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与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台湾哲学教授傅佩荣十数年之授课精华,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遍的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此外,尚有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等题材。

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上,这亦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不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理的原则与立场。

内容推荐

傅佩荣教授每周四于台大开设的“哲学与人生”课程,17年来,座无虚席。这是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秀的通识课程,约达一万多学生人次。

本书集其十数年之授课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遍的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此外,尚有「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等题材。

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这亦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不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理的原则与立场。

目录

自序 哲学与人生001

简体版序 从哲学看人生003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007

希腊文之“爱”与“智”008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009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009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010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011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012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013

培养智慧013

发现真理016

印证价值017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019

培养思考习惯019

掌握整体观点020

确立价值取向021

力求知行合一024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026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逻辑(运思的规则)029

概念029

判断030

推论031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034

语言的有效性035

语言的类型036

现象学(辨物的策略)039

打破四种假象039

胡塞尔的现象学042

诠释学(阅读的途径)044

阅读的三种取向044

阅读的四个步骤046

结论:心智成长的方法048

第三章 人性的真柑

就人的现状而言(希腊思想)054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054

戴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056

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057

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宗教)058

基督教与天主教059

上帝造入:神的形象与原罪060

得救之途:信、望、爱062

中世纪≠黑暗时代063

人类的生命特色与未来发展(近代世界)065

从达尔文到柏格森066

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067

人与动物的分界068

真正的生命:真观的发挥069

德日进:人住哪里去?070

结论:掌握人生的方向073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077

神话的基本信念078

神话的作用080

神话的主题087

现代社会的神话090

悲剧(以希腊类型为代表)091

希腊悲剧三大代表092

近代欧洲的悲剧096

中国的戏剧098

结论:从神话与悲剧中获取知识100

第五章 苏格拉底

时代与思想背景105

自然学派105

辩士学派107

思想方法的特色108

对话的方式109

苏格拉底的对话110

知识就是德行112

生平大事113

最有智慧的人113

被人诬告,为己辩护114

狱中讨论116

生命内涵117

追求真理117

肯定传统118

内心之声119

人格表珊120

理性与自由120

信念与尊严121

生死与超越123

结论:活出自已124

第六章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129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已的可能性130

人生三绝望131

人生三阶段133

尼采136

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137

权力意志:趟人138

精神三变140

雅斯贝尔斯142

界限状况143

刹那与永恒145

密码与超越界145

四大圣哲146

海德格尔147

存有与时间147

从此有到存在148

人的未来149

马塞尔149

是(Being)≠行(Having)149

奥秘(MysteW)≠问题(Problem)151

我与他(I—You)≠我与他(I—He)151

人生=旅行的过程153

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153

第七章 荒谬之超越

萨特157

存在先于本质158

意识的空无化作用159

萨特消极的人生观161

加缪163

与萨特之交往163

思想关键:“荒谬”164

荒谬的形态165

以荒谬为出发点166

加缪作品简介169

结论:清楚自己的抉择174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引言:中国有哲学吗?179

有文化必有哲学179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180

中国哲学之起源181

《尚书·洪范》:永恒哲学182

《周易》:变化哲学187

中国哲学的特质190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191

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192

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台于超越界193

结论:使传统智慧再现生机195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199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200

人性向善论201

向善而非本善202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203

择善固执论205

择善的前提205

择善的方法206

从择善到固执208

固执与变通210

儒家的价值观212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213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214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216

结论:人生的横向与纵向219

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219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儒家与道家的差异227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227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229

老予的道231

道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231

人间问题来自“知”232

超越外存限制,向内探求237

老子的三宝238

庄产的逍遥242

超越的智慧243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247

气化一元论248

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249

结论:以儒道思想作为生活准则250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艺术家的界定255

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255

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257

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征提出预警258

在人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259

艺术家的困境260

艺术家是人类的瑰宝262

创造力与潜意识263

遭遇实在界:主客融合的忘我之境263

洞见闯入意识领域265

创意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267

艺术之审美效果268

表现感情甚于模仿自然+269

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269

不只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而是升华270

通往自由之路,恢复完整生命272

结论:透过艺术了解生命273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对宗教之批判277

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277

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279

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281

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283

从信仰出发284

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285

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287

宗教是信仰的体现288

信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288

宗教的条件289

教义289

仪式291

戒律292

传教团体293

学理294

小结294

宗教之高级与低级295

人性不完美295

对罪恶的反抗296

对痛苦的态度297

迷信的特色297

出于恐惧298

崇拜个人298

增强欲望299

迎合世俗价值299

结论:观想永恒的奥秘300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303

教育的三阶段303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305

人生四大领域306

群体307

自我308

自然界311

超越界313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317

自我认识317

自我定位318

自我成长319

自我超越320

结论: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321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文化之界定327

