。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瑰宝——昆曲的工作正在付诸实践。苏州藉着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召开的机缘,适时地推出了原创性《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两部大戏,博得观众热情赞许,在海内外演出盛况空前。在今日“全球化”、国际化时代,它的意义在于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奉献给新世纪的人类。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她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16世纪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经许多文学艺术家奉献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她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丰富、严谨、完整、精深的戏剧艺术体系,成为中国各种戏曲发展的资源,被誉为“百戏之母”;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天才创造的杰作,也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的我们实践文化创新的不竭的资源。

保护、继承、弘扬、发展昆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继承传统经典剧目与艺术,培育青年演员与发展昆曲艺术,研究中国昆曲的历史与现状,挖掘与整理昆曲的历史资料、文物与遗迹,向21世纪的人们宣传与推广昆曲这一中国文化代表的杰出价值,需要我们为之竭尽全力。

本书意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昆曲历史、艺术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重探昆曲源流,阐释昆曲奥秘,并以九百幅经典剧照、明清珍本木刻版插图展现昆剧精华,召唤昆曲的历史记忆与舞台生命。

后记

人间天堂的苏州,是古典昆曲的发祥地,如今又是现代昆剧的活动中心。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志于弘扬昆曲艺术,联手促成了这本《中国昆曲艺术》的编撰出版。

本书编撰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我国昆剧学界德高望重的郭汉城、刘厚生和著名戏曲学家廖奔以及苏州市委副书记杜国玲同志,欣然允诺出任本书顾问。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为本书的编撰全面提供馆藏珍贵资料,昆剧六团一所的同仁不厌其烦,热情提供各种资料与照片。

为了召唤昆曲的历史记忆,我们曾进行昆曲之旅,不仅和六团一所以及有关部门建立了联系,而且还实地考察,新拍一批昆曲遗迹景点和演艺剧照,获得当地部门同志的支持,谨致谢忱。

本书所刊图片、剧照来自方方面面,未能全都印出,在此一并致意致谢。部分照片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一一确定摄影者和具体出处,在此我们希望相关作者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取得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本书照片部分摄影者名单如下:

刘小地 陈鹏昌 许培鸿 龚学江

谢悦[法] 恩鲁贝  陈健行

陆 凯 周纯炎 郑 红 叶家乐

徐贤 徐振俊 朱丹琼 朱栋霖

徐德明 惠海鸣 吴新雷 朱逸斐

本书的总体框架由主编提出,并规划设汁,具体的执笔情况是:

引言、后记:吴新雷、朱栋霖;

第一部:周秦(第一、二、三、十五节)、俞为民(第四至十四节);

第一部:王宁(其中第t节:朱栋霖);

第三部:顾聆森;

第四部:易小珠;

第五部:吴新雷、任孝温。

吴新雷、朱栋霖承担全部配图与全书的修改、定稿。

汪榕培先生曾经翻译了《牡丹亭》、《邯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又承担了本书的目录和提要的英文翻译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限于我们的学识和水平,书中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惠予教正。

二00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于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昆曲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新雷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58104
开本 16开
页数 5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4-11-01
首版时间 2004-11-01
印刷时间 200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1.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