异于自然327

形成传统328

自为中心329

生命周期330

文化之内涵(结构)330

器物层次331

制度层次333

理念层次335

现代人的考验339

天文学革命340

生物学革命340

心理学革命341

资讯化革命343

基因学革命345

回溯传统,因应挑战346

中华文化的理念347

儒家的人性论347

道家的自然观348

儒道皆有超越界350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352

多元化与全球化352

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353

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354

试读章节

             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年轻时的自我成长是具体明确、可以被测量的,譬如:每天念书,知识就会增加。至于从事其他方面的修行,年轻人的生活经验恐怕还不足以配合。换言之,年轻时所面对的世界比较单纯,自我成长还无法全面展开。

有一部电影《城市乡巴佬》(City Slickers),描写几个四十岁左右的美国中年男子的故事。这些人从小遵循父母所教导的方式生活,好好读书、成家立业,到了四十岁却面临中年危机。于是他们利用假期到西部去放牛,因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牛仔生活充满浪漫的情怀,好像可以模仿诅先的生活而回归根源。

城市人到了乡下,难免显得非常笨拙。他们要负责把一群牛赶到德州,在这途中发生了不少趣事。有一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话题聊到人生如何才会快乐。这些人顿有成就,才四十岁已经实现了童年梦想,但是并不快乐。大家讨论了很久仍然没有答案,这时,同行中赶了一辈子牛的老牛仔宣称他知道快乐的秘密。他举起一根指头说:“人生快乐的秘密就在于‘一’,只要能够设定一个目标,专心奋斗,就会快乐。”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自我成长主要是从中年开始的。我认识很多中年以上并且相当好学的朋友,他们的上进精神也是我继续努力教书的动力之一。我在学校教书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一个缺点,就是总觉得念书是被迫的,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分,学习的心态也就比较被动。学生一旦被动,会给老师构成压力,使共同求知的兴趣大为消灭。相反的,许多中年朋友,他们在社会上已经贡献了心力,却能够保持求知的渴望,主动来上课学习。看到他们时我就会想到,他们的生命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而这正是走向自我成长的最好机会。

许多人强调全方位的教育,因为人生的经验原本是全方位的,如果没有考虑这一点,那么一个人的教育可能离开学校后就停止了,只接受了部分的教育。事实上,进入社会之后,人生许多问题才刚开始。很多人听过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论语》(2·4)),都觉得很难理解,因为对一般人而言,通常是四十而大惑,人生各种问题四十岁之后才会——涌现。

中国台湾现在很多人提倡建立书香社会,并且有各种读书会的组织,让很多成年人可以重新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风气,因为真正的成长从中年开始。真正的成长不是被动的、被安排,或无意识发生的,这些只是“灌输”而已,真正的成长一定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再进修、再充实。

             自我超越

这部分与前面所谈的超越界,有相似及相通之处。之前提过超越界不是一般生命经验能够轻易掌握的,而自我超越则是要化解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因为他永远都会有新的追求。

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著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住住是在无意之中来到的。

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描写这种境界: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拿着网去捕它,它会飞得更快;如果你不理它,它反而会飞来停在你的肩膀上。

努力追求快乐,本身就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因为追求本身就代表欲望尚未实现,内心当然会觉得痛苦。如果不去理会快乐是什么,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沉浸其中,快乐自然来临,因为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

一个人若是提升到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就是自我超越。通常老年人比较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经过人生的历练,拥有比较丰富的见识,对任何事都观察得比较透彻。

譬如,老年人常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年轻人通常很难明白这一点,但是年纪越来越大,就会发现这些话的确有它的道理,可以帮助人把自我慢慢消解到群体中、到自然界中,甚至到整个宇宙中。宗教信仰对人的期许,也与“自我超越”的目标相符。

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也多多少少与年龄有关:年轻的时候开始自我认识,学校毕业之后要寻找自我定位,中年之后追求自我成长,年老的时候则努力自我超越。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人生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目标。

P319-321

序言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一本教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我还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一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价值,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们是否赞同本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这丝毫不重要。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使他们约略领悟到哲学的爱智魅力,但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学教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使学生听见哲学一词就头痛,看见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其实那些门哪里是通往哲学的昵。因此,在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同时,我期待我们通识课程的改革,从而出现一批真正能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的哲学教师和哲学教材。

2004年12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与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0466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23.125
印次 10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48:56